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近体诗八首”中选入了刘禹锡的《石头城》一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在85至86页上对这首诗作了分析,应该说对这首诗的主题“鉴赏要点”分析得十分精当,但其中出现了一处令人遗憾的失误。在“鉴赏要点”中,分析文字(86页第5行)有这样一句话:“……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今月曾经照古人”是张若虚说的吗?为此笔者专门查阅了相关书籍。应该说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表达了类似的人生感叹:“江畔何人初…  相似文献   

2.
约翰·济慈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是19世纪初英国文坛上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以优美动人著称,充满了对人生美丽和短暂的深痛感悟。在济慈的作品中最为不朽的当属他的颂歌,《希腊古瓮颂》是其中的一首。陔诗布局精美,形象美,韵律美,语言美,表明了诗人对永恒美的向往和追求,阐明了“真”、“美”学说。  相似文献   

3.
现代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是初中课文的名篇 ,也是散文中的典范作品。我们如果认真去品味这篇课文 ,咀嚼鉴赏 ,就会有美不胜收之感 ,读起它来 ,就像在饮一杯美酒 ,其味无穷。《白杨礼赞》的美点无处不在 ,美在背景 ,美在形象 ,美在情感 ,美在结构 ,美在语言。一、背景 ,壮阔美。课文第二段先宕开一笔 ,不直接写白杨树 ,而展示白杨树出现的背景。无边无际的高原———广阔美 ;黄绿错综的大毡子———色彩美 ;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 (未开垦的荒地 )———静态美 ;和风吹送 ,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动感美 ;于汽车中“一览众山小…  相似文献   

4.
玫瑰花纯洁、馨香、艳美,被誉为“花中皇后”,历来是诗人尤其是外国诗人礼赞的对象。“诗歌之王”荷马曾说玫瑰是黎明的曙光。德国诗哲歌德盛赞玫瑰是“最完美的花卉”。他每天清晨徜徉在玫瑰丛中,因而诗兴勃发。早年他在斯特拉斯堡求学期间,受到民歌的熏陶,同时大自然的美景和对农村牧师女儿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月亮都是人们情感的载体,关于月亮的描写数不胜数,不少诗人墨客都对它咏之叹之。老舍的作品《月牙儿》却不是如此.他写的是“月牙儿”陪着“下贱女人”的生活往事,“月牙儿”在其中的象征意义表现出凄凉的美。  相似文献   

6.
“愁”这种无形无状、无轻无重的情感,被浪漫多情的文人描绘得摇曳生姿、风情万种。一、“愁”情千姿百态有思乡的愁,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那悠悠的乡愁,在浩淼的江水上,在飘忽的白云里,诉尽了诗人心中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7.
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很有影响的乐府诗。有人说它“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相似文献   

8.
<正>《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它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结构严谨,堪称古诗的典范,被后人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点也不为过。其文辞与意境之美,人们已做过各种各样的赏析和评价,却似乎忽略了其结构之美。笔者认为,正是该诗看似平淡的结构编排,造就了全诗的百转千回,成就了其经典与绝伦。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链式结构,是很明显的。它描写了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史上,有些文豪巨匠因创作了鸿篇巨制而名垂青史,而初唐诗人张若虚却只因《春江花月夜》这一“孤篇压全唐”的诗歌获得非同凡响的声誉,被视为“诗中之诗”,成为古典诗歌的名作,一直为古今读者所喜爱、传诵。笔者认为《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它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考作文从大的方面讲,最重要的就是构思。构思之美在“波澜”。唐朝诗人崔护的那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所以脍炙人口,最重要的还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巨大落差给我们以极强心理的撞击!清代诗人有一首祝寿诗更是让人“过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象征主义”这个术语的内涵和效用揭示出来 ,帮助我们深化理解李金发这位诗人及其作品。晦涩、零乱、难懂 ,是诗人有意为之的 ,为的是使可见的世界不再是一个现实 ,而不可见的世界不再是一个梦境。诗人挖掘种种语言资源 ,运用异常复杂的方式 ,创造出一种新的、迄今未有的现实———纯粹的理念。惟这个是真实 ,因为“这个”才是永恒的、无限的。这种对美和真、幻想和现实悖论的成功尝试 ,是在呼唤现代人的情感和心灵  相似文献   

