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董鹤雅 《东南传播》2021,(2):104-107
社交媒体时代,粉丝在自由地组建网络社群、建构参与式文化体系,社群给予粉丝最大化表达个人情感的空间。本研究基于准社会关系的影响力,分析社交媒体中粉丝与偶像的交往行为,探讨准社会关系在社交媒体中产生的新特征,揭示粉丝社群活动的本质。最后,本文分析了粉丝社群现存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合理性规范建议,为进一步研究粉丝社群中的准社会关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沈述宜  吴靖 《新闻战线》2022,(12):54-58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以青少年及青年为主体的网络用户广泛地应用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日常交流及公共领域的讨论中。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对网络流行用语的使用受到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主流叙事方式——即由社交媒体平台主体用户构建的社群文化的影响。此外,网络社群文化的平台化对于新闻媒体的影响也表现在新闻内容生产的主题和作品表现形式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3.
江凌  宋婷婷  刘敏 《东南传播》2021,(12):101-105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粉丝群体在虚拟空间逐渐形成特有的运行机制与权力关系,粉丝社群意见领袖开始出现并成为引导、煽动普通粉丝的重要力量,也因其部分过激言论对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成为整治"饭圈"乱象时的主要打击对象之一.文章以易烊千玺粉丝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在电影《少年的你》宣传推广过程中发布的动员性微博文本为研究对象,以费尔克拉夫提出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三重维度为理论框架,借助ROST内容挖掘软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了粉丝社群中意见领袖动员普通粉丝时的话语策略,以期为文化工业市场引导粉丝理性客观表达意见、有效管理粉丝社群以及维护网络社会的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赵前卫 《今传媒》2016,(6):27-29
随着移动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舆论场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网络舆论从边缘步入中心,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传播的主场;传播主体多员化,传统媒体主导的话语权转移到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影响力下降,网络社群力量开始兴起,并影响舆论形成;社交媒体信息把关能力的短板,导致舆情反转现象频现;不同移动互联网世代之间存在刻板印象和不通约的现象,给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数字化浪潮的袭来,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愈加模糊,中国互联网空间上涌现了大量的虚拟社群。在众多虚拟社群中,粉丝社群是声势最大且最为引人注目的。网络粉丝社群的凝聚力从何而来?为何网络粉丝社群具有高度的行动同质性?新媒体技术在其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本文从互动仪式理论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参与式观察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粉丝社群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互联网直播是维系电视剧粉丝社群的重要仪式,实时讨论是相互情感连接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杨艺明 《今传媒》2020,28(5):107-110
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为网络社群提供了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结社平台,人们分享信息、发表意见的行为打破了单一的传播格局,在一些事件和议题上形成合力同国家权力展开激烈的博弈,对政治文化产生异化。本文在对网络社群理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网络社群的演变发展、网络社群对文化政治的异化以及对网络社群的治理等进行评述。目前对网络社群分类、运作模式和治理策略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网络社群心理尚未建立系统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青年记者》2016,(15):8-8
社群经济是近年来的一个热词。对于社群经济,目前没有公认的学术化的解释;对一些相关概念的区别,也有不同的理解,比如社群与社区、圈子,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社群媒体与网站论坛、自媒体等。  相似文献   

8.
人类从口语传播时代迈向电子传播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随着传媒的发展与传播,以大众为中心的网络文化渐渐形成。娱乐粉丝也由传统的个体或群体行为迅速集结成网络粉丝社群联盟,并渗透到网络文化中。自2005年真人秀节目的风靡,大批娱乐粉丝诞生、集结,娱乐粉丝群体便开始出现将自己从“人”降格为“物”的现象,在群体命名、行为方式以及精神层面普遍呈现出一种主动的自我降格的物化现象。这种物化行为不仅是一种网络文化现象,更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文化与经济的合谋。  相似文献   

9.
当今我国互联网发展中,社交媒体已成燎原之势.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已形成了平台型、社群型、工具型和泛在型四种网络社交模式,并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交网络生态.展望未来,互联网将进入社会化传播时代,社交媒体也会改变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春节期间,爆发于虚拟网络世界中的"抢红包"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建立在Web2.0技术上的社交媒体,依靠人与人之间快捷的交流、便捷的沟通等方式,"抢红包"的游戏迅速地传播开来,甚至成了一场全民"社交"的公众现象。为什么"抢红包"遇到了"社交媒体"之后会变成一种"现象级"的公众行为?笔者从社交媒体的社交性、娱乐性和互动性、传播性等角度来分析,"抢红包"究竟诠释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交媒体思维?  相似文献   

