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波古港口立有"海上茶路启航地纪事碑",镌刻着"甬为茶港"的历史记忆。2006年4月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及茶人汇集宁波,举行"海上茶路国际论坛",认定宁波为海上茶路启航地,此后组建的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2.
卯山问茶     
唐朝初年,道教宗师、越国公叶法善在浙西南松阳县境内的卯山道场修炼期间,培育出极品"卯山仙茶"。在唐高宗的盛邀下,他提着一篓"卯山仙茶"跨进了朝廷的中枢,"卯山仙茶"成为皇宫养生茶在历史上陡然生辉,荒蛮的松阳第一次以茶乡的身份进入唐宫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雨友  张珏 《文化交流》2012,(11):67-70
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写道,"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原注:"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睦州生桐庐县山谷。"如此有限的篇幅来写茶都杭州,用今天的话来讲,只不过是"织"了一条"围脖"(微博)而已。  相似文献   

4.
晓槭 《文化交流》2011,(5):36-39
"开茶喽……" 随着一声响亮的号子传来,喧闹的锣鼓响起,舞龙队依次出现,原本宁静美丽的龙坞茶村,顿时变得生气勃勃起来。  相似文献   

5.
艾珺 《文化学刊》2012,(2):184-185,194
历来文士讲究"雅兴"、"雅趣"。清代诗人查为仁(1695-1749)《莲坡诗话》有云:"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烟酱醋茶。"查氏此诗前半部分说的便是所谓文人雅趣,后半部分显然是世俗生活俗务"开门七件事"了。元杂剧《刘行首》戏文有道,"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  相似文献   

6.
中国茶道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近日,由埃塞俄比亚、加纳、肯尼亚、喀麦隆、津巴布韦、纳米比亚等15个非洲国家的24位资深传媒界官员组成的新闻采访团来浙江采云间茶业公司访茶问道。坦桑尼亚驻华宣传大使Charles、塞拉利昂总统外宣办公室高级秘书Lamina、加纳“每Et写真日报》社长Ayeboafoh、肯尼亚人民媒体集团副总编EricOduor等媒体人员一行,  相似文献   

7.
"径山茶宴"是我国古代独特的茶宴习俗的存续,因诞生于南宋都城临安府(今杭州)余杭县径山万寿禅寺而得名,它起源于唐代中期兴起的茶会茶社,在宋元时期的江南禅院盛行一时,流传迄今已有长达1200余年的历史。径山为浙西天目山的东北余脉,因有路径可通天目山而  相似文献   

8.
刘锴 《生态文化》2010,(6):61-61
经常饮用自制的六种养生茶,可使人气脉调和、面色红润、头发乌黑。养生六道茶分别是:养肤茶、降脂茶、降糖茶、消肿茶、降压茶、清咽茶。  相似文献   

9.
茶的文化性     
王守勋 《文化学刊》2008,(5):184-191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祖先神农喝下第一杯茶,就奠定茶作为国饮延续传承。无数事例都表明,茶不仅仅限于解渴,而一旦进入茶境,便会感受到充满大宇宙的智慧。茶作为文化用品,从认同到兴起鼎盛,从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到生活和精神必须,都说明这种文化活动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0.
叶飞 《文化交流》2009,(3):32-34
茶之味冲淡、平和、宁静,中国人以茶会友,以茶寄情。近来,中国茶文化展将缕缕茶香送到了芬兰,为遭遇金融危机、气候寒冷的芬兰人民送去了清香和温暖。  相似文献   

11.
刘昕 《生态文化》2013,(5):58-58
茶自古以来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佳饮料。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饮茶习俗在我国也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有别、生活习惯不同,有着“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自然差异。在新疆流传着“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说法,尤其爱喝奶油茶;云南则“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藏族爱喝酥油茶,傣族爱喝竹筒香茶,蒙古族爱喝奶茶,白族喜好“三道茶”即一苦二甜三回味;  相似文献   

