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人林徽因是一个被非诗的言说遮蔽了的模糊形象,但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真实历史中,她却是一个极具个人特点的现代女性诗人。在较为狭窄的个人生活空间里,她的诗歌在取材上表现出了在基本单一中却相对多样的特点,在艺术上则较为注意通过理性沉思和一些技巧方法对情感进行控制,于充分的主体加工中深化诗歌的审美内涵。依据诗人的才情,她本来极有可能超越自己而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诗人,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她身上种种的可能和潜力最后并没有演化成一种具体的事实。其诗的写作较多典雅规范的古典意味,个人性的创造则极其有限。  相似文献   

2.
斯蒂芬·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塑造了一名救赎者、边缘人和悲剧儿的女性形象,描绘出一名执着女性的心路历程。她敢于自救,以书信为载体来夺取自己的话语权,从内部消解着父权制的权威。但她又不得不向社会现实低头,成为夹缝中的生存者。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始终沿着个人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独有轨迹发展。尽管她本人是一个一直处于孤独与无助之中的弱女子,而总是很执着地探索着国民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价值。可以说,她是一个女性意识的自觉者,她的小说描绘了广大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揭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冷漠与迫害,揭示出女性应该获得人格的平等与人性的尊严。  相似文献   

4.
佐拉·尼尔·赫斯顿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她在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中详细描绘了艾丽斯.沃克所指的三种类型的黑人女性。年幼的珍妮和她的外婆南妮是第一类黑人女性的典型代表,她们须承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迫。珍妮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在前两次婚姻中,她是被白人和黑人社会训练成“非凡的”、但内心却遭受“相反本能”折磨的黑人女性。在第三次婚姻中,珍妮获得了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尊重,在小说的结尾,她实现了自我,此时的她是沃克所指的黑人新女性。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以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笔触把美国一个重要的方面推到了世界读者的面前。同时,她也是美国公认的一位最称得上民族作家的黑人女性。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在困苦中挣扎的黑人女性群体,展示了她作品的深刻民族内涵,本文通过分析她作品中的黑人母亲群体形象解读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6.
作为作家和批评家的苏雪林,她的思想是复杂矛盾的,既固守传统又追求新思潮,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同时,她的女性、作家、学者的多重身份决定了她文学批评主体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异的现象,她的文学创作就是她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关照女性的生存境遇和悲剧命运,表达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但身为女性,萧红一生都未逃脱自己的悲剧:在不断的陷落和逃离之中循环往复。沉溺于传统与现代纠葛中的她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萧红于两极之间困惑与挣扎的人生,与其女性书写互为对照,构成一部寓意深刻的潜在文本。本文试图借助现代性视角和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解析萧红现实人生选择与文本现代性追求的内在矛盾,挖掘出其背后更为深层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8.
只剩一英里     
林静 《阅读》2007,(9):11-11
1950年,弗洛伦斯·查德威克因成为第一个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而闻名于世。两年后,她从卡德林那岛出发游向加利福尼亚海滩,想再创一项前无古人的纪录。  相似文献   

