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讨中职贫困生家庭资本、人力资本和就业支持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使用家庭资本量表、人力资本量表、就业质量量表和学校就业支持问卷,对796名中职贫困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家庭资本正向预测就业质量,且家庭文化资本的预测作用大于家庭经济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在家庭资本与就业质量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并受到学校就业支持的调节;充分的就业支持可以弥补家庭资本匮乏及其引发的人力资本薄弱。因此,为提高贫困生就业质量,建议重视并激发家庭文化资本的就业促进功能,建立贫困生人力资本补偿机制及构建主客体资源双向流动的就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资本分布失衡是指不同主体在进行同一社会行动时,拥有与使用的社会资本存在较大的数量与质量差异。本研究构建了大学生社会资本分布失衡的测量指标,并基于6省15所高校2 967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所获数据,对就业过程中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资本拥有与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更少,质量更低,使用社会资本的次数也更少,且更偏好使用弱关系和低质量社会资本来获取就业资源,两者之间存在社会资本拥有与使用的双重失衡。这种双重失衡,给贫困大学生就业带来求职成本增加、就业机会获取困难和就业质量低端锁定等负向影响。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应通过增加贫困生社会资本数量、提升社会资本质量、优化社会资本结构和提高社会资本运作能力等路径,防范社会资本分布失衡对贫困生就业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贫困大学生就业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其关系到教育公平理念的彰显,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贫困大学生就业难有着多层次的原因,既有个性品质的影响,又有家庭经济制约的因素,以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不足等。文章分析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贫困生就业支持体系,一是加强心理辅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二是加强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三是为贫困生充实人力资本,四是为贫困生再造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4.
赵明 《江苏高教》2021,(12):123-127
社会资本禀赋与使用状况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较大影响.根据江苏省8校的2116份问卷调查数据,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资本禀赋与使用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资本数量与质量都较低,社会资本的使用机会较少,且通常运用"弱关系"与"低质量"的社会资本来获取就业资源,造成贫困生求职成本增加、就业机会降低以及就业质量不高等新问题.因此,既要利用完善就业市场、优化就业机制、创新就业政策与环境等政策性手段,又要发挥高校内部管理效用促进贫困生的社会资本生成与资本结构改善,并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自身社会资本运用能力,提升贫困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钟云华  沈红 《教育科学》2012,28(4):6-14
以社会流动与文化资本为理论基础,基于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与Logistic回归等分析方法,对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功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随着高等教育费用的快速增长,经济资本成为个体获得文化资本的必要条件之一,经济资本匮乏的贫困生获取文化资本时,在数量与质量两方面都处于劣势;但绝大多数贫困生获得助学贷款后,打破经济资本拥有不足对其文化资本追逐活动的制约,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文化资本,从而在社会地位市场的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助学贷款通过文化资本这条路径,间接发挥着促进贫困生向上社会流动的功用。为了更好发挥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功用,研究最后提出了加快助学贷自身发展等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的形武下,贫困生就业与非贫困生相比面临更多的困难.贫困生能否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关系到其将来的还贷能力,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以北方工业大学近三年的贫困生就业数据为基础,认真分析了统计结果,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贫困生就业指导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提升求职竞争力成为理性选择。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认为:第一,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显著正相关,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第二,家庭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并没有显著正相关,家庭经济地位对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第三,社会所属阶层与社会资本正相关,社会所属阶层对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第四,性格外倾性与社会资本正相关,性格外倾性对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第五,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在地区、学历、专业、政治面貌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但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来自于城市的、学历较高的、专业为社科类的、具有党员身份的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8.
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主要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这四个核心成分。心理资本在就业能力发展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本文从心理资本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目前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发展面临的困境,接着从规划职业发展目标,提高希望水平;增加成功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积极认知就业环境,形成乐观心态;培养应对挫折能力,提高心理韧性四个方面探讨了心理资本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吴立保  乐青 《江苏高教》2012,(3):110-112
文章从不均等就业机会制度化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性别排斥、资历排斥、个体特征排斥、社会资本排斥和政策排斥等。从制度设计的视角,提出了矫正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的制度设计应基于人力资本竞争,消除隐性社会排斥,以就业政策促进公平就业,关注大学生的就业保障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形势严峻,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进一步剖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社会资本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力图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寻求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素质与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当前在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的研究中,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研究。表现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导致以知识教育代替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或者以能力教育代替素质教育。因此,应该在区分素质与能力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学生就业的素质与能力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重视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及其他所带来的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同时也促使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从转型期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系统考察我国变化的就业环境及其特征,对大学生就业总量及走势展开分析,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剩,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由于就业心里不成熟,职业规划刚起步,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我们要鼓励学生先就业,开拓就业市场,做好09年的学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4.
现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作为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的一种过渡模式是有效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这种指导模式正经受严峻的挑战。要应对挑战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把就业指导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来完成。同时,进一步增加投入,不断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还要建立职业发展咨询机构,开设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分析,阐述了职业指导开展的重要意义,着重提出了推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高职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入手,分析高职生就业面临的困难与优势,着重探讨通过就业指导来转变高职生就业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业现象,解决就业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深入分析我国就业压力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在解决国民就业问题上应采取的积极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从经济发展、教育体制、就业体制和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等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一形势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惑,更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威胁,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从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出发,"三力合一"以期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形成了一套大学生就业促进法律体系,这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一定保障作用,但也存在政策文件多、法律规定少、主体职责不清、规定过于原则等问题。目前,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已不适应形势需要,应该考虑由国务院制定《大学生就业促进条例》。立法中要注意处理好政府责任、高校职责、就业工作转型及大学生就业群体的政策支持等问题,同时在实践中完善配套政策,加强执法检查和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