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叶圣陶先生已经十分精辟地阐明了阅读与作文.作文与生活的关系。那末,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或者说其媒介,又在哪儿?我们认为:读书主要是学习别人对生活的认识:写作却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因此,对生活的认识,便是其结合点;认识能力的培养,便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能力很不够……”  相似文献   

2.
郑爱菊 《教师》2019,(18):28-29
作文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虽然具有创作成分,但更应贴近生活。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教学中,教师无论是从写作素材积累、写作内容选择,还是课堂教学方法设计都应有意识地渗透“生活化”写作的思想,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边事物,以提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文章基于教学实际经验,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力争帮助学生攻克写作难关。  相似文献   

3.
根据“大语文观”的思想,我校确立了“三轨阅读,挖掘学生写作潜能”的实验研究课题,注重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注重创新作文的教学。在练好教材配置的作文之外,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实施了童话作文、故事作文、想像作文、小说创作等教学计划,形成了“双轨”作文教学训练模式。由于童话  相似文献   

4.
写作一方面是写作主体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化,另一方面是写作主体对客观外物、社会生活的真实内化。我国传统作文教学偏于引导学生注意“外化”,近年来,“创新作文理念”则偏于引导学生注重“内化”。笔者以为作文教学应坚持引导学生“内化”与“外化”并重。  相似文献   

5.
朱秋萍 《小学生》2010,(8):18-18
1“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1.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广阔的研究天地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理应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中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借鉴、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贲克琴 《考试周刊》2023,(36):49-53
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推进,强调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下,要做好语文学科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实践活动的结合工作,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能够充分把握语文学科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通过对教材中教学内容的系统分析,提取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活动相关的知识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活动,提升小学语文作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文章对读写结合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篇好的文章,内容要新颖;要充满童真童趣;要运用恰当的写作技巧;多次修改文章;积累习作素材;确立“写作基于阅读”的思想。作文教学要体现快乐作文、放胆作文、生活作文、个性化作文等教学理念,才能使学生的习作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8.
成省柱 《成才之路》2010,(35):I0011-I0012
作文教学的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作文教学可以通过美化教学形式、分析范文内容以及阅读和写作训练得以实现。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注重语言美与学生互动。  相似文献   

9.
[案例]阅读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思想内容;作文教学注重技巧,忽视语言原动力的作用,结果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我们根据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写文章贵在融入的原则,打破教法的樊篱,试着进行了阅读、写作整体改革,形成阅读、写作教学的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姚强 《文教资料》2014,(34):169-170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与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思想相一致,把该思想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有利于提高政治课教学的生动性、现实性和有效性。具体做法:创设情境,构建“做中教与学”的课堂教学平台;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做中教与学,注重实践体验;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得出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直接经验。  相似文献   

11.
读写能力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阅读是作文的前提,生活是作文的内容,思维活动贯穿整个读写活动的始终,而思维品质的优劣决定着读写活动的成败。换言之,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存在于无限的生活空间,写作训练既要在课内进行,更要把它拓展到课外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一、课内训练,要注重规范性、序列性和思维的深刻性。传统的作文教学较多地强调写作知识和模式的训练,亦所谓的重在形式的指导,它既未改变作文的内容,也未触及作文的根本。生活作文认为,作文的内容当是社会生活,而作文的根本则是语言和思维训练,它们是作文训练的“两…  相似文献   

12.
朱梅 《教育文汇》2013,(9):28-29
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而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日常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兴趣、加强阅读、注重观察、重视修改等环节,引导学生投身于生活,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广阔的写作天地。  相似文献   

13.
著名教育家苏步青曾说过:“假如由我来命语文考试的试题,我将只出一篇作文。”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郭思乐教授提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新理念,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整个写作过程的创造者,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对转变当前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和行为大有裨益。笔者在总结多年作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研究生本理论,注重培养学生作文写作的主动意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对写作素材的积累,放宽作文评价机制,使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之在作文写作中能够实现抒发情感的需要,开创性地提出“三段八步”作文教学模式。“三段”是指“前写作阶段、写作阶段、后写作阶段”三个阶段;“八步”是指“观察、阅读、思考,情景、提纲、作文,交流、展评”在课堂教学中的八个步骤。实践证明,“三段八步”作文教学模式使作文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9,(91):29-30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小学生的作文性质又不同于中学生的写作,更需要语文教师的及时指导和认真点评,通过课堂上的作文训练和反复修改,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能力。笔者结合自身作文指导经验,提出以下五点优化高年级作文指导的教学策略: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培养生活作文意识;创设轻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挖掘阅读文本内容,逐步掌握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注重阅读,以读促写不断提升;作文评语融入情感,增强学生写作信心。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在语文教学领域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三一贯”(读书、作文、做人一贯,语言、文字、思想一贯,知识、能力、习惯一贯)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今天,进一步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善读善写与做健全公民”的密切联系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叶圣陶先生把“读书、作文、做人”联系起来,肯定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人们正确运用祖国语文来吸收知识、表达情意,从而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健全的公民。他说:“阅读和写作两项是生活上必要的知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89页,以下简和《论集》)这就是说、阅读、写作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人要具备基本的读写知能以  相似文献   

16.
生活教育理论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生活教育理论如一股温暖的春风融化了作文教学的冰冻,为生活作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广阔的研究天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  相似文献   

17.
借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通过对小学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作文指导方法生活化.作文评价方式生活化等方面的尝试,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不但能够改变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敷衍作文、为文造文的现状.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丰富写作的内容.提高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写作教学的若干理论命题主要以目前同质的、一元化的思想教育存在和实施为目的。强调作文与做人的紧密联系,是将作文过程变成培养符合社会规范人才的思想教育的过程。在写作与生活关系上,通过对“生活”概念意识形态化处理,将对生活认知限制在既定的框框内,为既定“思想教育”的实施准备前提。  相似文献   

19.
对于张增光老师的这节写作指导课,我想表达三层意思。一、作文回归生活是必然选择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本该就是这样密不可分。初中的作文教学向来缺乏严密的体系,很多教师一味崇尚多读多写,导致学生的写作内容没有序列,出现不少无病呻吟之作。鉴于此,将作文训练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应该是作文教学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20.
从晚清1902年起至民国1922年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实践中,梳理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案例进行讨论。传统古文教学“只从国文中去学国文”,注重学习古文的写作技巧,这种教学不断面对着新思想新文化的挑战,写作教学开始偏重于思想内容的讨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出现了“问题研究”教学法,引进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法”,这些方法与当前流行的专题学习、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等有相同之处,这些实践研究很值得我们今天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