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下册教材中,对于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不作专门的区分。它们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进行界定,举例分析了教材中出现用“同”注释的字际关系。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分别作出了建议,对教学实践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现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和全日制普遍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在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注释上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混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导致古今字、通假字认定错误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本来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在产生的原因上,前者是上古为了解决汉字“兼职”(一字多义)所产生的词义含混不清的现象而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区别字,它的产生,是汉字发展过程中有着积极意义的历史现象,具有历史必然性;而后者则是古人在书写时有意无意所写的别字,是…  相似文献   

3.
马君花 《文教资料》2010,(31):22-24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本质不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不能正确区分二者。本文建议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入古今字的概念,同时注意规范界定与表述用语。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三字"问题(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字"问题主要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这"三字"的定称和术语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导致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目前流行的四套教材对"三字"界定和判别存在一定的分歧,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判别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古代汉语教学界对此问题应予以关注,共同扭转大学古代汉语和中学文言文教学乱讲通假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5.
许仰民 《天中学刊》2003,18(6):113-114
原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将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概括为“古字通假现象”,在课文中用“×通×”作出注释,抹杀了古今字的文字历时性和通假字的文字共时性、临时性以及它们的非逆向性。不应一“通”了事,应实事求是地分别注出。  相似文献   

6.
对古今字、通假字的界定,语言学界虽已认识基本明确,但有关工具书、教科书在具体注释时却常有交叉混淆乃至不确之处。本文立足于古今字、通假字区别条件之上,对二者的标注办法和术语做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今年第二期刊登的《对〈中学文言文通假字百例〉的意见》,就《百例》中部分所渭通假字提出了质疑,并简要地谈了通假字与异体字、繁简字及古今字的区别。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好!它有助于读者对通假字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划清通假字与古今字、异体字等的界限。目前,有不少公开出版或内部发行的“语文复习资料”和语文刊物刊登的《百例》之娄。对通假字的既念使用的情况是相当混乱的。这些资料和文章,很喜欢用一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汉语的练习中,有些专科学生常把《石钟山记》的“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一句中的“莫”当作“暮”的通假字,把《墨子·备穴》的“以须炉火之然也”一句中的“然”当作“燃”的通假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要避免这种错误,关键之处,在于使学生正确辨别古今字与通假字,这也是大专古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们的做法是:一、弄清学生不能正确辨别古今字与通假宇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施教我们通过调查了解、摸底测验、练习等方式,分析出学生将古今字与通假字混淆的原因有二:其一,中学语文没有引入古今字…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中将通假字、古今字混为一谈,注释体例混乱,不仅不利于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而且导致中学文言中的汉字基础知识与高校古汉语中的通论知识脱节.建议规范语文教材古诗文中通假字、古今字的注释体例,使用前后统一、约定俗成的训释术语,在教材的附录之中对这类文言文中常见的不规范用字现象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陈玉香 《现代语文》2007,(1):100-101,92
引言 古今字、通假字是长期困扰中学语文教学而语文界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由于二者关系错综复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字形、字义及读音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都给语言工作者的实践操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学习古代汉语的难度,一部分学者提出不对二者加以区分,遇到同一声符的字就以通假字来说明.结果把许多本应归为古今字关系的,错误地归纳为通假字关系.虽然这样有利于减轻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的负担,但这是一种对民族语言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既然古人给我们留下这笔宝贵的遗产,古今字、通假字之间在事实上也的确有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区别,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理清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古今字四题     
本文认为古今字的实质是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实际上就是区别字。古今字与古今语,一是文字问题,一是词汇问题,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异体字中的一部分与古今字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不应该将它们混为一谈。古今字和通假字可以加以区别:古今字属于文字孳乳问题,古字和今字意义上有关联,历时;通假字是单纯用字问题,通假字和本字意义上无必然联系,共时。  相似文献   

12.
李娟 《现代语文》2006,(8):92-93
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四制初中语文课本是一套比较受欢迎的教材,它所解释的古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部分是正确的,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笔者就初一至初三语文课本中被训释的通假字和古今字为例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13.
张松 《教育艺术》2021,(3):69-69
随着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我们不难发现其语言训练要素极清晰明确,尤其是"字词句训练"、"课后习题"设计的扩写、仿写等小练笔与单元写话互为关联,形成一体。本文以二年级的写话教学为例,提出几种有效策略。一、写话目标"可教化"统编教材凸显语文要素的教学内容,给了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勇气。发掘写话训练点,理清材料之后,还要拟定恰当、准确的教学目标,让写话能力"可教化",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写话能力。  相似文献   

14.
也谈古今字与通假字之辨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运用文字学、逻辑学的相关知识,重新审察古今字与通假字,透过音形义方面的异同表象,提出以是否是新造调为标准,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中非古今字部分;以是否是“本有其字”为标准,区分通假字与古个字中非通假字部分的理论主张。最后,肯定“古今通用”现象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很多人对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一些通假字古今字注释有异议,有人认为他把有的古今字注成了通假字,通假字注成了古今字。在此拟通过广泛的资料查询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来源、定义,找出王力和其他学者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字在注释上的分歧,并加以商榷。  相似文献   

16.
陈霞  王其英 《语文天地》2011,(13):30-32
高中课本里的"通假字"简直是一个饕餮大兽。在人教版上用"通"字大口,在苏教版上用"同"字大口一股脑儿吞噬了古今字和异体字,让我们高中学生不知道古今字、异体字为何字。即使对口口声声学习的通假字也貌似知道,实际上不知所以。因为,从初中到高中,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就读于起始年级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3个科目将统一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以最受关注的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强烈意识到,语文教学承载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获得新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主题检索"教材统编"获得期刊774篇,获得博硕文献79篇,其中20篇文献将视角聚焦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本内容、教材编排等方面进行细化分析研究,统编教材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在内容、教材编排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以期为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合理运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有效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课文中有大量的通假字。通假字是用古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本字和借字在意思上没有联系。中学生对于古音几乎没有了解,因此通假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些通假字语文课本并没有明确指出。对课文中的通假字进行梳理,可以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统编版义务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的,倡导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而创建一个开放并且具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课标要求和统编版教科书的编写理念,构建"以生为本的新型课堂"就是为了更大限度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结构,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科素养"这一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一、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琐辨 陆锡兴在《通假字管见》一文中指出:与通假字相对的字是正字。那么,什么是正字呢?我们可根据《说文解字》确立的以形定义、汉字分工的体制,用“专字专用”为准绳来衡量,符合一千八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宇词合一用字规范的、是正字;否则,是通假字。 而古今字,则是先后出现的,记载同一个词义的,在形体上有差异的一组文字。古今字中有一部是区别字。在区别字中,后起的今字,常常是正字;古字往往是与此字相对的通假字。陆文在论及通假字、古今字关系时,也正是持这种观点的。他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