11.
数据显示,社交媒体已超越搜索引擎,成为互联网第一大流量来源,网络传播的营销进入了新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时代。本研究将选取不同领域的产品进行案例分析及对比,选择的领域包括实体的品牌以及虚拟的文化产品,选取的案例是文化产品领域大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实体领域的品牌香奈儿对于新浪微博平台的运用,来研究社会化媒体背景下的有效的传播策略,最后提出结论,认为在社会化媒体大背景下,传统产品进行创新的营销是其突破点之一,但是手段必须适度而不可过量,产品或者是品牌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吸引到真正的社交媒体的粉丝,能够将这部分粉丝的黏性不断提高,然后形成一个基于自身品牌的社交媒体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2.
黄鑫 《东南传播》2018,(5):70-72
互联网时代充斥着权力符号与商业逻辑话语的语境下,网络粉丝社群日益表现出商业化与产业化的趋势."粉丝经济"这一视域有助于对2017年B站"萌战"活动所引发的系列事件进行分析,并探讨数字媒体产业中网络企业如何将用户转化为粉丝群体,创造出虚假的"荣誉感"以鼓励用户的参与和活跃,使用户成为生产数字内容的劳工.本文将分析商业意识形态是怎样通过建构"粉丝经济"以进一步把握互联网粉丝社群的生成和演化的机制,渗透互联网领域,对用户的意识形态加以操控.  相似文献   

13.
社群经济将粉丝经济升级到2.0版本.按照创始人罗振宇推崇的社群经济运营思路,罗辑思维要在内容生产上为社群奠定粉丝基础,通过多渠道的营收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把社群做成品牌,组建基于信任关系又有行动力的社群,构建“自媒体一社群一产业”价值链,最终达成社群经济的终极目标.罗辑思维在商业上的成功表明:自媒体运营要处理好“效率与效果”“商业与文化”“人情与事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本质所在。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逐步发展,现实世界人们的互动与交流被网络重构并扩大。网络社群逐渐形成,随之而来的是社群经济。2015年被称为社群经济元年,社群经济给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社群化发展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化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基于移动端视频平台的网络社群为网络用户表达意见提供了便利,但相较于已经成熟完善的大众媒介传播系统,其传播模式相对粗放,传播内容同质化、娱乐化倾向严重,社交属性较为薄弱,仍缺乏区分其他互联网传播形式的社群文化。  相似文献   

16.
马希刚 《传媒》2024,(4):45-47
音乐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随着互联网发展,显现出新的功能与形态。音乐社交媒体通过优质乐评、新颖设计与鲜明机制汇聚了大批忠实用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虚拟社群。基于音乐网络社交媒体中虚拟社群的实际应用情况,对虚拟社群的群体及个体应用进行挖掘,体现虚拟社群的价值,对音乐网络媒体在全场景、全链条竞争层面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杨丹丹 《传媒》2023,(10):48-50
201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开通官方账号,微博从此成为人民日报的重要发声渠道和网络舆论阵地之一。人民日报微博开通十余年,内容质量、粉丝数量和网络引领力方面都稳居主流媒体前列。截至2023年3月,人民日报微博粉丝数已达1.5亿,稳居微博平台粉丝数第一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引导趋于复杂,主流媒体借力社交媒体提升了自身影响力,增强了主流媒体的网络引领力,牢牢占据了舆论阵地,深刻影响了社交平台乃至互联网平台的舆论走向,为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孙林 《东南传播》2021,(9):111-113
社交媒体与社群营销模式的结合已成为新媒体平台的主要运营模式,其核心则为粉丝运营.通过利用多重分析方法对某新浪摄影类微博主的粉丝群进行黏性、活跃度分析,发现从游客到忠实用户的发展规律.结合用户画像分析粉丝行为,提出基于浏览主题融合、线下活动线上交流、话题式、分时段四种粉丝运营方案并实施验证.最后得出融合式与线下活动线上交流的方式有增进现有粉丝群体的凝聚力,话题式与分时段投放可以扩大粉丝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社交媒体上,李子柒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视频赢得全球粉丝的持续关注,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跨文化传播案例。本文以YouTube平台李子柒视频的评论为研究对象,审思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突破。研究发现,视频中引发热议的认知符号依旧是传统中国文化符号,挖掘和对外传播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亟需开拓的方向;积极情感表达占据绝对主导,这主要建立在视频基于日常生活视域所表征的人类共通情感和价值理念上,但需警觉粉丝群体的同质性和圈层性,更多不同面向的机构账号和个体账号形成合力,才有望触及更广泛的用户;基于视频的网络化社群构筑了极具价值的多层次对话,在线上与线下的交流互动中,实现心与心的相通,这是一种更值得期待的跨文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20.
孙茜婧 《新闻世界》2013,(1):118-119
本文以偶像剧《爱情公寓》为案例,对其粉丝的行为进行研究,总结出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偶像剧粉丝的行为模式及特点。研究发现在网络视频和社交网络的驱动下,传播方式的革新对偶像剧粉丝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和改变。具体来说,偶像剧粉丝不那么疯狂,参与度有所降低、积极性有所减退,粉丝之间也不需要组成粉丝团以求得“归属感”和“依赖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