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私学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自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开始,在中国历代社会中时盛时衰,几经发展和演变,私学便成为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私学之所以几度复兴,是私学的社会作用所决定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私学再度复兴是其现实作用所决定,兴办私学可以使国家在教育上实行少投入经费,而多出人才,繁荣教育促进社会发展。这种经济而有实效的作法是符合社会市场体制的要求的,因此,会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也会象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私学在我国再次呈现出一个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私学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对社会发展起着传播知识,传衍文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然而,私学的发展是曲折的,它时兴时衰,几经废止.研究我国私学发展的轨迹,对我们正确认识私学,理解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私学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私学发展的历史源渊流长 ,它对我国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用社会学中的“资源—体制”理论框架对社会渐变和社会剧变过程中的私学发展史考察 ,印证了我国私学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因此 ,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应继续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大力扶持和发展民办教育 ,以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 ,满足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私学自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之后,便成为与官学并行的教育形式而存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也就是官学私学并存发展、变化、消长不一的制度。私学在教学上有程度较低的蒙学和程度较高的专经教育两个层次。私学发展到宋,随着书院的不断完善,达到了其制度化、规范化的高级阶段。同时,私学的初级形态,亦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并且愈来愈突出其社会化、蒙学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何树坤 《学周刊C版》2010,(2):193-193
本文从中国古代私学教育发展开始,研究我国古代私学教育开办形式、内容和教法的灵活性、多样性,以及教育对象的平民化、大众化等特点,总结我国私学教育的贡献,认清私学教育在弥补国家教育财政支出不足,增加教育供给多样性和选择性.促进教育竞争方面的现实意义.结合当前私学教育的在政策、环境、资金、舆论、师资、生源方面遇到的新问题,对如何促进今日私学教育的发展做一些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制度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全国上下正在进行一场严肃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为呼声最高的教育方式,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也层出不穷。我国古代私学传统的重现,引起了舆论界和研究界的重视。孔子的私学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针对孔子的私学教育的原则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民主主义和教育政策的"移植"影响下,日本私学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率先进行改革。在私学立法、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等领域都进行了调整,适应了战后日本经济复兴时期工业发展的要求,促使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和发展。同时,二战后日本经济复兴时期私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的私学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表明了当时教育的发展与完善。唐代教育的发达离不开私学的贡献。分析唐代的私学有利于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尤其是民办教育的发展,并有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9.
古代私学与家训的发展对《颜氏家训》影响很大,《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私学和家训教育发展的结果,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与私学和家训的发展密不可分。《颜氏家训》是此前私学教育和家训集大成的标志,从《颜氏家训》之中,可以看出我国私学和家训教育发展的大致特征。同时,从私学的发展特征也可以看出《颜氏家训》出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私学在教育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吴霓一、中国古代私学承担了蒙养教育阶段的任务就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状况来看,它大体上可划分为程度较低的蒙养教育阶段的私学和程度较高的专门研习经籍阶段的私学。中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几乎完全是在程度较低的私学中完成的。无论...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政治上分裂动荡,官学式微,儒、道、佛、玄的并存,促进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变异性发展和多元化,学术思想比较活跃。这为魏晋时期的私学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客观条件,形成了魏晋时期私学繁荣昌盛的局面。魏晋的私学又不同于先秦的私学,具有很多极具历史意义的特点,它承担起了传承、创新思想文化的历史重任,对中国教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是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认为,明清时期布依族学校教育之所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为了加强对布依族地区统治的政治需要、布依族上层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和布依族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明清政府采取了积极发展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政策,使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在明清时期得到迅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五代十国时期,“礼崩乐坏,献俱亡”,而南唐社会却“儒书衣服”,“物有元和之风”。北方士人南下,统治提倡儒学,使江南社会政治出现了人化倾向,社会生活中萌生出了某些近代化的因素,并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化。  相似文献   

14.
江苏在宋元时期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官学制度,尤其地方官学、官学化书院空前发展,但私学教育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这一时期仍然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其形式主要有乡校、游学、家学或自学等几种。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是一个“继汉开唐”的时期。它突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局面,专科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地方教育制度正式确立,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以及昌盛发达的私学教育和自由博涉的学风、民族教育的融合与国际文化教育的交流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传统校园的园林建设是我国古典园林建设的组成部分.校园作为教育的物化表现,传统校园园林的建设势必与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兴衰相同步.先秦时期,我国官学校园园林建设与私学校园园林建设逐步产生,作为园林的要素初具规模;经过秦汉—魏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官学校园园林将先秦时期的辟雍升华为标志性建筑,其建设几成定型,私学学堂的大量涌现则成为后世书院园林建设的先河;唐宋以降,我国传统校园园林建设逐步成熟,宋元明清数代沿用,直至近代西方校园建设理念的引入,开启了我国校园园林建设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史上学校教育与人才选拔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隋朝以前,两者各自走着一条互不交叉的平行线路;隋唐五代时期,两者相须相资,相互依辅,结伴而行;宋元明清时期,两者结成了过于紧密的关系,学校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失却了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功能。科举制度所造成的最严重的恶果,是人才标准的单一性、这种单一性人才模式的强制性以及学校教育对这种单一性人才培养的依从。众多的社会因素都对学校教育和人才选拔的关系产生了影响,要理顺二者的关系,显然不能囿于这两个因素,而有必要由全社会来承载。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河南民间义学蔚然兴起,成为普及地方教育的重要力量。义学创建者社会身份广泛,其中既有官员,也有士绅、地主、商人、平民、贫民等;义学经费来源途径多样,官立义学、私立官督义学、私立义学等的经费来源有所不同;义学在招生对象、教学内容、教师素养、办学条规、设置地点等方面已形成一定规制。  相似文献   

19.
张璇 《外国教育研究》2004,31(11):61-64
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一直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问题,美国实施教育券改革带来的外部竞争促使公立学校进行改革,同时也发展了私立学校,是教育领域的双赢政策。  相似文献   

20.
五代时期十国割据政权的农业税收,在沿袭唐两税法的同时,也沿袭了唐中后期附加增加的弊端。丁税化现象也是十国税收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由于十国多侧重重商倾向的经济政策,税收更多依赖正税之外的各类杂税,使十国财政不可避免地具有横征暴敛倾向。货币因而成为各国统治者弥补巨额财政亏空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