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整个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当属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公报》了,而把《大公报》推向中国报刊史乃至世界报刊史前端的应该是1926年9月1目由昊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驾马车”舍组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时期。这个时期《大公报》实行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即“四不主义”办报方针和经营策略,才真正使《大公报》深得民心、名震中华、响誉世界。这种巨人的办报精神,对当今的媒体而言也有一种很好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辈子办报的张季鸾对自己的职业很自信,他曾对年轻的后起之秀徐铸成说,一个新闻记者对国家的贡献,可以不亚于一个政治家。自从1926年他和胡政之在天津接办《大公报》以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为立报之本,迅速成为举国舆论的重心。1937年9月,张季鸾抱病主持创办了《大公报》汉口版,不久就发行5万份,他执笔的社评深受读者的信赖。当年11月攻陷上海、威胁南京之时,日本政府就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向蒋介石提出七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此,我们有必要把握几个重点,作如下领会。一、关于共产党的领导与共产党执政的联系与区别问题毫无疑问,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党的执政”是从“党的领导”发展而来的,在一定意义上“党的执政”就是“党的领导”的国家形态和法制形式。但两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是地位不完全相同。“党的领导”贯穿于取得全国政权前、后两个时期,且本身不具有国家政权性质。“党的执政”则是党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后,且具有国家政权性质。二是直接面对的对象有所不同。“党的…  相似文献   

4.
《大公报》“四不“方针的当代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明霞 《文教资料》2005,(24):188-189
在中国新闻史上,《大公报》是创办比较早且较为重要的报纸之一。创始人英敛之在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的第一号“大公报序”里,即为大公报开宗明义:“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大公报创刊之初即定下了敢言、不畏强权的调子。三位具有留洋学子背景的“文人”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1926年9月1日以新记公司的名义续刊《大公报》一举成功,不仅使一张关闭了的报纸起死回生,而且很快使其成为中国北方的舆论重镇。新记《大公报》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除了因为其资金、组织、文章以外,还因为《大公报》提出的独特的办报方针,即“不党、不卖、不私…  相似文献   

5.
一、变译之一 由于文言文在用词、句法、修辞等方面,不能充分表达意思或突出句子中的强调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引变翻译,以使人不致非解或误解。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一句中的“东西”“南北”,课本上注为“到处”,若联系下文“吾恂恂而起,视其缶”的情节,把它引变为“四邻”更为贴切,因为这里有具体的环境而不是一般的泛指。再如“余以蒋氏视之”《捕蛇者说》这句话,就译成“我拿蒋氏来看它”,这是不合逻辑的。因为“蒋氏”作为一个具体的人看不出“苛政猛于虎”,只有从蒋氏的经历或谈话中才看得出。因此,在翻译时,必须引变,作必要的补充。 二、变译之二 古文中的用词、句法与现代文中的用词、句法不相同,为了使译文既符合原文的意思,又能与现代语法习惯相切,因此在翻译时必须从研究用词、句法着手,再  相似文献   

6.
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日据时期,在政治上脱离中国,在文化上台湾人民又不愿意做“皇民”,这便产生了所谓“孤儿意识”,分离主义处于潜伏状态。……蒋氏父子与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但在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方面与中共不谋而合。面对海外的分裂势力,中国国民党在1992年以前表现出坚定的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立场。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提出“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也不能落在美国人手里”这种对台政策。  相似文献   

7.
为巩固政权并领导世界革命,1919年3月,列宁在莫斯科组织召开了共产国际成立大会。共产国际成立后,同苏俄在远东地区的机构开始了援华并扶助革命。而中共“公开办报”的进程与这一革命输出工作息息相关。苏俄从一开始派出俄侨试探性在华办报到以此作公开宣传,布尔什维克的色彩越来越浓。而这是负责指导远东各国革命工作的维连斯基·西比里亚科夫在布置宣传出版事业时的决定,包括他随后派来中国承担建党任务的维经斯基,都在公开宣传和办报之事上有着格外的见解。从利用合法通讯社配合报刊宣传到以“联合出版委员会”和“报刊联盟”等方式建党,维经斯基等人在完成在华任务的同时积极推动了中共“公开办报”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姜华 《文学教育(上)》2011,(23):109-115
1926年张季鸾、吴鼎昌、胡政之共同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使得《大公报》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报业史上熠熠生辉的一份报纸。在张季鸾的主导下,《大公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奠定了独特的报格,承传了中国报业史上"文人论政"的传统,将中国现代报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新记大公报人以“四不”主义办报方针,积极践履“文人论政”的政治文化理想。这个群体虽然没有形式上的组织或团体,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不党”的共同政治价值取向规范下显示出某种政治群体或派系的特性,从而具有亚政治文化特性。新记大公报人更以《大公报》为舆论阵地,积极传播其自成一体的以“文人论政”为核心的亚政治文化观。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兴办的种种“报”更类似于今天的期刊杂志,这些传教刊物在中国新闻史中占有重要地住,它与其后的在华外商所办各类商业日报对后来的国人办报活动起到召唤作用。文章通过对其演进规律、发展脉络的透视,思索西风东渐下的外报来华活动。  相似文献   

11.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一篇寓言体传记,是其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它与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写的《捕蛇者说》可以说是形神兼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在格式上两者非常相似。《种树郭橐驼传》是先介绍郭橐驼其人,突出他种树的绝活;主体部分是一问一答,主要是郭橐驼的“答”;最后是问者由此而发出的感慨。《捕蛇者说》是先介绍永州郊外所产的“异蛇”,由此引出捕蛇者蒋氏;主题部分也是一问一答,主要是蒋氏的“答”;最后同样是问者即“我”的感慨。其次,在主题上两者遥相呼应。《种树郭橐驼传》中经由种树的老百姓郭橐驼之口道出了“长人…  相似文献   

