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千百年来,人们用各种美好的词汇形容女性的声音,用自然界一切美丽的事物和现象来赞美它迷人的魅力。那么,女性声音美在哪里呢?清晰——女性声音美的优势声音美,表现为吐字准确、表达流畅、音色圆润、音量恰当等多个方面,其中声音清楚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女性发音,声音清晰,不仅听来省力,便于理解.而且特具美感。如果再加以自然的表述、流利的语气,以及恰当有致的语调,往往可取得较好的表达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处于《盲刺客》最内叙述层面的科幻故事入手,分析小说中女性如何从一开始的沉默被动到逐步萌发了反抗意识并抢夺话语权,最终向男性叙述者发出挑战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女性的声音在福克纳小说中从来都不是主流话语。福克纳把女性声音隐藏在男权话语背后,以女性的沉默代表抗争,女性的自我毁灭代表呐喊。女性声音和命运展现了福克纳对南方旧秩序的无限怀念和无奈,其心灵归属也将永远是传统的南方小镇。  相似文献   

4.
美国后现代叙事理论家苏珊·S.兰瑟在对西方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叙述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私人型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通过考察中国五四时代以来的女性作家小说文本,发现这三种叙述声音的特征对它们同样适用。在西方理论和中国文本相互观照的基础上,发现中国女性的叙述声音经过了一个由不自觉的隐匿(他者赋权)、自觉的显现(自我赋权)到与人物的声音交融(相互赋权)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女性作家书写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5.
舒容 《八小时以外》2014,(3):110-111
女权主义运动是20世纪以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它是妇女争取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经济独立等平等权利的运动。60年代,世界女权主义风起云涌,出现了四部女权主义经典著作,以法国女作家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和澳大利亚女作家杰梅茵·格里尔的《女太监》最为著名。 《女太监》被称为惊世之作,它以深刻的见地和犀利的批判精神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女性的思想和生活,被视为“现代经典”,至今已再版18次,被译成30多种文字。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时期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叙述声音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现有性别文化体制下,女性写作主体对文本叙述策略的把握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由于女性在社会文化中"他者"的境遇及话语体制存在的男性中心意识,她们依然无法彻底摆脱被男权文化制约的叙述困境。  相似文献   

7.
18世纪的英国女性在寻求自我独立的过程中,其公共空间和生存境况受到的局限使得女性的话语权也随着她们面临的各种附加条件而被剥夺,她们的声音逐渐被掩盖在单一的男性声音之后。范尼·伯尼在其小说《伊芙琳娜》中以其女性独特的叙事策略发出女性叙事声音,这种叙事声音使主人公既不打破当时的社会常规和习俗、脱离她所处的时代,又能获得社会地位和美满的婚姻,最终实现自己。  相似文献   

8.
有了声音便有路可走——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来重新解读《莎菲女士的日记》《金锁记》和《方舟》,着重探讨中国现当代女作家是如何运用叙事技巧来发出自己不同的声音,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权威和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女性写作昭示的女人是和男人站在同一地平线上的人、女人作为一个性别群体独特地存在以及女人是流露个体生命体验的“自我书写者”,女性写作正是张扬着女性意识,书写着一个个真实而精彩的女性形象,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当然,女性作家也不应沉迷于一种性别自恋,以免造成女性写作的迷失。  相似文献   

10.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的著名短篇小说。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象征和隐喻表现出了女性在男性霸权下地位的从属和话语的剥夺。女主人公试图通过对小猫的挽救完成对自我的救赎,然而,女性言说的声音还是不能冲出强大的男权制的藩篱,随着救猫的失败,女主人公心中刚刚燃起的女性意识之火渐渐熄灭。  相似文献   

11.
胡晓萍  蔡岚 《海外英语》2015,(1):199-200
女性主义叙事学认为,叙述声音模式不仅表述了技巧规则,也表达了一种类型的叙事意识。兰瑟要求技巧必须与意识形态一起被理解,强调叙述者如何利用技术达到其叙事,强调对作者的社会性别、叙述者的社会性别及声音背后的意识形态的分析,在社会历史语境的前提下关注社会性别差异对文本形式的结构分析。该文从叙述声音模式分类出发,阐释茨威格小说中女性声音的深层含义,揭示性别特征乃影响作者选择特定的叙述声音模式的主因。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学者苏珊·S·兰瑟认为社会身份与特殊的叙述形式相结合会形成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是作者赋予某个角色的权威基础。《拾骨》作者赋予小说中心人物伊丝以叙述者的权力,整个文本中都回荡着伊丝的叙述声音,形成“公开的个人化叙述声音”,直接表达少数族裔中未成年少女这一弱势群体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基础,结合互文性理论、黑人女性主义等文学批评探讨《拾骨》叙事中女性权威的建构,以期重新审视黑人女性形象和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父权视野下女性的声音——论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以其先锋性独领当代文坛风骚,然而研读其文本,却发现,透过余华的意识深处浸淫着某些传统观念的深深积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思想。文章试以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依托来解读余华父权文化意识,由于余华在其小说里经常以男性的视点叙事,所以在其文本中呈现出很强的父权文化意识,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权意识思维下,女性是完全畸形的;二是父权文化烛照下,女性呈现失语的状态。总之,在余华的小说中,女性难逃被看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15.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唯我独尊”的叙事主体形象——简·爱。其叙事颠覆了男权叙事传统,建构了女性叙述声音和叙事权威。同时,小说成功地在读者与叙事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使读者能够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加强了叙述声音的女性权威。然而,夏洛蒂·勃朗特作为殖民地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文化身份使她在女性权威的建构过程中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17.
日记体、书信体小说本质上都属于“自我言说”的书写形式。女性以日记、书信的形式进入文学世界,写下自己的情感体验,记述女性的心路历程,充满了女性真实的声音。丁玲与艾丽丝.沃克分别采用了日记体、书信体,让莎菲、西莉作为话语主体去言说,让女性真实的声音通过叙述人的发话而充塞全篇。女性作为主人公与叙述人,两个主体通过女性真实的声音融为一体。女性作为话语主体,构成了对男权话语、对女性生存压抑的解构,同时实现了女性对父系文明历史关于女性规则的重新语义化。  相似文献   

18.
简·奥斯丁(Jane Austen)在她最后完成的小说《劝导》(Persuasion)中运用了独特的叙述声音:小说中有两个女性叙述者的声音,除了全知的叙述者外,还有第二叙述者即女主人公安妮·埃利奥特(Anne Elliot),并呈现出后者取代前者的趋势。安妮的叙述声音和交流见解奠定了话语的基础,继而逐步建立起她身为女性的叙述权威。这与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意识是相互依存的,是奥斯丁为争取女性叙述权威的大胆实践。  相似文献   

19.
李伟 《文教资料》2007,(35):25-27
琦君是一位在创作中较早显露出鲜明的女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常常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婚姻爱情为切入点,去展现女性的生存状态、精神困惑乃至宿命悲剧。本文主要从女性悲剧、男性话语的侵权以及女性话语的弃权等方面解读琦君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作为当代"新写实"女作家的池莉用自己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关注着女性的生活,从她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女性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心态,深刻透视到了当代中国女性的价值取向。我们看到的是当代女性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