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邹雨婷 《今传媒》2016,(1):130-131
清末民初的民营报刊在中国的报刊新闻发展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阶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作用下,民营报刊随着上海的开埠而得以迅猛发展.各类民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在上海这块土地上蓬勃发展.其中外文报刊在传输西方先进的新闻理念、社会观念上起到了先驱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鼓励女性进行学习教育,导致大量女性知识分子的出现.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外文报刊——《大陆报》在1912年所刊载的女性主题的文章,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来探究当时的报刊对于社会舆论公共空间中女性思潮的解放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别”通过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性别的区分,强调了性别的社会建构性。《申报》作为上海近代发行最久、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报刊,其中对“3B原则”中的美女形象运用也使其成为商业报刊经营的成功典范。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经典,且深入人心,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消费文化,也实现了对于女性这一社会性别的建构。通过长期的熏陶与浸染,画报女性的形象得以固定,完成了一种消费文化下的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3.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在人的建构和社会建构中起到深层的作用,因此,话语是文化和思想的具体方式和形态.”①社论是报刊编辑部声音最有力的表述和言说,《群众》周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理论刊物,反映了战争年代中国的主流“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4.
王璇  谢庆立 《新闻大学》2022,(9):45-59+118-119
本文从大众传媒与知识话语生产的视角,利用原始文献,考察最早在华出现的英文外报《广州纪录报》创刊初期对中国人群体特性的报道,研究该报进行中国国民性话语生产的起源、内容文本、生产机制。本文认为,作为最早在华出现的英文外报,《广州纪录报》最早使用“中国国民性”一词,该报系统报道了中国人的群体特征,并形成了“野蛮的种族”“狭隘的国民”“撕裂的大众”等话语框架,呈现出比较统一的负面评价。该报鼓励并引导外侨参与国民性话语生产,将新闻作为知识话语进行生产和传播,形成了一套话语实践机制,开启了以近代报刊为载体的“中国国民性”知识话语生产的进程,建构了一套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中国叙事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百年中国报刊科学话语与现 代化历史进程形成了“历史的话语与话语的历 史”这样一种互动互应的关系。百余年中,中国 报刊科学话语的嬗演可以分为甲午战败至五四运 动、五四落潮至1949年、1949至1978年和1978 年至今四个阶段。从近代先哲们提出“开民智” 到世纪末中国共产党提出“科教兴国”,百年报 刊科学话语依此形成了一条关乎科学、也关乎历 史的言说主线。这条言说主线在灵魂、精神的底 里展现了中国报刊的现代底蕴及与民族历史文化 的血脉渊源。  相似文献   

6.
许珍 《新闻知识》2023,(11):61-71+95
作为近代以来新女性代表,“女学生”是民国报刊格外关注的女性群体,其形象承载着进步的社会性别意涵。而流行风尚,兼具表达群体归属及建构自我认同的双重功能,体现着观念的变化趋向。在《广州民国日报》有关流行风尚的报道中,“女学生”被视为风尚示范者,但在“女学生”中已然流行的风尚又常遭到抨击。倡导与批评并存的矛盾话语,作为性别“观念与实践”角力的表征,为深入理解民国时期社会性别状况提供了独特的媒介景观。  相似文献   

