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卓越的职前科学教师对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澳大利亚在科学教师职前培养上不断发力,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立足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培养要求,以科学教师专业标准规范培养方向,灵活设置课程,实践取向的反向设计方式,学校与各相关机构合作参与培养等。标准引领、优化课程设置、改革培养方式、建立多主体协同机制是科学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大学培养卓越科学教师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师范生教育的毕业实习阶段,建立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机制一直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践的方向。从最初的"教育实习"、到近年来的"顶岗实习"和"双导师制"等,体现了高等师范院校在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创新。但是,由于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目标和任务不同、结构和建制不同、思想和文化差异等原因,实践中的改革模式并没有促成二者走向深度合作,"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培养机制还没有形成。在新时期,只有更新职前教师教育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深化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机制,才能实现"卓越教师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小学校在培养优秀教师时均遇到了困境,实施"卓越教师协同创新培养计划",实现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是解开这些难题的重要思路。为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各地纷纷成立"卓越教师协同培养创新中心",但由于协同主体契合度不高、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资源难以整合优化等原因,其收效甚微。为此,尽快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明确培养标准、创新协同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推进"卓越教师协同创新培养计划"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一体化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紧密耦合的整体性、相互协调的统筹性和优势互补的集聚性,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向。推进一体化改革将突破职教教师教育体制内长期存在的学科理论与实践割裂、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节、培养机构与使用机构分离以及教育机构缺乏协同与资源共享等困境。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设计包含教师教育模式一体化设计、课程一体化设计、师资一体化设计和机制一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5.
应用型高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探寻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逻辑、在应用型高校建设中的生成逻辑以及与新工科专业教育的融合逻辑。根据新工科建设的要求,针对课程体系、教师团队、实践平台以及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构建纵横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双创专兼的教师实践共同体,打造校企协同、互融共享的实践平台,建立校政企协同育人的生态机制等,以培养出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对卓越教师培养提出了意见,这使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要任务的学前教育专业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要培养卓越幼儿教师,探索卓越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协同理论和反思性实践理论,构建了“多方协同合作,全过程实践”卓越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探讨了此模式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及保障措施。“多方协同合作,全过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还需不断探索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培养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教师,是解决乡村地区优质师资匮乏、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的有效措施。分析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提出的背景,可以得出培养这种“一专多能”的教师有其现实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但是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必须抓住其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坚定教师的教育信念、制定全国统一的培养标准、坚持地方性原则、协同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全过程等措施,培养真正“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小学全科教师。  相似文献   

8.
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理念是卓越教师培养的行动先导,为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确立、课程建设与资源构建开拓新视野。培养目标层面以卓越追寻为统领、以阶段需求与对接为抓手推进卓越教师培养一体衔接;培养课程层面坚持目标引领、理实一体和校地合作;培养资源层面借助大数据中心、大数据平台与大数据技术促成卓越教师职前职后培养资源互通。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28):11-12
本文立足小学教育专业,提出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需要高校、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共同参与,三方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推行G-U-S培养模式,形成高校、地方政府和小学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重视小学教师能力培养,促进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河南师范大学通过承办"国培计划"中西部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培训项目,对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协同培养实践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依托河南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学校"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产学研特色,结合中小学教师的特点,优化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加强职前职后一体化协同培养实践。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通过职前职后一体化协同培养实践策略,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事业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综合性大学举办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模式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多、师资力量强、生源素质高的优势,已成为我国职教教师教育的主要模式。当前综合性大学在职教教师培养培训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如运行体制不健全、专业设置规范性不足、课程教学缺乏职教特色和教师教育者队伍结构偏理论化等。遵循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积极建构资源均衡、运行机制健全的一体化教育环境,建设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专业设置体系,开发基于能力发展逻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构建"校-企-校"职教教师教育共同体,以实现职教教师教育多方对接与合作的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卓越教师是教育发展新阶段构建的一种具有专业性、创新性的师范人才培养类型.它要求教师要在专业基础知识之上,形成勇于创新、终身学习的专业品质,同时还要具有深厚教育情怀.在分析中学地理教师卓越教师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卓越地理教师职前职后协同培养模式:调整和优化地理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实行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统整的职前教育教学模式,构建职前职后贯通的师范院校、政府、中学协同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城市教师驻校培养源起于美国,是一种"临床实践"式的学士后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其全程驻校实践、多元合作机制、共同体建设、学术文化与实践文化的平等对话、教师教育一体化制度、精心组织的入职指导等理念与实践,为我国高层次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提供了启示。构建我国的教师驻校培养模式是教师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在进行本土化思考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实践,因地制宜、明确目标,实施一系列关键策略,推动驻校模式在我国的铺开。  相似文献   

14.
