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电视新闻传播形态。民生新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是制作理念抑或实践环节都面临考验,遭遇发展瓶颈,步入一个历史的“拐点”。公共新闻理念的及时引入,使众多专家学者将其视为民生新闻下一步的转轨方向。公共新闻运动的理想模式在可预见的将来难以实现,但其新闻理念蕴涵着巨大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多数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技巧和拍摄形式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拍摄手法单一、模仿成风,新的模式化以及僵化的“定义”使纪录片失去了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不能适应当前电视产业的迅猛发展。本文试图通过纪录片创意的主体、电视纪录片的创意、纪录片的艺术构思三个方面的论述探索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基本规律,拓展新时期电视纪录片创作思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姚天一 《文教资料》2013,(35):148-151
这是一次跨界的研究尝试,电影和电视虽然同属于影视的范畴,“他们都是时空综合艺术,两者都是把时间艺术的表现特性和空间艺术的造型艺术融为一体.”[1]但它们在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等方面又各有侧重,互相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在这两种传播形式下的纪录片,通过对美国导演迈克尔·摩尔在他的电影纪录片中运用的类型电影手法进行分析,寻找其对在电视这种传播载体中的新闻纪录片的借鉴和警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获奖纪录片《英与白》进行了分析 ,并对近二十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发展历史进行了一番梳理 ,总结出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及其创作趋向。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精神食粮,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净化人们的灵魂,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民族文化传承、历史变迁、价值判断标准都具有文献性、纪实性的档案作用。为了扩大纪录片创作的视野,提高纪录片的质量,从创作观念、创作手法、纪录片的特点和创作者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对纪录片创作作了初步探讨,以期提高电视工作者对纪录片创作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进入90年代以来,电视纪录片被人们‘“炒”得火热。这与近年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一系列电视纪录片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它已不再满足于影像艺术的精致与完善,而更注重对现实历史的揭示深度,以冷静求实的目光去观察历史、思索历史”,“成为时代的文献笔记与历史备忘录”。“于是,人们开始注意对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研究了,特别是对电视纪录片特点的认识与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以现代纪实本体论为基础,试图探讨电视纪录片最主要的特点——纪实性与艺术性。一、现代纪实本体论及其对电视纪录片的影响纪录片这一名词…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的本性是纪录片研究和制作中始终争论不休的一个命题,而写实主义的手法一直被认为是纪录片制造真实效应的不二法门。纵观纪录片发展的历史,随着纪录片研究和制作的发展、深入、多元,反写实手法纪录片的出现,纪录片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多的不是去强调客观、中性,而是强调纪录片对于现实世界的诠释。诠释以及诠释的模式是纪录片本体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电视传播领域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民生新闻"运动,反响巨大。电视民生新闻在新时期的新闻传播发展进程中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历史方位,需要很好地探究。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是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几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迅速发展,确实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形成了一道耀眼的光辉。但另一方面,电视民生新闻是有缺陷的,这些缺陷有些是电视民生新闻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它后天发展过程中偏离初衷带来的。本文结合社会传播学知识以及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对电视民生新闻在实践中的一些误区以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录片《铿锵集》是香港最“长寿”的电视纪录片。1978年至2009年间,《铿锵集》有关教育主题的节目立足社会民生,传播方式科学合理,传播效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随着广播电视网与互联网的相互融合,媒介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电视民生新闻也随之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时期。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体担当力、舆论影响力、传播有效力、议程设置力以及情感表现力,有助于激发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在活力,从而使其转化成为电视民生新闻后继发展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电视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和类型都伴随着电影理论的参照和发展。纵观电影纪录片到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纪录片自身的发展也是传统电影理论与现代电视技术的又一次碰撞。在纪录片的各种理论观点中,始终有两种对立的声音不断相互制约、相伴而行。也正是因为它们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纪录片创作者在无数次现代纪录片创作手段的变革与更新的过程中,把握住了基本的尺度。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始终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不断创新与开拓。就我国现代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尺度的把握,应该从纪录片的三个发展阶段入手。  相似文献   

13.
以滁州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深入阐述民生新闻;分析从中央到地方电视民生新闻产生的原因;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和发展趋势;滁州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以及开展“走转改”活动后显示的福射效应,为电视民生新闻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传媒在国际传播中如何保持跨文化传播的多元思维,将决定一系列国际传播行为是否能产生实质的传播效果.从跨文化语境出发,传媒应以独特的文化认同理念替代传统的身份认同理念,挖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实性原则”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原则”对事实真相的专业追求,采取“真实性原则”显性化策略与“党性原则”隐性化策略相统一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为传媒的内容操作提供最佳的尺度:以客观中立的专业操作丈量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空间,尽可能减少由于价值观差异形成的传播效果损耗.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由于它的社会性、群体性和贴近性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和良好氛围。民生新闻趋于互动性、交流性、娱乐性,是大众媒介传播发展的需要,电视节目发展的必然。“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联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生新闻是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党和政府第一时间掌握民生问题,人民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提供服务,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电视栏目纪录片是纪录片适应自身的生存发展的需要,适应电视媒介的传播特性,以电视栏目为依托的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态。试图总结多年来学术界关于电视栏目纪录片创作的理论成果,旨在从电视栏目本质特性与创作两个层面大胆为电视纪录片做一次全方位的理性梳理。在栏目纪录片非虚构的本体特性范围内,根据题材范围,大致可以划分为六类纪录片:时事写真型,历史题材型,问题调查型,常态生活型,民族志范畴栏目纪录片,科学题材纪录片。  相似文献   

17.
在电视民生新闻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出现了,本文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希望能给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外纪录片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媒介再现主要采取了"经济扩张框架"与"合作发展框架".这两种框架的建构逻辑可以基于历史语境、创作者的身份以及纪录片的创作规律予以观照.今后应增强"对话"意识,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的传播,利用纪录片的媒介特性增强"一带一路"沿线民众对共同体的认同等,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现了一批立意鲜明、制作精良的历史题材类纪录片,并蔚然成一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20世纪80年代电视专题片与90年代大量出现的电视纪录片的比较研究。从电视特性、审美特征、创作技巧等几个方面对这种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自身特性进行分析,以求廓清这种类型纪录片在创作上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0.
由于传统诗学对初期白话诗人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在进行新诗创作的时候,较多地借鉴了传统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语言形式,和“比兴”手法,因此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民歌风味。传统的“比兴”在初期白话诗中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修辞学”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思维方式的内在引力,生动地展示了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文化背景下汉民族诗歌的“特殊话语形式”对新诗的原型影响;同时,这种运用也显示了新诗在表现方法上的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