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的、最基本的动力。因此,认真研究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2.
上一章讲到,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推动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那么,究竟是生产方式的哪一个方面直接决定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的政治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变化发展呢?社会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又怎样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制约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这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章所要回答的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了社会的基本现象;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3.
改革是人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所谓改革。即统治者运用政权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和平变革和调整。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不断发展,受制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必须前进,生产关系前进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上层建筑也必须相应调整和改变。本专题着重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进行梳理,以揭示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社会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又矛盾又统一的过程中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也不例外。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改革过时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就是首要的任务。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但也有不适应的矛盾时,人们就应首先维护新制度并利用它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同时又进行改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商鞅变法,曾遭到妄图阻挡历史潮流前进的儒家的反复攻击。在深入进行批林批孔的斗争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认真研究商鞅变法,正确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的斗争。我国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就是在社会生产力已经向前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急剧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正在形成的情况下,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新兴地主阶级起来改革  相似文献   

6.
改革是人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所谓改革,即统治者运用政权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和平变革和调整。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不断发展,受制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必须前进,生产关系前进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上层建筑也必须相应调整和改变。本专题着重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进行梳理,以揭示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宏观考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探索社会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大层次,以及以生产关系为中间环节构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系统最高层次的宏观结构、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社会系统实现整体涌现的客观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等级层次结构性是社会系统产生复杂性的重要来源。主观能动性、上层建筑反作用是使社会演化过程中出现不平衡性、曲折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变化发展,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辩证的历史观还进一步指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对立就一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章里要说明,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它内部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交互作用下),推动了生产方式、从而也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五  相似文献   

9.
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就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这两个领域的变革。因而,做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也必然要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正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矛盾作用的必然结果。 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在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的命题之前就应当确立的理论前提;把存在的旧社会的残余和新制度的不完善因素、以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随社会的发展出现相对落后的因素等,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矛盾并成为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因,是对矛盾极其狭隘的理解,并混淆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区别;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看作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完善加以解决的,则否定了共产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学说的基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同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规律是我们党认识自我,明确工作重心,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牢牢把握和实践科学的唯物史观是我们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现阶段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构与城乡二元结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现阶段表现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多样化要求之间的矛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这两对矛盾发挥着基本动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97年以来,我国学者围绕着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关系链,对生产方式的内涵规定是什么,存在着两大类多种观点.本文在整理分析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生产方式既是一定社会生产力的表现形式与作用方式,又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现实基础与变革原因.生产方式的内容构成既是明确的,同时又是有机联系、内在统一的整体.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关系,三者中任何一个主要环节的变动都可能使其他两方面变动.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生产力思想中的积极视界为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毛泽东生产力思想中的某些误区却使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无法摆脱"左"的束缚。一方面,毛泽东充分肯定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革命性作用,深切地把握了生产力系统构成要素。另一方面,毛泽东又夸大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以及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人即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毛泽东生产力思想内容丰富,毛泽东既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又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生产力认识上的积极视界和误区,凸显了毛泽东生产力思想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埃伦.M.伍德以新颖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重新界定了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阶级、人的能动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并以此为指导研究了现实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起源,同时她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深信正是马克思有效地解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律,通过批判现实资本主义,揭示出资本主义的普遍化或者"全球化"是一种成功的标志,但也是一种弱点的来源,它的成功也正是它的失败,从而指明了资本主义的未来只能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体现出她浓重的现实关怀情愫。  相似文献   

16.
未来的教育管理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机制是从社会基础矛盾运动中和知识经济的需求中产生的。这种开放机制与原始管理的二重性一脉相承:既体现着人类生产方式的进步,又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群众动力论、历史合力论等经典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并结合我国新时期实际情况所进行的一系列当代唯物史观理论创新.认为这些理论创新是尊重历史与研究现状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晚年在许多重要信函中全面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上层建筑领域诸因素对经济基础所具有的巨大反作用,为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做出了重大贡献。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给我们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以颇多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人类交换生存特征的活动延伸必然是交换活动,交换活动的社会联系必然是社会交换关系,社会交换关系即社会的本质。社会交换关系是交换范围与交换秩序的有机统一。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交换范围的扩大与交换秩序的滞后,表现为社会的基本矛盾。历史就是社会交换关系的逻辑发展史,即在选择能力必然发展的直接推动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下,交换范围日益扩大与交换秩序不断规范、跟进的历史。商品交换是人类交换本质和社会交换关系本质的基本体现,商品交换中的一切龌龊,都不是商品或商品交换本身的问题,而是交换秩序滞后的问题。社会科学,实质就是关于社会交换秩序的学说,它通过研究和探讨,不断规范社会交换秩序,适应交换范围的扩大,适应选择能力的发展,化解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