12.
喻义及表现——古茶诗中茶的显喻一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喻是一种打比方的特点很明显的比喻,古代诗人的笔下,它被频繁地应用于茶或其属性的描绘。新世纪出版的两种古茶诗选可以证此。对入选茶诗中茶或其属性为本体的显喻,可从其喻义所指入手分析,按茶功、茶叶、茶汤、茶声、茶味、茶值的顺序进行。在古茶诗的审美形象世界里,由于采用了具有物象意义的显喻形式咏茶,以上所指便极其感性而又不乏诗意地表现在文本中,其各自内涵被一一"状溢"于读者"目前"。惟其如此,关于茶的显喻便获得了"轻嫩如松花"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三大黑茶之一的六堡茶的历史,六堡茶的名字由来、生产和销售的时代轨迹。19世纪末,随着马来西亚锡矿的开采,大批闽粤桂地区的农民到东南亚谋生,六堡茶跟随他们下南洋,成为"劳工茶",六堡茶开始远销东南亚,并迎来了繁盛时期,从而形成以六堡茶产地为起点,途径梧州、广州、香港,最终抵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运输、销售的水路,成就了著名的"茶船古道"这一黄金水路。如今的六堡茶由于这段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华丽转身,转型为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茶饮。  相似文献   

14.
正如今,江浙一些地方举行婚礼仍有敬"三道茶"的习俗:第一道敬神灵,感谢神灵庇佑;第二道茶敬父母,感谢养育之恩;第三道茶夫妻互敬,表示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中国是茶的故乡,在许多重要场合,中国人习惯以茶为媒介,传情达意。比如在中国传统婚礼上,"以茶为礼"始终贯穿在各个环节,体现着茶与婚礼习俗间的人文之美。茶礼据《藏史》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五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茶业交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古代日本在中国制茶技术的基础上创立了径山茶制法、宇治茶制法、青制煎茶制法、玉露茶制法等新型制茶工艺,并据此发展出"抹茶道""煎茶道"等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近代日本通过雇佣中国技师、派遣本土技师实地考察、选派留学生赴华等形式,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先进制茶工艺,引进吸收了中国红茶、乌龙茶的技术工艺,改良了中国的制茶器械,提高了制茶效率和成品茶的质量,为此后日本茶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茶和中国人的生活舒燕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殷、周时期,即有关于茶的记载。至唐宋,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无论是天子朝臣,还是黎民百姓;也无论是迎来送往,待客宴饮,还是起居跪拜、婚丧嫁娶,都少不了茶。茶是中国的“国饮”。如果说,文人雅士讲究“琴、...  相似文献   

17.
《影响中国茶文化史的瀑布仙茗》一书,系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编撰,前不久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有识之士推荐它为好书,堪称一项茶文化工程。深究绿茶之源茶源于中国,兴于亚洲,传播于世界,茶的故乡在中国。而茶的原产地在哪里?中华大地上关于茶的原产地有多种说  相似文献   

18.
相传郑板桥到浙江雁荡山观音洞寺院,方丈见衣着简朴,视他为俗客,就淡淡地说声“坐”,并对小和尚喊:“茶。”一经交谈,觉得此人谈吐不凡,便迎进厢房连声说:“请坐”,又吩咐小和尚:“敬茶。”进一步交谈后,方丈知道来客就是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书法家郑板桥,遂请进雅致清净的方丈室,连声说:“请上座”,并吩咐侍者:“敬香茶。”之后,方丈请郑板桥题词,郑板桥用方丈的白话组合一副茶联:“坐、请坐、请上座(上联),茶、敬茶、敬香茶(下联)。”这对巧妙茶联也许会令方丈羞愧,但却留下茶文化史上的一段逸闻趣事。  相似文献   

19.
渔火 《文化交流》2006,(5):73-75
8月初,听说台湾的邓时海先生来杭州了,而且要与杭州的茶友分享他的好茶,心里变得坐立不安起来。邓先生可是当今的普洱茶权威啊,他在宝岛和大陆的茶界声誉卓著。邓时海先生祖籍广西,出生于马来西亚,后以“侨生”身份考入台湾师大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授至今。从上世纪80年代起,邓教授开始系统研究普洱茶,十几年间奔波于台湾、香港和大陆出版了专著《普洱茶》,几年后云南科技出版社购买此书版权在大陆出版,被茶人视为必读之书。邓先生除了对普洱茶有深入的研究,更是杨式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他在各大专院校教拳30余年对先生来说,太极拳与普洱茶都…  相似文献   

20.
话说普洱茶     
云南普洱县是普洱茶的故乡 普洱茶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茶。普洱茶为哈尼族的先民所发现,世代加工经营。据记载,普洱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1700年。元朝初时被称为“普茶”,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明末清初,达官显贵与文人墨客以品饮普洱茶为时尚,有“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的风俗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