7.
漫长的父权制社会文化,生成了一个女性长期以依附性姿态和第二性身份存于社会之中的历史与现实境遇。对女性他者身份的建构,使其以与男性相对的否定性特质成为柔弱、被动、无攻击性和非理性的象征,并在现代化公/私二元结构的社会空间变迁中被桎梏于相较于男性而言社会价值较低的私人领域,导致妇女在公共领域的“隐形”与“失声”。多媒体、数字化信息爆炸时代,话语竞争的力量渠道变得多元且复杂,许多新兴的发声渠道和平台开始为性别平等的话语建构带来了新的助力和挑战。脱口秀节目的逐渐走红,为不少女性提供了自我言说的舞台,使女性一定程度上从“被凝视的客体”转变为“能发声的主体”,在幽默、讽刺、娱乐外衣的掩护下,得以“挑衅”父权制话语系统,并由此开拓出一个包容“不驯的”女性话语的表达空间。但另一方面,尽管脱口秀为女性言说提供了机遇,但也为之带来了新的挑战,女性在借助脱口秀节目平台发声时对男性的冒犯所激发的争议,使得女性使用“冒犯的艺术”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受到了质疑,乃至以“性别”进行言说或赋话语以性别属性本身也成为可疑的立场。本文在梳理脱口秀中的女性言说的基础上,力图思考拓宽女性话语空间的更正向的方式,反思互联网时代,在资本大潮之下,性别言说的可能和必然。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介的发展正在重塑“视频影像时代”跨越国族与时空边界的“想象共同体”。电影是一种视听、创意与思维相互碰撞的具象的艺术,影像本身具有三个演变的层面:承载视听欲望的感官层面、表现艺术的叙事层面以及传达伦理与价值观的精神层面。笔者拟以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为例,试从这三个层次展开讨论,探究建构在影像基础上的“国家共同体想象”及其承载着的感性、理性与神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陈小康 《新闻世界》2011,(5):150-151
近代报刊的诞生,为建构报刊公共领域提供了可能性。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期间,通过设立"信箱"栏目,就社会民众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实现了近代报刊建构公共领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延安《解放日报》着力建构符合革命意识形态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交织于民族主义和妇女主义含义之中,并逐步摆脱传统贤妻良母形象变身为革命的新女性,处于阶级话语的框定之中。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在整体上的解放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和有力放大,实现了在一个男性占据权力中心的社会,弱势女性与强势男性并肩作战的神话。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艰苦卓越的全民族解放战争,广大中国妇女通过参与抗战救亡,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事业,通过寻求全民族解放来实现个人解放。而在抗战期间如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的进步妇女报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妇女》(延安)期刊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典型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2.
范钊  李妍 《新闻世界》2012,(5):163-164
《感动中国》作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本文通过对历年获奖人物的社会角色解析,分析当今社会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13.
典籍译介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话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蒙学经典之一《三字经》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人生体悟和人伦关系准则,译介历史漫长,译本繁多,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德语译作由德语为母语的译者自主自发译介,融合译者主体的研究、翻译、阐释、介绍、出版、传播等内容。宏观层面的德语译介传播史梳理和微观层面译本特色分析表明:百余年来,以《三字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人类多元文化系统中始终对世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近代报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报道新闻时政的同时,也兼具传播新知的功效,塑造了一批"新话语"与"新概念","长城"就是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词汇.在报刊中,"长城"话语多与时政相勾连,折射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与长城精神指涉的形成.《申报》作为近代中国一份重要的报纸,相较于其他报刊,不仅持续出版时间长,而且辐射地域广....  相似文献   

15.
韦魏  杨静 《新闻世界》2011,(7):150-151
近年来,公共领域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我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报刊公共领域,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本文以邹韬奋主持的《生活》周刊为例,讨论了当时报刊公共领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廖欣 《新闻世界》2011,(12):142-143
“公共领域”是指从市民社会中产生,介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公共空间集群。新记(《大公报》在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主持下,不断献言献策,并对官吏进行监督,丈人论政可视为“公共领域”的一种存在状态。本文以《大公报》为例,试析我们近代报刊的发展对建构“公共领域”形成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当下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杨玉洁 《青年记者》2017,(17):112-113
20世纪初,受西方女性解放运动的启发,承继“戊戌变法”运动关于女性解放学说的余音,中国兴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女性解放运动.在这次女性解放运动中,女性报刊的创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女性报刊发布女性相关消息,关注女性生活状况,在打破封建束缚、宣传男女平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感动中国》看女性性别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对《感动中国》女性获奖人物形象建构的分析,可以看到《感动中国》受到传统女性性别话语的影响,也存在着现代女性话语与男权话语的冲突。但它很大程度上也跳出了传统性别观念的狭隘范围,通过建构现代女性话语,肯定了女性社会角色的价值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夏宝君 《东南传播》2021,(1):147-150
民国时期的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碰撞,女性的力量在这一时期空前强大。大众媒体通过对现实世界的重构,成为性别建构的重要场所和领域。本研究基于建构论的视角,对《广州民国日报》的广告图文进行研究,试图探寻其如何通过广告中所呈现的女性的身体、活动交往空间、生活场景、生活方式等话语空间,建构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性别角色与身份变革、女性意识以及女性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0.
在女性主义意识逐步觉醒的年代,我国“她综艺”的热度随之水涨船高,女性追求性别平等、寻求自我表达的欲望愈加强烈,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正在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听姐说》作为我国首档以女性主义为批判视角的网络脱口秀,为“她综艺”的女性主义话语表达带来新的契机。本文通过分析《听姐说》节目女性话语传播内容,探究女性在家庭和职场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听姐说》的女性话语传播方式,建构新时代女性多元化形象。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她综艺”的女性话语传播困境,包括平民女性的缺席、女性成长的忽视、母职惩罚的掩盖等,并提出解决脱口秀女性话语传播困境的解决方法,即重构平民意见领袖、拓宽节目话题范围、引导观众展开母职讨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