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9 毫秒
1.
在知识经济趋势下,高师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多障碍:教育国际化中的殖民主义倾向;教育主体对教育的非自主性控制;教育与人生疏离;知识老化;权力性因素干扰;资金短缺等。鉴于此,必须采取如下对策:把高师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办学模式转变相结合;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现教育主体对教育的自主控制;推行终身教育制度,强化师资培训;趋利避害,走向国际教育舞台;把培养创新精神与人精神品格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大潮汹涌而来 ,在传统体制下构建的高师教育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表现在 :课程体系建设落后 ,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 ,教育体制缺乏活力 ,教育科研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因此 ,必须准确理解高师教育培养目标 ,构建全新的高师教育课程体系 ;树立主体意识 ,弘扬主体精神 ,实施创造性教学 ;建立开放式的高师教育管理体制 ,优化资源配置 ;重视教育科研 ,使高师教育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相似文献   

3.
文章把高师院校的学术研究分为学科学术研究和教育学术研究两个方面,并且认为后者居于主体地位;指出高师院校只有牢牢树立教育学术观才能高举师范旗帜,提高师范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培养出非教育专业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学专家。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有的高师教育制度与即将实施的劳动预备制度对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需求状况极不适应,必须向大师范教育方向转化。其转化的突出特点是:原有高师质量优化;师范教育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宏观调控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正> 高师教育实习现状分析在我国的高师教育实习中,虽然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对高师生的教育实习工作进行不断地完善。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实习工作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只注重高师教育的学术性,忽视了高师教育的师范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实习这一教育实践活动,在提高高师生基本技能及全面素质中所起的作用,或者只是把教育实习看作是高师生毕业时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趋势下高师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大潮汹涌而来,在传统体制下构建的高师教育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表现在:课程体系建设落后,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教育体制缺乏活力,教育科研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因此,必须准确理解高师教育培养目标,构建全新的高师教育课程体系;树立主体意识,弘扬主体精神,实施创造性教学;建立开放式的高师教育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重视教育科研,使高师教育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相似文献   

7.
提高成人高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合理配置现有教学资源;搞好学科建设;建立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师档案制度,规范和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把教改成果引进课堂;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及把好考试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高师教育实习工作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推动素质教育,必须采取多方举措改革教育实习工作的观点。认为进行这一改革,必须使教育主体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端正思想;建立合理稳定的实习网络;建立建全高师教育实习制度;多方筹措资金,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是以职业专业化为目标,以资格证书制度为基础,以师范院校为主体,以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质量保证标准为条件的教师教育必须遵循的一整套行为规则.重建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必须明确政府责任,优先发展教师教育,重新对高师院校合理定位,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完善资格证书制度和机构认证评估制度,促进培养和培训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实习管理政策权威不足,教育实习管理制度之间缺乏关联性,教育实习管理处于无序状态,教育实习管理体系趋于封闭,是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管理中最为根本的问题.研究表明: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管理应关注"人的发展"和"主动性",要重新寻求并确立教育实习变革的价值取向,应从提升格位.构建教育实习制度的依法管理;全局调控,完善教育实习管理的规范;与时俱进,实现教育实习管理的创新;引进问责制,构建教育实习管理的责任体系;建立与完善实习教师制度,使教师培养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与职后发展一体化这五个方面提高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1.
建立和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但从国际经验视角来审视,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从四个方面对我国教师教育进行改革:其一,制定科学的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其二,对教师资格进行分类管理;其三,加强教育学科知识学习和教学技能训练;其四,打破教师资格证终身制,并与教师继续教育挂钩。  相似文献   

