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永生 《物理教师》2006,27(11):12-14
在中学物理教科书中都说:液体内部的压强是液体的重量产生的.在失重情况下,液体对于容器就没有压强了.而在讨论气体压强问题时,教材用大量沙粒对圆盘的不断碰撞产生了压力的实验,进而引申、推断出气体分子对容器壁也会产生压力.气体分子作热运动,大量气体分子不断地和容器壁碰撞,对容器壁产生持续的压力,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就是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我们又知道,物体(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内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那么大量液体分子也会不断地和容器壁碰撞,为什么液体在失重情况下,液体对于容器就没有压强了?液体和气体的压强的微观机理有什么不同?本文试作一些定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3当物体贴竖直的墙上时 (如图 6 ) ,物体对墙的压力 F与物体的重力 G无关。2 .液体压强计算中 F=G的成立条件。因为液体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因此只有置于水平面上的柱形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 F才等于液体自身重力 G。初中常见的柱形容器有 :圆柱形、长方体、正方体等 ;而对于下面所示的容器 ,则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 F并不等于液体自身重力 G(鉴于大纲要求在此不作讨论 )。二、P=FS的使用条件因为该公式是压强的定义式 ,所以对于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计算都适用 ,但实际应用时 ,往往在固体压强的计算中使用较多 ,而在液体、气体的压…  相似文献   

3.
最近,关于筒内水面上的油层是否受到浮力的问题在本刊展开了讨论。本文就液体内压强的机理和浮力等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以与同行商讨。一、液体的压强是分子斥力的作用现行初中《物理》课本写道:“液体因为有重量,所以对容器的底部要产生压强。”并用实验证明了液体对侧壁和液体内部均有压强,这有利于初中学生理解和接受液体内压强的概念。液体是介于气体与固体之间的一种物质形态,它既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又  相似文献   

4.
压强包括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它们是初中阶段力学部分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也是中考的重点,每年中考都会考查.它们三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考查往  相似文献   

5.
液体与固体最大的区别是具有流动性,这导致了它们在压强方面的表现有所不同. 1.p=F/S普遍适用;p=pgh一般适用于液体,不适用于固体. 例1 比较图1中,液体A、B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A__pB;金属块  相似文献   

6.
固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对支撑它的物体有压强,固体不能流动,压强只能沿某一个方向,即压力的方向产生.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撑它的物体——容器底部也有压强,又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阻碍它流动的容器侧壁也产生压强.一、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和规律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的压强是不同于固体的压强,液体的压强可以用压强计  相似文献   

7.
大气的压强,当然也是气体的压强,初中物理是这样说的:“由于空气有重量,所以像液体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要产生压强一样,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要产生压强,这个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关于气体的压强,高中物理又是这样说的:“由于大量气体分子不断碰撞器壁,对器壁就产生一个持续的宏观的力,单位面积器壁上所受的压力就叫做气体的压强。它决定于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和分子的平均速率。”关于气体压强这两种说法显然是不同的,我们不妨简称为“重量说”和“碰撞说”,两者究竟区别何在?有没有内在联系?能否予以统一?  相似文献   

8.
有关气体性质的问题能否正确分析和解答,关键在于封闭气体压强的确定.因此,确定封闭气体压强的思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使学生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一般说来,气体的封堵物一是液体;二是固体.下面就这两种情况谈谈确定气体压强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9.
压强的计算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固体产生的压强,液体产生的压强,气体产生的压强,在初中阶段,固体产生的压强通常用公式p=F/S求解,液体产生的压强通常用p=ρgh求解,但是有时候一些题目用常规解法较麻烦,容易出错,有时无法求解,现就有关压强的计算,介绍一些技巧方法。1、在计算液体压强时,常用公式p=ρgh,但有时候用p=ρgh计算比较麻烦或不能计算压强的大小,而用p=F/S进行计算比较方便、快速、准确。例1由三只完全相同圆柱体容器,在其中分别倒入质量相等的水、酒精和盐水,那么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ρ盐水>ρ水>ρ酒精)。A.水最…  相似文献   

