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20世纪初期,无人机开始进入人们视野,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无人机技术也不断完善,在无人机技术发展过程中,飞行路线预定位置及着陆位置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研究发现无人机分析过程中其着陆位置准确与否是无人机飞行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在机器视觉的基础上,对无人机自主着陆系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便为无人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7,(7)
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发展迅速,对无人机控制、自主着陆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巨大成果。考虑到无人机作业时常会遇到复杂的地形,尤其是在大城市中,无人机如何实现智能避障已成为一个研究的热门课题。本项目将光流避障算法理论应用于视觉避障的研究,既弥补了GPS全球定位导航局部失效的缺点(如室内作业或者建筑物密集地带),也代替了INS惯性导航系统漂移误差的影响,实现了无人机精确、稳定的避障目标,这将是未来无人机导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无人机在物流、巡航、航拍等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传统的无人机仍然是由人进行手动控制,但是考虑到人力成本和无人机数量增大等问题,无人机的自主飞行成为了当下研究的热点。在无人机的自主飞行技术中,避障技术又是一项十分关键的技术。无人机避障技术涉及障碍物识别和路线规划,障碍识别通常采用传感器实现,而路线规划则通过决策算法实现。本文阐述了基于激光雷达、超声波、单目色摄像头的避障系统,简要说明了各个系统信息采集的原理和避障功能的实现。在无人机飞行高度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地图导航避障,这种方案可以极大地节省电池消耗。在实际应用,无人机的避障系统会采用多个传感器。  相似文献   

4.
小型无人机GPS自主导航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详细介绍了一种采用GPS实现小型无人机自主导航的控制方法,并结合具体实例阐述了系统控制律设计思想以及自主导航软件设计方法。仿真表明,采用该方法实现的自主导航控制效果好,实现简单。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7,(5)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一套无人机自主着陆系统,在该系统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视觉技术。本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硬件平台,第二部分则是软件算法。为了检验本系统的有效性,笔者开展了实验验证工作,最终证明本文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预期功能,最终结果的精确度也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展弦比无人机空中停车位置不确定、飞行表速较小、受风影响大,这一难题,提出了一种根据无人机停车位置,自动生成无动力返场轨迹的方法。将无动力返场规划为返场段、盘旋调整段和着陆段,并设计了无动力返场各阶段控制策略和控制律。为了保证无人机着陆时能量合理,提出了一种无人机能量管理控制方法。仿真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大展弦比无人机无动力返场控制方法对风干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无人机不同发动机空停位置,只要能量足够,均可安全返场着陆。  相似文献   

7.
2011年12月,美军RQ-170"哨兵"无人机落入了伊朗的手中,世界各国皆知。其被击落可能有几种情况:各种欺骗,各种GPS干扰,使它着陆了,着陆了以后就被俘获。当时,美军并不为失去一架RQ-170"哨兵"无人机而痛心,而是怕其核心技术泄露给伊朗,被其仿造。为此,美军计划开始研制一种能自杀的无人机,一旦此种无人机落入敌方,它能根据着陆地域、选择时机进行自杀,或者操纵员利用遥控装备启动自毁系统,防止技术泄露。战略导弹携带的核弹头,是国家的核心机密,假如因发生导弹事故而使核弹头丢失,将造成巨大隐患。因此到了不得已时,炸毁  相似文献   

8.
由于缓冲气囊具有重量轻、可折叠、缓冲性能优越和经济实用等优点,目前已在航天回收系统、无人机着陆系统、空投装置着陆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设计具有优良缓冲性能的缓冲气囊系统可以减少物品和乘员受到的冲击载荷,有效避免物品的损坏和乘员的伤亡。文章以模型缓冲气囊为研究对象,运用Ls—Dyna显示动态仿真软件,运用王氏控制体积法对该气囊缓冲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将仿真结果与工程计算和试验测试进行了对比,合理确定了气囊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状态,为气囊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9.
“幻影眼”翼展150英尺(约为45.72米),可携带450磅(约204.12千克)有效载荷。 综合外媒6月5日报道,美国波音公司新一代的无人机“幻影眼”(PhantomEye)日前在加利福尼亚沙漠中完成首次自主飞行。“幻影眼”这次历时28分钟的首飞较为成功,只是着陆过程并不完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ROS为开发环境,以Pixhawk和OdroidXU4构成的飞行电脑为硬件平台,设计并开发了一款四旋翼无人直升机。该无人机通过MAVLink和MAVROS实现无人机控制电脑和ROS之间的连接和通信。配置GPS和3D传感器后,该无人机可进行户外自主导航和3D空间避障。测试结果表明,该无人机完全支持MAVLink和MAVROS,能够通过ROS实现预期的自主导航功能。  相似文献   

