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作为作家和批评家的苏雪林,她的思想是复杂矛盾的,既固守传统又追求新思潮,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同时,她的女性、作家、学者的多重身份决定了她文学批评主体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文学批评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批评标准、方法,围绕着批评对象而展开的分析、阐释、鉴别、判断的理性活动,它意在表达批评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观点立场.批评对象是批评主体表达自己意愿和取向的媒介,更是文学批评活动的中心要素.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写作上却存在不少弊端既缺少学术研究的规范,又不注重批评文体的写作特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规范文学评论写作的要求,并从树立谨严的治学态度和加强学术训练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从中西文化竞争对立、互融共构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到以精神强健为目的的人学批评,再到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这就是早期鲁迅的文学批评体系.其特点是开放性中包含着严密性,内部研究联系着外部研究,宏观文学批评中融化着微观文学批评,浑然一体,气息相通.它不是通常所说的浪漫诗学或文化诗学,它浓缩了鲁迅全部的人生追求和文学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苏雪林的研究论著和研究历程 ,具体分析了她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创新的思维、开放的视角和执著的精神 ,总结了她的研究经验 ,论述了她在古典文学研究上的非凡成就。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近20年来云南文学批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不急于建立云南文学批评流派,不单一张扬某一种理论批评大旗,正视云南文学多元化的现实,云南批评家应从多种批评理论出发,建立自己的批评个性,从阅读作品的基础做起,通过总结云南文学现象来发挥对云南文学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批评是一种"判断",文学批评则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而在当下,文学批评则陷入了尴尬和困境,并到了被边缘化甚至被消解的危机。  相似文献   

8.
何亚涛 《阅读》2014,(23):18-20
<正>阅读导引苏雪林(1897—1999),安徽省太平县人,生于浙江瑞安。苏雪林女士是散文大师,70多年前,叶圣陶就将她的《扁豆》编入《高小国文》课本。诵读《扁豆》,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的情趣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还可以感受到造物者的伟大与劳动的可贵。  相似文献   

9.
成仿吾是现代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与他艺术派的立场相一致,他主张文学是“表现”而非“再现”,提出文学批评应有“同情”与“超越”。从具体的批评实践看,他的“同情”显然更在他的同志一边,而他的“超越”一方面凸显他的独特,但又时显偏激与片面,造成某种倾斜。这一切又与他峻急的性格和“超越”的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雷达是新时期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注重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和精神向度,坚持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整体的文学史观,指出文学批评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温和宽厚,但对当今文坛的病灶也绝不姑息。他的批评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一部文论巨著,至今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所论述的"情采"是《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情采"一词,一是情,一是采,情在采先。笔者分别从"情""采"及其互相关系方面简析刘勰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批评家,在其文艺批评话语中,古典主义的理念贯穿始终。其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东方古典主义”即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为其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底色;二是“西方古典主义”即新人文主义的精神为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援.这两部分思想的交融互渗构成了其批评思想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3.
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库普林的小说笔法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他是20世纪初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亚玛》与古今中外相同题材文学作品相比特色鲜明,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本文试对库普林和他的小说《亚玛》的文学特色做一个略作评介。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文学策略及叙事方式的转换历来是批评家谈论的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对其“庸常之辈”形象的梳理 ,浅析作家人文精神的思想底蕴 ,体认其朴素的家庭婚姻观念及平实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5.
巩建丰是陇右文化名人,清代前期有名的教育家、学者,其文学创作亦颇有建树。作品集《朱圉山人集》集中表现了他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才能。于文学创作,他提倡宗经明道,推崇雅驯醇正,其文古雅平正,其诗平实简淡,有自己较为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理论之后:文学理论的知识图景与知识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理论"是新世纪人文科学研究面临的一种文化语境,也是关乎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某种程度上决定其知识生产的路径与转向。"后理论"代表了一个思想生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的理论价值转向的到来,为文学理论知识图景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改变了文学理论的知识面貌、知识范式与理论表征,也促使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更加注重以多样化的形态面向文化政治与公共领域,更加突出反思性与思想生产的深度整和,以及在价值定向与价值选择方面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17.
林徽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除去个人创作外,也是一位文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其在20世纪30年代推动新月派、"京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中国社团流派史上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翻译小说是中国第一次文学翻译浪潮(1840-1949)的前奏曲,翻译小说又是这次浪潮的中坚力量,在数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小说翻译对目的语小说的刺激度和革新度是空前的,深远的。本文欲在伊塔玛·伊万·祖哈的假设(Itamar Even-Zohar's hypothesis)基础上论证清末民初翻译小说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世纪末第一份报纸文艺副刊的诞生发展到现在,报纸文艺传播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报纸的文艺副刊已经从最初的附属地位发展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艺作品的发表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平台,发表了大量的文艺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报纸文艺的创作门槛也得以降低,大大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虽然报纸文艺传播取得了上述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