12.
解读一部作品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朗读可以体味文字的音韵美、欣赏文章的意境美、领略作者的情感美,从而净化心灵,愉悦精神,启迪智慧,直至引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在此,笔者建构了朗读的三重境界,分别称为“意读”、“情读”、“悟读”,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谢朓山水诗的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都邑城阙意象之豪壮美”,“黄昏落日意象之哀丽美”,“四时景物之秀逸美”等方面。诗人在创造这些意象美时,大都与其情感密切关联,而使之成为其心灵审美的一种律化。  相似文献   

14.
艾略特的诗歌创作理论丰富而富有系统性。他的“历史意识”要求诗人要在作品中体现过去性和现存性、永久的和暂时的共存,诗人关照的不是它们外在的“统一性”,而是内在的联系性,在主题思想的统领下,使若干征引材料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非个性化”理论认为诗人的感情要进入作品,必须要转化为非人格的东西,转化为普遍性的艺术性情绪,使诗歌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感情并反映时代面貌。“客观对应物”理论认为诗人的情感不能直接表现,需要借助“一件东西”(象征物)来揭示,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念。艾略特的这些文艺思想在《空心人》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初盛唐年间,在人文荟萃的江南之地,产生了一个以地域为特征的诗人群体,即以贺知章、包融、张旭和张若虚为代表的“吴中四士”。他们以相对较少的作品来阐释江南独特的水文化,从而在大唐浩淼的诗海中自成特色,也为我国诗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6.
真淳淡远的田园意趣--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乃东晋末年一重要诗人、辞赋散文家,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诗以描写田园为主,以胸中自然流出的感情,以简洁平淡的语言,生动传祥地创造出一种意境,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于平凡中见真淳的审美效果,对后世唐宋诗歌的繁荣影响甚大。本文从陶诗本身入手,分析“真淳”的思想情感和“似澹(淡)而实美”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说:“情感乃是散文的生命。”《白杨礼赞》是一篇色彩浓郁的抒情散文,在教学过程中,从情感入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涵。 一、解题披文 感受情感 《白杨礼赞》这一课题,洋溢着作者的情感,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流露。它统领全文,又意味深长,紧扣课题,可引发学生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对普遍的白杨树怀有崇敬和赞美之情? 2、白杨树有哪些不平凡之处?  相似文献   

18.
比较阅读是有效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情感、风格、时代背景三个视角对诗词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准确深入地体悟诗人寄寓其中的细腻的情感,体味风格相似作品的“同中之异”,推敲诗歌所蕴含的不同时代背景下诗人的不同心态。  相似文献   

19.
正《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曾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一生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为什么这首诗一千多年来让无数读者折服,必有其获得至高美誉的内在原因。一、意境美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展现了人间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诗的本身是文字,但这首诗却用文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画卷。春光明媚、烟波浩渺的江面上有朦胧的月色;江岸花林掩映,与月光相互辉映;江面上波光粼粼,水波一圈圈荡漾开,伴随着静静的月光,一切静和美好。这首诗清新淡雅却又神秘深邃,似仙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向来就有"诗国"的美誉,从古至今的诗词作品可谓浩如烟海,而其抒发的情感类型也丰富多彩。这些诗词作品之美,或美在诗人卓然高标的精神品格上;或美在具有丰富意蕴与文化内涵的意象上;或美在独具匠心、新颖传神的炼句上。这些"作品之美"都可作为诗歌教学的"赏点"。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考量,本文围绕"古代诗歌赏点"这一论题,分别从诗人品格、意象、佳句等三个方面进行实例分析,赋予古代诗歌课文一种个性化、语文化、人文化的审美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