以陇南师专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为例,通过对"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及价值的阐述,认为"协同育人"模式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应体现在以下九点:建立德育实践基地,提高师范生师德修养;优化师资队伍,形成"三位一体"教学团;实施"全程双导师制",体现"实践取向"价值观;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促进人才培养更加合理化;建立项目"协作学校",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构建"管理人员互聘"和"师资互聘",形成"协同育人"常态化;开展全方位的"协作教研",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协同构建学术平台,理论实践有效结合;深化交流与合作,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5.
基于合作共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其目的是改善教育生态,促进儿童中心的教育发展。美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产生于家校社合作的政策与实践背景下,合作共育的育人目标贯穿于教师教育的主线,体现在教师教育标准中。同时,合作共育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核心,在新的理论课程与原有理论课程中得以彰显。教师在职前和职后阶段中的实践体验是基于官方和民间组织的合作项目进行跨界资源整合,增强教师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的多元文化体验。从实施效果来看,美国多数高校均纳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仅有少数职前教师没有接受充分的教师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6.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符合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同时有利于实现职前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卓越教师表现出突出的综合素质,其专业成长的个人特征集中表现为形成教学信念、教学兴趣、反思能力、知识管理的能力以及突出的教学能力.要培养出卓越教师,职前教师教育过程必须坚持“理论到实践”与“实践到理论”相结合的路径;在教师职前教育中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改革卓越教师培养机制;增强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7.
教师职后培训是一个从高度自主到高度集中的连续统一体,如何在这一连续体中间探索一种整合各培训力量、制度化运行的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是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市—区—校”三级协同的教师职后培训基于工作实践中问题解决、学习共同体构建、将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并行等理念,符合教师学习规律和有效教师专业发展特征,根据古斯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理论,该项目在教师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应用,组织支持和变革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等方面成效显著。以组织形式推广这种模式需要加强对项目总方案的顶层设计;健全市区校三方合作机制;将教师专业发展置于学校改进背景下等。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林业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理念不适应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脱轨,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通过协同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做好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推动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建立协同培养人才新机制,实施国际化协同合作培养等。同时,通过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反馈机制,完善创新人才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多种模式协同培养人才机制,营造协同培养人才的政策保障机制等,有效促进卓越林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9.
李赛 《中国培训》2023,(9):97-99
“园校”协同对于培养高素质幼儿师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当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该专业“园校”协同育人的实践现状梳理,发现:由于“园校”双方性质不同,存在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同时,合作方式仍显单一,内容深度不足;学生实训需求大,实训基地不健全;师资力量依然薄弱,实训效果有待提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园校”协同育人实践体系的若干策略,包括:建立共赢思维,强化协同育人的意识与机制建设;推动深度合作,探索构建新型协同育人实践体系;建设“园校”共享共建实训基地,改善教育教学设施;“园校”共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提高幼儿师范生培养质量等。上述举措对培养适合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幼教师资队伍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完善教师教育模式,建构“U-G-S”协同培养模式是落实我国乡村教师教育政策的必然要求,是乡村教师内生发展动力所在。为了更好地解决培养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平等、目的错位以及缺少持续性的运行机制等问题,我们可以从乡村教师情怀培养、激发“U-G-S”主体性、构建职前职后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为乡村教师培育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