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徽州古祠堂之多,规模之大,工艺之精,是由其当时的经济实力所决定的,也是封建宗族综合能力的体现。歙县棠樾的鲍氏家族古祠堂群在历史的苍桑巨变中奇迹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令人叹为观止,鲍氏家族在祠堂的营建上是很有特色,鲍氏祠堂堪称徽州众多祠堂的佼佼者,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典型例证。本文以歙县棠樾村古祠堂群为例对徽州古祠堂的营造和演变发展历史做些探究。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徽州古民居村落的人文支撑,徽州古民居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再现了徽商故里经济繁荣时期的盛况,透过徽州古民居村落的建筑形制,能够揭示出程朱理学、宗族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徽商文化是徽州古民居村落形成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3.
董强  周恺 《百科知识》2013,(8):60-62,66,68
"欲识金银器,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自古人文渊薮、富庶繁华的徽州,不仅人才竞踊、文化昌盛,其独特的建筑艺术亦享誉华夏,尤以民居建筑堪称精粹。徽州村落的选址多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观,在群山环绕、山明水秀的皖南,绘制出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承袭千年的徽州民居徽州民居是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与祠堂、牌  相似文献   

4.
张静 《科学大众》2013,(9):138-139
徽州历史上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府县学、书院、社学、私塾、文会极为昌盛。近代的徽州教育在明清发达的徽州教育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的转型,仍然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众所周知,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支持。徽州发达的教育也要归根于其稳定的政治社会、发达的经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尤其是一批学术大家,如朱熹、陶行知等。  相似文献   

5.
徽文化是上溯一千多年来徽州先人们劳动实践和智慧的凝聚、演化、结晶和沉淀,是产生于徽州本土的文学、艺术、建筑、雕刻、民风习俗等。特别是徽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美的"三雕"艺术、古村落建筑艺术及蕴含深奥哲理的古楹联、古题额、古书院、古牌楼、古祠堂等,不知糅进了多少徽文化的和弦,歙砚  相似文献   

6.
千年仁里     
正听说安徽绩溪县瀛洲镇有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村——仁里。最近笔者有幸实地畅游了这个村落,深切感受到:这是一个天理、地理、物理和谐统一的千年古村,是一座古徽州奇风异俗原生态遗存博物馆,是一幅天道、人道、商道色形斑谰的历史画卷。历史悠久仁里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民风淳朴,古韵悠悠,是个典型的徽州古村落,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此地历史上是徽商会集的水陆码头,千丁万灶,素有"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之说。她  相似文献   

7.
师晶 《科教文汇》2012,(32):F0003-F0003
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古称新安,自秦置郡县,距今已有2300年.悠久的历史渊源孕育了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形成了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为代表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系.雄踞徽州的国之瑰宝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是徽州文明的历史遗存,古建筑体现了徽州远古的繁华和富荣;矗立的牌坊代表着徽州人的精神家园;横亘黄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黄山水之灵秀.  相似文献   

8.
叶倩辉  董强 《百科知识》2014,(17):36-38
正牌坊又名牌楼,是特有的中式建筑,最早由棂星门演变而来,是旌表功勋、科甲及第、德政廉明、忠孝节义的标志物,不仅昭示着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而且兼具祭祖、敬天的功能。除了北京的牌楼外,最驰名遐迩的莫过于徽州牌坊。一座座巍峨耸立的牌坊宛若数点星辰,散落在徽州古村落间,它镌刻着历史沧桑,传承着徽州人的血脉。徽州牌坊的由来古徽州原属于百越名族,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置于秦王  相似文献   

9.
休宁万安老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它所在的万安镇,地处徽州之域世称"中国第一状元县"的休宁县海阳城东,是古徽州四大名镇之一。万安镇位处黄山南麓、齐云山北边、横江之畔。万安老街是徽州一条最古老的街、最长的街、最有特色的街、至今保存原貌最完整的街。由于这条街的特别,乡间一直流传着"小小休宁县,大大万安街"的民谚,以此赞誉万安街当年比休  相似文献   

10.
郑如光 《科学与文化》2005,(12):F0003-F0003
黄山市不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扬中外,更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徽州文化极其广博、深,是历史上徽州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百科知识》2009,(2):58-58
姓氏,作为血脉延续,最早出现在中国。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5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男子称氏,氏随父亲而来。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殊产物,表示功勋和地位。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相似文献   

12.
吴国水 《科教文汇》2009,(12):288-288
徽文化是上溯一千多年来徽州先人们劳动实践和智慧的凝聚、演化、结晶和沉淀,是产生于徽州本土的文学、艺术、建筑、雕刻、民风习俗等。特别是徽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精美的“三雕”艺术、古村落建筑艺术及蕴含深奥哲理的古楹联、古题额、古书院、古牌楼、古祠堂等,不知糅进了多少徽文化的和弦,歙砚雕刻也不自觉地投怀关抱,受到了浓郁徽文化的陶冶、濡染、启迪和升华。  相似文献   

13.
周向华 《科教文汇》2011,(31):78-79
徽州文书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是安徽省重要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是徽学研究的基础与出发点。文章分析了徽州文书的特点及价值,梳理了徽州文书的收藏与整理现状,对进一步做好徽州文书的整理与保护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2,(12):53-54
正汉代以前姓与氏不同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是一种东西,然而姓与氏的合而为一,是从汉代才开始的。那么汉代以前姓与氏有什么区别?简单地说,姓大氏小,氏是从姓分化而来的。在古代,一个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有一个总名;随着人口的繁衍,这个宗族不断分裂出一些分  相似文献   

15.
方益群 《科教文汇》2010,(36):207-208
徽州文化旅游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徽州文化旅游开展的依托,回顾了徽州文化旅游发展的历程,对徽州文化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及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陈振康 《百科知识》2013,(11):58-61
商朝末期,泰伯定居梅里后,无锡惠山脚下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村落与街道,时光再推移至1500年前,"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建成,惠山老街上的祠堂也开始出现,直到元、明时期,随着人们对佛教信仰加深,老街上的祠堂逐渐增多,祠堂的兴建伴随着各地宗族纷至沓来,惠山老街的雏形显现并不断兴旺,  相似文献   

17.
徽州商人"贾而好儒",特别重视子女教育。徽州地区文化传统、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及徽州地区浓重的宗法色彩都是徽商重视教育的原因。徽商家庭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商业教育、儒家经典经验和道德教育等,对于今天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克林 《科教文汇》2014,(1):229-230
朋友,你知道徽州的“故宫”吗?它就是位于安徽歙县徽城镇的“徽州府衙”。南于它“规模宏敞,面势雄正”,且依中轴线而成,所以被建筑、史学界誉为“徽州故宫”。这座“故宫”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受民族历史传统、民族心理、民俗、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制约,是社会文化总结构中的一个局部层次,具有自己的对象和内涵。徽州民居表达、折射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观,融合了儒家和道家哲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观,反映着历史上我国人民对建筑空间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论述了徽州竹刻兴起的历史渊源,徽州竹刻人的特征与竹刻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分析了徽州竹刻为何名声落后于其实力的原因,并就徽州竹刻以后的发展走向提出了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