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地处长江下游、紧邻长三角地区,是长三角地区的自然延伸地带,无论是从安徽与目前的长三角地区的历史人文的基础考证,还是双方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互动、互促和互补关系,以及合作的现状来考察,可以说,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现实基础和可行性。近年来,安徽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中心,主动寻求与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各省市及周边其他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安徽要想真正融入长三角,广泛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还需采取诸多积极措施和进行全方位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居民“泛长三角意识”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合作需要一种观念认同,区域文化认同是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与分工的一个重要因素。安徽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因年龄、地域、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的不同,对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知晓情况、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认识、看法及建议等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对安徽参与泛三角区域合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安徽与长三角两地居民在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诸多问题的认识上,共同点远多于相异之处,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共同思想文化基础初步具备。在对安徽与长三角两地调查结果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合作创新”、“互利互信”及“平等协商”等方式,形成以“合作”与“共赢”为主体内容的“泛长三角意识”的认同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结合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特点,从对泛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研究入手,深入地探讨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及利益调节机制、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及保障机制、区域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及互动机制、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及生态补偿机制、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动态协调及流动讥制、泛长三角与区域外部关系的协调发展及合作机制等问题,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5.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也是安徽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崛起的重要支点.如何更好地实现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台湾宏基施正荣先生的“微笑曲线”理论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微笑曲线”理论从国际产业分工的角度,形象地揭示了“技术、品牌、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创新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及获得更多利润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此提出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实现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安徽才能发挥自己比较优势,这也是长三角地区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推进泛长三角产业互动合作,要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与平台,设立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研究机构,搭建统一、快捷、方便的信息共享平台;实施分类指导、兵团作战战略,培育协同作战能力;突出安徽优势,提升资源和产业的品位,科学制定产业互动合作与发展规划,着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对接环境。  相似文献   

7.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安徽实现加速崛起、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关键之一。文章分析了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在总体经济规模、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充分利用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有利条件、创新投融资机制和建立稳定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安徽高职院校应在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中尽责、尽力,并以此为契机,制定高职院校战略规划,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深度推进校地产学研合作。抓住机遇,加快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步伐。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区域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安徽省需要通过发展自身的中心城市来引领全省经济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然而,从政府合作的角度来看,安徽省内行政区之间依然存在恶性竞争关系。这需要通过强化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和推进其对资源由集聚向扩散的转变速度,改革对中心城市政府的考核指标,强化省级政府对投资的宏观环境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能力等措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全省经济实力,以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的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10.
区域文化认同的建构将有利于区域合作的推进,从文化认同视角探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与阻力是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进行更深层次把握的需要。安徽与长三角地区亦已具备的"归属性"、"回应性"、"功能性"文化认同是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行政区利益认同的阻碍,地域文化观念等差异的存在又是区域文化认同构建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阻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着整个人类社会。在这一大潮的裹挟下,中国长三角区域发展在新的世纪迎来了新的机遇。长三角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化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反映,又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及世界全球化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长三角区域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按照经济内在发展需要,长三角经济圈扩容已势在必行。它不仅需要长三角内部的整合与一体化,同时还需要向长三角区域腹地与长三角外围海洋空间的内联外拓。这就需要在长三角区域的基础上建构一个更大空间的经济体,我们称之为“6+1泛长三角经济共同体”。建构“6+1泛长三角经济共同体”是长三角区域内生发展与未来战略发展的需要,是国家整体现代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统一复兴的需要,也是融入全球化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也是安徽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崛起的重要支点。如何更好地实现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台湾宏基施正荣先生的"微笑曲线"理论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微笑曲线"理论从国际产业分工的角度,形象地揭示了"技术、品牌、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创新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及获得更多利润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此提出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实现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区域旅游的合作步伐逐渐加快,泛长三角地区旅游一体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泛长三角旅游圈逐渐形成。通过回顾泛长三角旅游圈的发展历程,从旅游资源互补、旅游市场共拓、旅游交通畅通、旅游教育协作和旅游安全保障等方面分析了泛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指出了泛长三角旅游圈一体化发展尚需进一步完善的诸多问题,为泛长三角旅游圈的长远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点,既能加快安徽的发展,又可以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就皖江示范区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皖江城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经验、皖江城市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未来目标和合作机制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条件分析与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域,对各合作成员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良好运行,需要科学的区域合作机制作为基础和保障。必须认识到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并找出建构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创制一套科学、适用的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不但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有利于区域内各国充分发挥海洋优势和比较优势,互利互补,促进产业转移与分工,合力提升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从地缘角度看,台湾有必要也理应参与该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区域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市场概念。在新的产业革命浪潮中,长三角完全有可能承接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其腹地转移。长三角地区与江西、安徽两省,经济联系密切,社会交往频繁,文化相互融合,具有较为广泛的合作基础。长三角与徽赣两省的合作发展,既是长三角区域内生发展的必然需求,又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我们绝对不应遗忘如何让台资在这区域中发挥作用,就像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绝对不会忘记香港一样。长三角对台资而言是最具潜力的区域,也是两岸经济融合最理想的区域。因此,论文提出“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合作区”这一概念,作为两岸新一轮经贸合作的突破口,建立起“长三角两岸经贸营运区合作委员会”的新机制,作为两岸经济新的融合模式,提高两岸经济共同发展水平,以改变台资在长三角自行发展的无序状态,让台资与“十一五”发展规划相结合,使台资从走向长三角,然后共同走向世界,形成两岸共同的品牌与市场,化解岛内自我封闭的“台独”意识,使两岸经济乃至两岸政治在长三角创造一个更新的关系。上海有责任为台资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去设计一个战略,就如福建制造“海西计划”概念一样,去占领未来两岸经贸整合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不同性格特征的决策主体对合作的态度,即不同的合作意愿度,探讨泛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可能出现的均衡结果,得出只有合作各方均积极合作,才能达到"共赢"的局面。要想达到共赢关键要有一套完整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从区域旅游合作内容和运行保证上确保区域旅游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温州要考虑如何与福建、广州、台湾进行经济分工协作,考虑如何与海峡东岸经济区——台湾、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进行对接,把区域一体化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主动与福建省联手,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争取在国家的区域规划布局中找到温州的位置,进而带动行业规划从而,借台湾之力发展温州经济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