10.
固体由于重力的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容器底也有压强.因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因此对阻碍它流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地球周围包围着的大气,也像液体那样,受到重力的作用且能流动,那么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一、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向各个方面都有压强如图1甲:将塑料挂衣钧正对竖直玻璃窗压挤出皮碗中的空气,挂衣钩紧贴在光滑的玻璃上。如乙、丙图所示,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使塑料挂衣钩紧贴在水平放置的玻璃板上面或下面。原因是由于皮碗中的空气被挤出,在大气…  相似文献   

11.
固体对其它物体会产生压力.固体产生的压力方向是单一的.受力面若水平,压力方向竖直向下,若受力面不水平,则压力方向与受力面垂直,是斜向下.液体、气体因具有流动性.它们产生的压强与固体不同.在一个放于水平面上的魔王形容器中,分别装入固体(干的细砂类除外)、液体和气体时,器底受到的压力都等于容器中物体的重力,但液体、气  相似文献   

12.
<正>1.两种压强产生的原因。(1)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一般密闭容器中的气体密度很小,由于气体自身重力产生的压强极小,可以忽略不计,故气体压强是由于气体分子对器壁的碰撞产生的,大小由气体的密度和温度决定,与地球的引力无关,气体对上下、左右器壁的压强都是大小相等的。测量气体压强用压强计,如金属压强计(测大的压强用)和液体压强计(测小的压强用)。(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压强是由于空气受到重力作用紧紧包围地球而对浸在  相似文献   

13.
题圆柱形容器内盛有某种液体,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是1800Pa,今将12N的均匀木块放入其中,木块有1/3的体积露出液面,此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是1980Pa.容器内始终无液体溢出.如果将木块露出液面的部分切去再将它放入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是多  相似文献   

14.
其基本原理是:选择的某种物质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但不与空气中的氮气及其他气体反应;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减小,气体压强减小,根据进入的水的体积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本实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嘏和探究欲,  相似文献   

15.
运用气态方程研究气体的状态参量,经常遇到被液体封闭着的气体。明确该气体的压强与大气压强、液体压强之间的关系,是解此类习题的一个关键。鉴于容器的形状千变万化和气、液所处位置的不同,学生对此往往不易掌握。实际上,这里有规律可循,即不论容器形状与气、液位置如何,被封气体的压强总等于大气压强加(减)被封气体处液面与自由液面间液体所产生的压强。(详见下  相似文献   

16.
<正>考点速览考点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大气层的气体与固体、液体一样也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就产生了大气压强。考点2: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例子马德堡半球实验、钢笔吸墨水、覆杯实验、瓶口吞鸡蛋、吸管吸饮料、瓷砖上的吸盘等。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物体压强的问题中,常用到公式p=F/s和p=ρgh,但是每个物理公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只有合理、灵活地运用公式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对于形状规则的容器中液体压强而言,这两个公式都适用。当容器形状不规则(上下粗细不均匀)时,要首先分清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压力(内部问题)和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压力(外部问题)。对于内部问题(液体问题),要先算压强后算压力;对于外部问题(固体问题)要先算压力后算压强。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产生的机制和表现进行了论述。并用玻尔兹曼分布律推出:任一高度处的大气压强等于单位上方气柱的重量-与某一深度处的液体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方液柱的重量一致。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82):145-146
<正>初中物理液体压强学习中,常遇到液体对容器底及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的试题,对于这类题目初中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往往胡乱猜想,随便填个答案了事。为了克服这个难点,笔者结合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总结解答这类题目的方法。首先要明确压强公式的适用范围。P=F/S,该式对固体、气体、液体压强都适用。P=ρgh,该式只对液体压强适用。(为强调液体的压强可按P液=ρ液gh记忆该公式)其次要总结规律。  相似文献   

20.
喷泉形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压强差。在一个针筒里吸满了水,用力推动活塞,这时针筒内水受到的压强大于针尖外面的大气压,水柱就从针尖喷出,如果针筒垂直向上,就是一个喷泉的雏形。要形成压强差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减小容器内部的压强,二是增大容器外部的压强。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容器内部气体的量,或者降低容器内气体的温度来降低容器内部气体的压强。可以在液体表面加压来增加容器外部液体的压强。化学上的喷泉实验是融合了物理、化学知识,利用化学方法使容器内外产生压强差。例析(2004年兰州初中化学竞赛试题)现代化城市中有各类喷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