12.
《捕蛇者说》(初语五册)“吾恂恂而起”一句中的“恂恂”,统编中学教材注:“小心谨慎的样子”,这样理解,似不确切。 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说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通篇以“蛇毒”为陪衬,通过反复对比,揭示主题。蒋氏祖孙三代的“乡邻”,在重赋的压榨之下,十室九空,“非死则徙”,而蒋氏却“以捕蛇独存”。他以捕蛇抵租税,蛇的存否,对他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到他的生活出路。当“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之际,“(讠华)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不难想象蒋氏此时也同样处于恐怖气氛之中,而惊惶万状,莫知所措。因此他提心吊胆,生怕蛇不在缶中,自己也就会和乡邻一样活不下去了。“恂恂”,正表现其惶恐不安之状。而当他看到“吾蛇尚存”之后,因为有蛇准备着,到规定的时候可以把它缴上去抵租税,所以才又“弛然而卧”,放下心来。“弛然,正表现其轻松放心的情态。这里“恂恂”与“弛然”对举,两相照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了蒋氏“视其缶”胡后心情的急剧变化。通过这样一张一弛的对比描写,更为突现了“赋敛  相似文献   

13.
国立中正大学是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它创办于1940年10月,1949年9月易名国立南昌大学,前后共有九年的历史。国立中正大学创办于江西,并以蒋介石的名字命名,其起因可追溯到1934年。这年夏天,蒋介石驻庐山。一日,蒋氏与国民党江西省府主席熊式辉同游南麓秀峰。蒋氏叹曰:“此处最宜讲学,大学设于此最佳。”熊氏便建议由江西创办这所大学,得到蒋氏赞许。1936年,蒋氏拨款一百万元作为开办经费。1939年3月,省政府偏安江西泰和后,  相似文献   

14.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是清代楚辞学的重要成果,与王夫之《楚辞通释》、戴震《屈原赋注》被誉为清代“鼎足而三”的楚辞研究著作。蒋骥在注本中所展现的重考据、求真求实的学术特色,常常被认为是乾嘉朴学的先声。蒋骥研注楚辞的学术特色的形成,一方面与清初学术风气的大环境相关,一方面又与蒋氏家学传统对其治学风格的培养密不可分。从武进蒋氏医家传统,蒋氏族人的博闻强记、擅文轻举业的天资,蒋氏几代人传承的自立立人的为学态度,蒋氏重视童子业、“共学”家学传统等方面考察蒋骥学术的生成,可以看到武进蒋氏家学对《山带阁注楚辞》学术特色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有住在鱼肚里的动物吗?有,盲鳗就是这样一位不受欢迎的“房客”。盲鳗的身子有点像蛇,在水里游得很快,它的嘴巴是十分厉害的进攻武器。盲鳗的嘴  相似文献   

16.
在全国胜利前夜,我们党处在由农村到城市、由战争到和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转折的历史方位上,毛泽东对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忠告,其时代价值在于:为即将执掌全国政权、“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中国共产党人拒腐防变敲响警钟。当历史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党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胡锦涛来到西柏坡,重温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其时代价值在于:我们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17.
一分。在每小口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争夺比较激烈的省份()回目要求的。)A.湖北B.湖南C.江西D.福建1·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11.中共“一大”上决定李达负责(7()A.党的宣传工作B.党的组织工作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国共合作事宜D.联络共产国际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12二927年“八七”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开展土地革2·关于辽宋卫金元时期历史特点的下列表述,不命的方针()正确的是()A.这表明中共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B.主要是为…  相似文献   

18.
在蒋氏父子统治台湾的几十年里 ,两岸虽隔海对峙 ,军事对抗 ,但是 ,蒋氏父子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立场 ,坚决维护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同时 ,始终坚持民族主义立场 ,坚决反对外国制造“两个中国”“联合国托管”和“台湾独立”的阴谋 ,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意识”和“台独运动” ,并对海外的“台独运动”予以严厉谴责 ,对岛内的“台独运动”严惩不贷。因而 ,在隆隆的炮声中各方也能相互默契 ,使得“台独”言论和活动在台湾岛无立足之地。廖文毅是最早一个鼓吹“台独”言论的家伙 ,此人 1910年出生于台湾云林县 ,其家族是“台湾有…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三三制”政权原则,是为了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政权中切实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更多更广的力量,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政权,战胜敌伪顽夹击造成的严重困难;同时也是为了反对国民党顽固派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用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推动全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此外,纠正和克服党内在政权建设问题上存在的“左”、右错误倾向,改善和加强党对根据地政权的领导也是这一原则提出的重要原因之一。“三三制”政权原则的提出和成功实践,在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蒋氏父子统治台湾的几十年里,两岸虽隔海对峙,军事对抗,但是,蒋氏父子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立场,坚决维护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同时,始终坚持民族主义立场,坚决反对外国制造“两个中国”、“联合国托管”和“台湾独立”的阴谋,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意识”和“台独运动”,并对海外的“台独运动”予以严厉谴责,对岛内的“台独运动”严惩不贷。因而,在隆隆的炮声中相互默契,使得“台独”言论和活动在台湾岛无可乘之机,也没有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