12.
A number of terms have been used to describe knowledge needed for teaching, one of which is subject knowledge. How knowledge for teaching is conceptualised in teacher education prioritises some knowledge bases over other knowledge bases. Further, knowledge prioritised by student teachers is influenced by socialisation prior to and during a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 and priorities for student teachers as they develop as teachers. Previous research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points to the pre-eminence of content knowledge above other knowledge bas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look at what knowledge is prioritised by student teachers, school-based mentors and university tutors working on three secondary physical educatio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in England. Results showed that content knowledge was seen as having greater importance for student teachers and mentors, but university tutors generally conceptualised subject knowledge more broadly, suggesting that it should be seen as covering a number of knowledge bases needed for teaching.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socialisation processes in education and phases of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re is a clear physical education focus to this work, it is possible that student teachers learning to teach other subjects may also focus excessively on subject content knowledge above other knowledge bases.  相似文献   

13.
Drawing on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educators and student-teacher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complex learning needs of pre-service school counselling teachers (SCTs) in China. Relying on data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and relevant curriculum document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demonstrate four critical needs of SCTs, namely, developing a strong knowledge foundation with research competence, linking theories with practice in specific institutional and socio-cultural contexts, seeking social support and emotional guidance, as well as constructing a sense of vision and agency. However, due to a linear curriculum structure as well as various contextual obstacles (e.g. the exam-oriented system and potential social bias), th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teachers were not sufficiently addressed in the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 The study argues for a recursive, integrative and context-specific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which student-teachers can be afforded rich practical opportunities and sufficient social and emotional support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o teach.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中学数学教与学》是初中年级数学教师教育"数学教学法"课程的教材,其特点表现为:单元主题以数学教学理论为线索呈现,单元内容以具体数学知识为载体展开并且以参与式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该教材对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有如下启示: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应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学习数学教育理论;数学教师教育教材应突出教学方式的示范性,体现做中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师教育应注重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论教师教育课程的精神关注:文化·伦理·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更多关注教学知识与能力,而忽视教师的精神成长。为确保教师质量的改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新的转向。普通教育类课程应该发生"文化"转向,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类课程应转向"伦理"关注,以帮助教师成为具有人文伦理品性的教育者,学科专业类课程应关注"智慧"品性,以促进教师成为有教育机智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在于应用成人学习理论指导教师教育的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通过诺尔斯的成人教育学理论分析了成人学习理论对教师教育的适用性,探究各个成人学习论对教师教育的指导作用和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指导框架。然后,分别阐述了自我导向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师教育生成内生动力,促进教师知识发展;转化学习理论对于教师教育提供新途径,促进教师伦理发展;熟练理论指导教师教育产生外部动力,帮助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创设多元的教师教育环境,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最后,成人学习理论于教师教育领域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应充分尊重教师成人身份和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李鲲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5):142-143
主体教育是以尊重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特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人格为己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指导者。  相似文献   

18.
韩国的数学教师职前教育体制有如下特点:类型多样的教师职前培养机构、严格的公立学校数学教师聘任制度、定期的教师教育机构评估制度.小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多样化特点;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更重视学科知识.韩国数学教师职前教育对中国的数学教师教育有如下启示:建立多元的办学体制,致力于专业化的数学教师培养;以教师聘任制度和教师教育机构评估制度促进数学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学科课程和教学法课程之间寻求恰当平衡.  相似文献   

19.
师范教育改革十余年来,师范教育中的科学人文素质教育仍然式微,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缺失。根深蒂固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本体师范教育观、把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科学人文知识教育、片面强调教育教学技能提升训练是其主要原因。师范教育改革应树立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为目标,知识能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三维一体的师范教育发展观;在课程定位与内容设计上,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的维度;在培育的途径上,构建起课程教学、团学活动、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一体的师范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的平台;在课程教学方法上,要选择知识传授与情感激发、启发、引导一体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为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帮助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思想,新加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其主旨是关注教师的“精神”养成.与以往的技术和实践取向明显不同, “精神”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并不是仅仅帮助师范生成为一个精通教育程序、方法和技能的教育者,而是要懂得怎样使学生获得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陶冶,并且在学习中积极鼓励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新加坡的“精神”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关注以下几点:首先,帮助教师理解新的时代、新的学习环境,从而逐步形成具有挑战力的精神.其次,帮助教师不断形成良好的人文伦理精神与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三,帮助教师逐步形成教育的专业信念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