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阅读有积累知识、储备材料、提高修养、借鉴技法等诸方面的作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将作文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  相似文献   

2.
朱晓皎 《考试周刊》2014,(30):53-53
阅读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大多数学生害怕作文,把作文看做是沉重的负担,究其原因在于"无话可说"。由此可见,阅读对写作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对文本进行整理、归纳、借鉴,促进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教师要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联系起来,进行阅读与写作的同步训练,以读带写作,以写作促阅读,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揣摩写作的技巧,然后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借鉴阅读中掌握的材料和技法,指导学生写作,达到阅读写作同步训练,互相促进,双向提升。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二者的任务各有侧重。前者侧重培养理解能力,后者侧重培养表达能力。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作文与阅读的联结,就是利用“读”与“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的规律,在完成各自独立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读”来促进“写”,通过“写”反过来促进“读”,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说,生活是作文的“源”,那么阅读便是作文的“流”。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课文中的一篇篇文章应该是作文的范例。这些范例对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5.
以段落写作为基础,就是按照分解目标的要求,从阅读教材中挑选相应的段,给教师作文指导前一种依托,使教师的引导不是空讲理论;给学生写作、评改一种借鉴和摹仿,启发学生在理解领会“段”的基础上,去精细地观察、熟悉、体验、比较、分析、借鉴、模仿、完成写作、评改。以段落写作为基础的优点是:1.为课内进行作文全程训练提供了保证。段落写作,一般在15分钟之内就能完成。写作前指导、学生作文评改、教师讲评,完全可以在一个课时内进行。2.为快速作文提供了有效训练的场所。段落写作,有利于教师控制时间,学生养成习惯,进而…  相似文献   

6.
“回帖式”作文评改是借鉴网络回帖的形式,由师生一起对学生作文进行回帖式评议和修改的一种方式.这种评改方式有利于引领作文教学回归本真,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有利于增强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由于教材、教师、学生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一些学生对作文写作茫然,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就阅读与作文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以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相似文献   

8.
借鉴性写作就是建立在借鉴性阅读之上的写作,让学生勤于借鉴别人的写作经验,然后借助它们的迁移,将别人的经验用于自己的写作. 借鉴性写作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作文规律,在写作实践中学习了写作理论知识.在优秀范文的选择上最直接的途径当然是教材中的课文.  相似文献   

9.
教师要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联系起来,进行阅读与写作的同步训练,以读带写作,以写作促阅读,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揣摩写作的技巧,然后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借鉴阅读中掌握的材料和技法,指导学生写作,达到阅读写作同步训练,互相促进,双向提升。  相似文献   

10.
读过一些学者谈到的作文中借鉴与抄袭的问题 ,颇有心得。确实 ,在中学生的作文学习中确实存在着阅读和写作的两大误区 :要么两者截然分离 ,要么前者成为后者的套板范例。心中不禁叹问 :为什么学习者没有将其适时的融为一体呢 ?他们该如何将课文中包含的写作知识有机地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呢 ?事实上 ,课文、作文同步学习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借鉴能力 ,又有利于提高其写作水平。因为阅读借鉴是写作的必要条件 ,而写作则是阅读吸收的直接表达。笔者看来 ,二者可以有一种自然和谐的结合方式 ,在阅读中 ,我们即可感受写作的乐趣。一、阅读…  相似文献   

11.
天下速览     
《教育》2014,(7):8-8
主题阅读让作文更轻松 《当代教育教学》2014年第2期刊登李洪颖的文章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曾经如此描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前提,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写作又可以带动阅读。主题阅读通过引领学生大量阅读,让教师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作文教学,利用大量的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借鉴的范例,让初学作文的孩子们轻松作文。首先,诵读积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要让学生善于写作,就必须善于积累。其次,模仿迁移,以读促说,以说助写。模仿是学习一切新技能的不二法门。其重点并不完全是写作技巧的简单模仿与嫁接,而意在降低写作的难度,以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作文的要领。最后,方法引领,读写契合,以读带写。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  相似文献   

12.
李斌 《教师》2010,(19)
本文针对当前中学生作文困难的情况,探讨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课堂中加强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自主的课外阅读,其一能丰富学生的积累,其二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其三能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其四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范例.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改变当堂作文方式,灵活作文,加强作文文风的引导,利用作文命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提高作文质量.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描绘多彩世界、表达真情实感的心灵劳动,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其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语文教材里所蕴含的资源,引导勤积累、巧练说、仿写作,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借鉴,在借鉴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李斌 《教师》2010,(22):72-74
本文针对当前中学生作文困难的情况,探讨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课堂中加强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自主的课外阅读,其一能丰富学生的积累,其二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其三能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其四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范例。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改变当堂作文方式,灵活作文,加强作文文风的引导,利用作文命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提高作文质量。  相似文献   

15.
马丽 《甘肃教育》2012,(14):69-70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对阅读的运用和升华。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阅读教学中,又单一地进行作文指导,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各自分离,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作文能力也很难提高。那么,如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  相似文献   

16.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水平较低,学生写作现状为:写作热情不高、写作练笔较少、课堂作文教学效率低下、课外阅读量较少。改进措施为:以人为本,激发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给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提供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教学时,教师往往大讲特讲如何立意、筛选材料、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学生也往往听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但是一旦落笔成文,学生习作又往往与教师的预设期待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根据写作训练的内容找到合适的、可供借鉴和仿写的范本,没有引导学生在模仿、借鉴抑或创新中作文。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以说篇篇都是形式优美、字字珠玑的经典美文,都是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模仿写作的极好范文。因此,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时,找准恰当的写作训练基点,诱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专项或者片段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18.
教师应围绕作文的不同命题形式及类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提供材料作文是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综合考查,也是对这两种能力的综合训练。由于阅读不细,学生写作时出现偏题的现象多于一般命题形式的作文。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材料时从文体、写作对象、中心思想、写作重点、前后关系等方面进行审题,可以有效避免偏题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初中作文教学生成性模仿是指充分利用我们在教师、团队、网络、图书馆等方面的优势,借鉴书法练习的方法,借助“模仿——借鉴——创造”的三级递升平台,探索一套符合读写规律的作文“入格、出格”的有效、优效模式,试图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通过名家经典的阅读,让学生因为喜欢一个片段、一篇美文、进而喜欢一本书,喜欢一位作家,喜欢阅读,进而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通过快速入格,激发学生蛰伏的写作欲望,培养信心和成就感,进而养成终身写作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从写第一篇作文起,到高中毕业,一个学生所写习作粗粗算来也有千篇之多。平心而论,在这场"持久战"中,有多少学生过了作文关?究其原因,制约学生作文的瓶颈主要是缺少阅读积累,缺少生活积累。如何切实有效地改变这一作文教学现状?在近年的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阅读书籍与写作结合,将感悟生活与写作结合,丰富了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提高了作文教学效果。一、阅读与写作结合阅读永远是写作的基础,是思想意识的源头活水。如果不阅读,写作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