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名作《再别康桥》一诗中所表露出来的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以及离别时刻的哀婉感伤,理应是情结的一种,可称为“康桥情结”。康桥唤醒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使其对美的执着追求、亲近自然的强烈愿望以及人生的自信找到了恰如其分的表征媒介,以诗的样式传达出来,呈现给读者。从诗作的内容看,爱、自由和美,是徐志摩自我意识的合理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2.
张惠平 《文教资料》2006,(22):70-71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徐志摩,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诗人。1896年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大,1920年赴英学政治经济学,就读于剑桥大学。1922年辞别剑桥回国,历任北大、清华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1931年11月,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康桥是徐志摩赋予剑桥大学的一个诗…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虽是一首现代诗,但意象的选择却充满古典韵味,这些蕴含着独特含义的意象不仅为本诗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更好的传达了本诗所要表达的离别情感。《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浸透了诗人无限眷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有的同学体会了诗人表达离别之情的潇洒飘逸后心犹不足,又再三思味,进而推想,诗人对归国是否有些许的向往?离别是伤感的,但回到母亲的怀抱又是欣喜的,正是这两种情感的交织,使诗的格调于伤感中显轻灵潇洒。这种理解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共鸣,许多学生引征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再见吧,康桥》,甚至从网上查资料,予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正>《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诗作,题材为一首离别诗,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之情,诗歌语言明丽轻柔、形式整齐精巧、画面优美宁静,营造出了一种美妙的意境,堪称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精品。此篇课文无论是在高中语文教材之中,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案例题旨《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诗  相似文献   

6.
胡适曾经对徐志摩有一个评价:"他的一生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1])徐志摩的诗歌主要表现的就是对自己爱情、自由、美的向往。《再别康桥》这首诗就出色地显示了诗人的才情与个性,此诗不仅仅抒发了作者对母校康桥深深的依恋以及离别愁绪,更是诗人一生"爱、自由、美"独特追求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7.
理性地说,徐志摩在其诗《再别康桥》中作别的是母校一康桥,然而,诗中几次作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这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诗人徐志摩的心里是最清楚不过的。那么,让我们走进诗中,走进诗人的心里,去探究一下诗人的用语意图。一、西天的云彩,意境开阔,激人想象。这里的"西天"既可实指西方,西边的天际,暗指位于英  相似文献   

8.
康桥是Cambridge的音译,它不是桥而是一座小镇,通译剑桥,徐志摩笔下的“康桥”是剑桥太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相似文献   

9.
再别康桥     
你看过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吧?你知道诗人徐志摩吧?有关徐志摩的情况在刊物的封底上曾有过介绍,下面就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再别康桥》。诗中通过一幅幅似水般流动的画面,细致入微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以及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经典的诗意就像醇美的酒,无论何时打开来,都香气扑鼻。让我们分享经典。  相似文献   

10.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诗兴勃发,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康桥美丽的景色里,驰骋在诗人奇异的想象之中。全诗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营造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人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流连,对往昔的眷恋,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一首《再别康桥》,  相似文献   

11.
中学时,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老师把诗歌的七节内容转换成一幅幅的画面,于是唯美的文字、唯美的画面就长留了心底。二十年过去,每每想起诗人徐志摩,洁白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似乎都会历历在目,但潜意识里又总觉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的眷恋,却又总是不能真正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二十年过去重读这首诗歌,就是要把这首诗歌中的美丽的东西展现给我的学生,带着这些青春年少的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那无尽的哀伤和惆怅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康桥的生活改变了徐志摩的一生,这段生活奠定了他的政治观,艺术观,转换了他的职业嗜好-成就了一个名的诗人和散家。康桥成了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名的诗篇《康桥再会罢》《再别康桥》及散《我所知道的康桥》等诗,就是受康桥的生活影响而名世。热爱自然,追求爱情,向往理想,渗透在徐志摩的字里行间。别情离绪的意蕴,音乐旋律的美感,性灵意象的构筑,情景交融的描写,飞动飘逸的婉约风格,做到了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和协统一,浓浓的“情”味贯穿在徐志摩诗之中。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认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别物诗,主要意蕴是抒发诗人对母校康桥的眷恋之情。这种理解其实并不全面。如果联系康桥对诗人一生的影响、创作《再别康桥》时诗人的情感状态以及诗歌文本选景用物的特别用意,就会发现怀人才是《再别康桥》的主要意蕴。  相似文献   

14.
(一)导入新课 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义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忐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相似文献   

15.
康桥是徐志摩的第二精神故乡,译诗是其最初的文学尝试。康桥译诗是跨文化杂和的文本,充满了异质文化的较量,记录了徐志摩文学人生的转变及其在康桥的心路历程的踪迹。  相似文献   

16.
[定位]“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切入]1 .屏幕显示: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伴随画外音:这座桥,风景秀丽,遐尔闻名;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近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2 .简介作者及康桥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的康桥诗包括在剑桥读书时的作品,也包括对剑桥自然景观的描绘,具有很多的共性,那就是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语言美。《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康桥诗的典型代表,研究《再别康桥》的艺术性与文学性,可以对康桥诗有一整体的把握。本文以《再别康桥》为例,来研究康桥诗的艺术魅力与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是一个才气横溢、交游极广的浪漫主义诗人。《再别康桥》以其独特的魅力把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艺术推向了顶峰,同时这部作品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康桥曾寄托着诗人美好的人生理想.对徐志摩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相似文献   

19.
王国友 《现代语文》2006,(9):112-112
《再别康桥》是现代名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诗也使诗人获得了巨人的声誉。纵观这首诗的思想,并无特别之处,它只是表达了诗人一种极平常义极普通的离别之情。但这首诗之所以蜚声坛,经久不衰,却在于它把这种离别之情表现得至深、至爱、至美,体现了极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笔下的英国形象只有康桥,康桥是他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诗人不仅给我们展现了康桥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给我们描绘了一副各色英国名人的图画。本文从形象学的角度人手分析徐志摩笔下的异国形象,试图达到一种文化对他者文化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