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网络公共领域是偶然兴起的,它凭借着互联网的技术优势避绕了现实空间的禁锢与障碍.但是,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并不能消解现实空间的禁锢与障碍,这就决定了网络公共领域的不成熟性,也导致了它无可奈何地走向失落.作为仅有的为权利发声的一扇窗口,让其就此渐渐闭合实为不智之举.通过网络乱象所表现出的“民智未开”这一线索可以精确地定位现实空间的那些禁锢与障碍.那么,沿循着培育公众智识能力的路径打破那些禁锢与障碍即等同于实现了网络公共领域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席佳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7):103-105
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理论一直为各国研究者所青睐和深思。随着我国社会民主的发展和进步,构建"公共领域"越来越体现出一种问题的当下性。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众传媒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形态;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不可或缺的载体;公共领域为大众传媒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网络时评对构建我国公共领域有现实依据,网络时评为公共领域的建构培育主体、提供载体,并促进对公共议题共识的形成。总之,网络时评对构建我国公共领域有突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网络媒体的勃兴让日渐武微的公共领域理论又重回大众视野,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和激烈的讨论.很多人认为网络为公共领域的重建提供了契机,是中国建构公共领域的曙光.不能否认的是,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在结构上对大众主导的公共领域具有优越性,但是媒体只是构建公共领域的一个必要条件,不能决定公共领域发展的进程,网络媒体更不是公共领域的"救世主".中国建构公共领域面临着政治权力的介入、商业利益的挤压、公众民主监督意识不高等问题,因此互联网是一个未完成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公共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形态——网络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及其中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网络公共领域的价值观建设和对网民群体的价值观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网络公共领域健康发展,在网络公共空间形成文明、和谐、积极、理性的价值生态。  相似文献   

5.
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生成恰逢时代契机:国家和社会相对分离以及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是根本前提;庞大网民群体的形成奠定了公众基础;W eb2.0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奠定了技术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现实困境:网络世界不平等是现实世界不平等的延伸;国家必须对网络发挥主导作用,市民社会尚不成熟;网民理性不足,司法规约困难;商业化、娱乐化、私人化倾向损害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基础。有鉴于此,政府应该做到不缺位、不越位;网络商业主体应该提高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网民应该提高参与能力和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6.
公共领域的虚拟转型及其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发展使虚拟公共领域超越了中国现实公共领域的发展困境。虚拟公共领域不仅具有平等、开放、低廉的特征和批判的精神,还以其独特的虚拟性及高技术性,实现了对现实公共领域本质的超越。但我国虚拟公共领域的发育仍然有待于政府、社会及民众三方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物联网、高速宽带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智慧城市中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以网络为公共空间和互动平台,以网民为主体,网络公共领域及其网络舆论已经影响到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基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研究信息分享(弱关系)和情感分享(强关系)基础上网络公共领域的内在动力机制,提出了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过程:结构性诱因、结构性紧张、网络互动、一般性信念(网络共意)、触发因素、行动动员和社会控制;并提出引导网络公共领域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媒介的发展和网络使用规模的扩大,使公共领域在新媒体时代有了新的定义,网络公共领域已然建立。网络媒介给人们带来全新传播体验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亦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分析中国网络媒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可见媒介规范的重建对于网络公共领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公共空间继承了传统公共领域的理性与批判精神,以零壁垒、无边界、广覆盖、去中心、大众化的特质创新了人际的交往行为和交往秩序,引领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网络技术的变革实现了公共领域的权力转移,一种扁平化的虚拟组织结构为公民参与和行动博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和交往平台。在以公共议题为导向的网络公共领域,政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走向可能的常规化和实用化。从本体论、客体论、话语论、功能论角度来看,主体博弈的充分性、身份介入的对等性、交流沟通的论辩性、社会问题的公共性建构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博弈框架和实践逻辑。同时,网络技术的更新及其引发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公共领域的边界和疆域。  相似文献   

10.
公共领域是一个处于私人领域和国家之间的社会交往及理性批判空间,其核心是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网络的发展无疑给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泛滥,带来了严格的信息过滤以及社会群体极端化、分裂化的倾向,使公共领域的构建面临新的困境。而这一困境的解决有赖于自由表达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公民参与的缺失是我国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本文基于网络公共领域理论,对北京市三环新城社区公民网络参与的运行机制及意义进行了分析。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治理各方都有建立一个便捷、有效的沟通平台的需求,这一平台是作为网络公共领域的网络社区,其形成的前提条件是:社区精英的倡导与发起,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认同与回应。在网络公共领域上,社区治理主体能够平等沟通,就社区公共事务的解决,应理性协商,达成共识,进而催化了社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弃权票作为法律规定的一种选择,其价值的实现尚不明确。通过对弃权票的分析,发现其具有提升人大代表的权利主体意识、促进人大代表权利实现,监督国家权力和推进国家职能变革等宪政价值,只要合理规避弃权票的不当使用所造成的影响人民意志的表达及降低人大会议工作的效率等危害,充分发挥弃权票在使用过程中的功能价值,会不断促进人大代表权利的正确行使,推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成为公众舆情表达最为重要的传播途径,其影响已超出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而开放的信息平台,增加了新闻信息监管的难度。各种文化、情绪和倾向并存于网络,极易滋生极端的言行,其传播影响深远。本文揭示了网民的媒体选择习惯,网络技术能力、参与社交网络的类型等加剧网络社会人群的演化,网络舆情形成的内在规律,提出了网络舆情评价标准和原则。  相似文献   

14.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健康分化是现代国家合理界分权利义务,保障政治清明的重要前提。中国现代转型的急遂仓促和特定路径,使公共领域陷入了私密化态势,使以刚性制度约束保障政治清廉的治理模式受到挑战,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暴力是社会舆论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舆论暴力的成因在于相关法律规制不健全,网络媒体自身有局限性,网民理性的缺失,网络管理把关的缺位以及政府疏导的不到位。有鉴于此,我国政府须进一步完善规范网络行为的相关立法,加强行业自律,发挥"传媒把关人"的作用,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拓宽信息渠道,提高网民网络素养,净化网络语言环境,从而有效的解决网络舆论暴力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新闻的舆论特征及舆论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新闻舆论是伴随网络媒体产生的一种新的新闻舆论形式,具有其独特特征。如何加强网络新闻的舆论导向是目前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本运用传统舆论学理论,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网络新闻的舆论特征,即内容的权威性、传播的广泛性、舆论形成的快捷性、舆论的多元与泛化等,并提出了对不良舆论控制、对主流舆论引导两种网络舆论导向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7.
网络已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场所,网络舆情深刻地影响着公共政策的评价机理,其功能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其中积极影响的原因包括公共政策评价主体系统的缺陷催热网络问政;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消极影响的原因则是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角色定位不当;网络舆情的非理性。通过分析提出规范网络舆情发布,加强网民素质教育,增强政策的透明度等对策建议,来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评价的积极影响。建立线上快速应急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以规避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评价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动员和组织社会公众利用网络途径表达利益诉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是完善民主政治、加强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形式创新,更在于有效扩大了社会公众诉求表达和参与的权利边界。网络参与以其直接性和平等性为社会群体和个体提供了同等的与政府互动的方式,个体表达权更加充分;为公众在更大范围内监督和评议政府提供了制度性的机遇,引导和培养了公众的参与意识,社会公众权利意识增强。网络参与的意义还在于政府公共决策权力在网络开放互动中趋向公开透明,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有效性逐步显现。网络沟通还应注重参与渠道的畅通、有效和可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