11.
无人机自主控制技术可以用于航空探测、农药喷洒、地面拍摄等多个领域。但是由于无人机自主控制过程中受环境因素和自身重量因素的影响在低空低速飞行中容易出现抖动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测量或者拍摄的准确性,为此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的,对无人机自主控制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无人机设备硬件、传感器、通信串口、电机驱动等进软件设计,实现无人机低空低速稳定自主飞行,并能够与地面通信站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通信。在使用Mission Planner为地面站进行试验飞行时,其接收到的关于无人机滚转角、俯仰角、偏航角的角度变化范围都控制在1°之间,上下抖动范围不超过0.2m,飞行曲线结果证明了软件设计的可行性和自主控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无人机回收系统可靠性,运用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的方法分析无人机回收系统所有可能的故障模式、故障原因及其影响,确定了不同故障模式的严酷度等级、故障检测方法和预防措施,找到了无人机回收系统失效的原因和潜在的薄弱环节,为无人机回收系统的设计改进和使用维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实现自主飞行是无人机飞行控制技术的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推导了相关的制导指令计算方法,同时对无人机航点的切入作了最优的航迹规划。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满足实际飞行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无人机自主飞行中的应用到的随机非线性系统控制的应用,叙述了其发展和概况和趋势。并针对在无人机自主飞行控制中的飞控系统,伴随着随机稳定性理论中陆续的提出的重多理论,相当一部分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研究成果拓展到了无人机自主飞行系统此伦理中完成对无人机自主飞行控制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四旋翼无人机的便捷与可控等特点,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可自主探测跟踪的四旋翼无人机系统。该系统采用tm4c123gh6pm作为飞行控制的主控芯片。对九轴运动处理传感器MPU9250的数据进行了姿态融合和计算。将脉冲宽度调制(pwm)波形输出和电气调节相结合,控制飞机的稳定飞行,实现姿态稳定。利用激光传感器与气压计互补融合检测飞行器和地面的相对高度,实现高度控制。利用光学流量传感器获取飞机和地面的相对速度,实现位置控制。使用OpenMV进行图像处理,与控制系统通讯,达到自主探测跟踪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国人》2023,(1):70-71
<正>无限续航无人机在执行搜救等任务时,续航时间及实时补充电源始终是无人机研发领域亟需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近日,科学家利用智能信息传输处理和高能激光等技术研发出“光动无人机”(ODD)。它基于光电与智能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了对无人机全天时智能视觉跟瞄和自主远程能量补充,开启了我国无限续航无人机的探索。“珠海云”是全球首艘具有自主航行功能和远程遥控功能的智能型海洋科考船,获得了中国船级社颁发的智能船舶证书。它的主体设备国产化率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革新,快递配送行业飞速发展,快递的数量激增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配送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需求.本文从实际生活应用背景出发,对配送无人机的控制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摆脱了传统无人机人为控制的操作方式,实现了无人机的自主起飞、运动、避障、降落,符合配送无人机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模糊决策思想对某气囊着陆缓冲系统进行了设计。首先在设计阶段各因素不确定的情况下,对各影响因素的模糊性进行了定量处理,确定了回收目标的着陆质量及速度;然后建立起气囊缓冲系统有限元模型,研究了缓冲气囊排气压力与回收过载之间的变化规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某设备方案设计中,为初步设计方案评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2016年4月18日下午,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回收舱于16时30分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回收舱携带有小鼠胚胎等"乘客",着陆状态正常、外观良好,卫星搜索回收任务顺利完成。实践十号科学实验卫星的重要研究项目之一是,把6000余枚小鼠早期胚胎带上了太空,研究表明,小鼠早期胚胎在太空中顺利完成从2个细胞到囊胚的全程发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20,(8)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快速的发展,近年来无人机系统的技术水平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取得了极为可喜的进展。自主控制技术是无人机系统的关键技术,也是决定我国无人机技术发展前景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虽然目前我国的无人机技术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但新技术和新系统的不断发展为无人机系统的前景带来了无限可能。本文通过探究无人机自主控制关键技术的新进展,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