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协调能力作为运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运动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对于武术这种难美类运动项目,其作用尤为突出。文章主要研究武术套路运动协调能力的特殊表现,探明如何培养武术套路项目的专项协调能力,以促进运动能力的培养,提高专项水平与运动成绩。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以及综合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武术套路运动的运动特点和本质特征,研究协调能力的外在表现。结果表明了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在运动中有其特殊表现形式,诸如:武术套路协调性与阴阳学说、整体观以及形神统一的运动特点之间的关系。针对这一现象,进一步得出了运动员阶段是发展协调能力的关键时期,并提出一系列培养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协调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武术套路与传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武术主要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动,在其演练形式、表现风格、结构编排中,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哲学的烙印。因此,正确地学习和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使套路运动这种形式更能体现出民族传统体育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阴阳观、形神统一论、知行合一的哲学观点来剖析武术套路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洪浩 《搏击·武术科学》2014,(3):F0002-F0002
2009年,在登封召开的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标准化研讨会将武术界定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耍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而在1988年召开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讨会则将武术的定义表述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比较、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学、文化学、哲学、美学、体育学以及武术学的视角对武术套路与技击实战、武术套路与舞蹈、武术套路与体育学、武术学者对武术(武术套路)身份的看法等4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武术套路既有技击实用的一面,又有艺术表演的一面,与舞蹈、体育都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又有其独特性,就是这样一种"复合文化形态"、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作为一种程式规范,武术套路更多体现的是一种通达目标的带有理想色彩的操作路径与价值形态。可以说武术套路并不是某种单一的身份确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涵容与积淀了多种文化营养成分。武术套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为基础,具有多维价值功能的势势相承的"身体技艺"。  相似文献   

5.
<正>一、竞技武术套路的定义及其本质特征对于竞技武术套路的定义有多种解释,但其主要内容是一致的。"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写实、传神、妙悟是宗白华先生对于中国艺术的高度概括。武术套路是一种艺术的武术,文章运用宗白华美学理论来阐释武术套路艺术美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试图从编排、服装、音乐、灯光等角度审视武术套路表演,以期为提高武术套路表演的质量,展示武术套路表演的艺术之关提供理论参考,进而达到以武术表演为媒介,传播武术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文化学的研究视角,借用“文化变迁”的概念,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文化学为理论基础,以武术套路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进行逻辑思考,对武术套路的价值系统进行研究。文章指出了武术套路在传承和推广中的价值变迁现象,研究发现:武术套路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其核心价值,也就是武术套路的文化内涵价值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得出结论:我们应该注重对武术套路的传承与传播,保持传统武术套路与现代武术套路共同发展的结合点,以凸显武术套路发展过程中文化内涵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文章引进、移植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与多种表演艺术内容进行分类比较、分析,梳理、整合关于竞技武术套路演练艺术的理论知识体系,得出结论:竞技武术套路的演练艺术,是运动员依靠演练作为手段塑造形象并引起观赏者审美反应的活动。运动员通过程式的习得、情感的把握、程式与情感的融合三个阶段来掌握武术套路的动作,创造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形象,是运动员演练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查阅了大量关于武术套路审美问题的学术论文,以及关于审美学的学术专著,以竞技武术套路作为研究对象,在审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武术专家、学者的建议,最终选择从审美属性、审美功能、审美表现和审美追求四个方面对竞技武术套路进行关于审美视角的研究,旨在实现对竞技武术套路日益凸显的审美属性的认知,促进竞技武术套路在现代社会中的科学化、合理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阴阳观对中华武学的技、法、理辩证思想都给予更为终极的关怀,是武学运动变化的一种固有规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述了阴阳二气结合的万物之理,解释了“道”和变化的辨证思想理论,对于武学拳理思想、技法招式和功法炼养给予了深切的关怀,构建了武学丰富深远的技击原理与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对武术健身理论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即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表现。武术运动则是通过外在的形体锻炼与内在的精神意识活动的紧密结合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体现了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3.
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和润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以其深奥的哲理、精湛的技法折射出博大的文化内涵.文章试图从拳法拳理、技法技理、练功理论、技击方法等方面阐述阴阳五行哲理对武术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深入探究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中华武术和传统养生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最主要的运动,融汇了中国传统的道教阴阳学、中医经络学等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内容。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内涵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发展成为既具有技击性,又富有健身性和娱乐欣赏性的一种综合艺术。但其出发点自古以来未曾改变,那就是祛病强身。故此,中华武术是先民们在探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问题的实践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国最宝贵的养生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对中华武术进行了详细地剖析,分析了中华武术理论的成因和发展的过程,以组成中国哲学思想的阴阳、五行思想为其理论基础的根源,并从传统中医理论的经络、脏腑思想进行了另一层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传统医学的"阴阳平衡"理论和武术的"内外兼修"理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论得出:武术的内外兼修理论是阴阳平衡理论在人类进行身体锻炼中的具体运用,而"阴阳平衡"理论则是武术"内外兼修"理论产生的基础。"内外兼修"理论作为中国武术运动功法练习的一个指导原则,规定着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论武术文化中的传统哲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就武术文化中蕴含的传统哲理进行探析。结果显示,武术文化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观、形神统一观、阴阳学说的辩证法思想及气理论,再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之魂,也是武术之魂。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切入点,从道家思想的准则,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二个方面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历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中国武术发展到今天既是一个创造过程,又是一个思维过程,是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阴阳学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道家哲学思想之一,阴阳理论深深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太极拳哲学思想理论和技术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道家阴阳学角度对太极拳中的虚实分明、虚实转换进行剖析及总结,旨在丰富太极拳功法理论.  相似文献   

20.
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理论的逻辑起点不同于各拳种的学理支柱。"阴阳"学说是传统武术理论的逻辑起点。"阴阳"不是一个单一的确指,而是系列对立统一范畴的"通变"称谓,且"阴"与"阳"之间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互通互变"的,"阴阳"在"通变"中衍化出"三才" "四象" "五行"等内容,以"通变思维"贯通天、地、身、心,所以"阴阳"以"通变思维"成就了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