9.
《飘》主人公郝思嘉身上有着后来商业女性小说女主角的共有特征。就她的个人成长、事业、爱情这几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她作为一个小说世界里事业成功女性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视界中的毕淑敏散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女性主义的视界来观照毕淑敏的散文,可见出其矛盾和迷惘努力超越传统社会性别,却不自觉地回归到男性中心主义;呼唤主体意识却常浑然不觉地陷于客体地位;表现女性的主体意识的缺失,却不明就里。总之,她的散文透露出了她尚缺乏对女性整体的深入的思考、她的现代女性主义意识的欠缺。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尚需时日,尚需努力。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始,中国内地对宋庆龄的研究大多关注其政治角色,而对其女性角色的发掘尚不完整。私人书信文字资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一个更加真实、丰满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宋庆龄。青少年时期,中西文化交融的生活教育环境使宋庆龄初步形成了中西融合的独立女性形象。孙中山去世后,宋庆龄带着对理想的坚持,怀着对生活、自由和幸福追求的执著,在理想的道路上独行,诠释了中西文化交融下的"现代"女子对革命理想与传统生活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她的生活历程不仅诠释了20世纪中国女性自我解放的路径,也成为中国女性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在摧毁了男女爱情诗意的可能性之后,一切的浪漫都成了个人的幻想,面对现实物质欲望的焦虑和爱情的无力虚妄,如何确定自己的身份寻求精神的支撑点,成为女性作家们写作的主要动机。从《一个人的战争》到《妇女闲聊录》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作家林白敢于突破自己的勇气和她在女性建构自我身份过程所采取的不同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小说以浓烈的悲剧意识为最大特点,她善于在悲凉的叙述中揭示人性的自私、虚伪、扭曲和变态。在平静的叙述中,她深长的叹息里透露出的是对匍匐在男权文化阴影下的传统女性的深切忧患。在缠绕不去的凄凉氛围中,塑造了男权社会中一个焦虑压抑的女性群体与一个病态的男性群体。  相似文献   

14.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哈姆莱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作为第一个描写黑人女性身份诉求的女性作家,赫斯顿曾经被历史无情的遗忘。今年是黑人民权运动50周年,赫斯顿的作品因展现黑人文化和超越时代的民族意识,重新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她的文章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的具体解读,揭示了赫斯顿对黑人民族意识的觉醒起到的启示作用,并探讨了赫斯顿独特的创作特色及其文章中表达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5.
李慧 《阅读》2006,(2):6-8
1900年10月5日,福建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出生了一个取名为谢婉莹的小女孩。童年在海边的生活经历,使她拥有了海一样宽广的胸襟和博大的爱心。长大后,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以清新、隽永的字,抒写着人世间至纯至美的爱,成为人们心中善与美的象征。她,就是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我国第一代儿童学作家、翻译家。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紧跟着时代的脚步,冰心奶奶始终保持着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爱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拳拳之心,因为她坚信:“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编按]  相似文献   

16.
有吉佐和子是日本当代名女作家。她的学创作始终直面社会现实,就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诸如种族歧视问题、反战问题、老人问题、公害问题等等,进行大胆的揭露和评析。她的社会问题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社会问题系列小说的开篇《非色》,深刻地揭示出种族歧视问题的严重性和世界性,被认为是日本当代女性学的典范。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深厚的传统艺术的底蕴,充分体现了女性学特有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陈染的创作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她通过主人公的情感体验,构筑了对男权中心话语的背叛,并且在女性特殊的情感追求中,努力深入女性的情感世界,探索女性自身的存在价值,寻求女性的精神家园。作品很好地开拓了女性意识空间,也为女性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认为童话是男权社会教育、驯化儿童,尤其是麻木女性思想的工具之一。其作品揭露了男权话语霸权,成为上世纪英国开创利用经典童话批判男权思想的先驱之一。卡特成功地对经典童话进行了改写、戏拟和仿作,从而达到颠覆,消解男权话语霸权目的。她或是揭露童话的伪善欺骗性,或是把扭曲的女性还原到本来面目,以张扬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在词的发展史上是一个独特的人物,她的词中表现出明显的人文关怀意识。作为一个文化女性,李清照有着与封建社会一般女性不同的人文精神。从李清照描写自然环境、相思情怀和国愁家恨等不同内容的词,可以透视出李清照对自然、对爱情和对家国兴亡所持的态度,从中揭示其作为文化女性的人文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20.
冰心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短篇小说《西风》秉承了她20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余绪,触及了对女性性别而言的重大问题,成为中国现当代女性叙事文学中"现代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中的两难"这一母题书写的重要一环。《西风》中暗示的女性依然需要家庭的主旨在此类书中是最富建设性和积极意义的,与冰心一以贯之的"爱的哲学"的精神旨归也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