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在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应用发展迅速.发现的微生物新物种增多,中国科研人员在国际权威的微生物学术杂志刊登论文所占比重较高。微生物学的应用范围广泛,从酒类、酸奶、味精等传统发酵酿造,  相似文献   

2.
土壤微生物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引擎, 驱动土壤圈与其他各圈层之间发生活跃的物质交换和循环, 在维系陆地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相互作用, 支撑陆地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土壤肥力形成和培育、污染土壤修复和全球环境变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土壤微生物学是现代土壤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然而, 长期以来由于土壤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和土壤生物学研究技术手段的限制, 人类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的认识十分有限。近年来, 随着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土壤微生物研究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 为促进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手段。文章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土壤微生物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并抛砖引玉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门要求学校里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进而才能够适应时代的进步速度。微生物学具有非常强的实验性,在进行微生物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在现代社会中,很多领域都涉及到微生物学,并且也在运用微生物实验科学,比如说特殊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医学领域等等。在生命科学中,微生物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学校一定要针对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学生们掌握的微生物技术,进而促进我国微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和进步。针对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在下文中加以阐述,希望对微生物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起到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对科学研究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科院微生物所开展了一系列科研信息化的有益尝试。承担了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WDCM)的建设工作,开发了微生物菌种信息挖掘与服务平台,并实施了包括工业生物技术知识环境建设、应用微生物研究网络信息中心建设等在内的一系列科研信息化项目,力求将微生物学研究与学科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以学术研究服务产业应用。文章通过具体案例的实践探索,针对如何利用科研信息化手段推动微生物学研究和的应用,提出了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环境微生物学中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FISH技术是利用有荧光标记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和细胞中相应的DNA相结合的方法,来达到检测和鉴定微生物的目的。这项技术是当前环境科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对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应用和进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在阐述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微生物代谢的基础上,阐述了微生物学性状指标,并指出研究微生物学的性状指标,对研究人类的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且现代生物学的重大理论和发现,都是建立在研究生物过程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7.
南京农业大学免疫生化研究所所长张治国教授长期从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较广泛的生物技术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多富于创新和突破,凡应用性研究成果能较迅速实现产业化并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微生物组:跨越转化临界点的现代生物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微生物组技术体系中,农作物微生物组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处于从基础研究成果向田间应用转化的关键时期。目前,该领域在农作物-微生物组-土壤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益生菌及其功能基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微生物组改善农作物氮、磷、铁等元素高效吸收,微生物组提高植物先天免疫反应和抗多种环境胁迫等方向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发达国家和跨国农业公司在该领域持续加强投入,基于农作物微生物组研究的成熟产品迅速开拓市场,已成功应用于作物栽培和生产。相关技术在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我国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存在农药肥料滥用、环境污染、病害威胁严重等重大问题,农作物微生物组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此,我国亟待在农作物微生物组项目规划、人才队伍培养、创新价值链培育和产业化方面进行调整,促进农作物微生物组的研究和技术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姜成林教授,博士生导师,1942年7月生,云南威信人,微生物学专业。曾任云南大学省微生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所长,原教育部微生物资源开放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德国天然产物研究所-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天然产物联合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抗生素杂志》编委,中国微生物学会、美国科学促进会、纽约科学院、美国微生物学会、日本菌种联盟、日本放线菌学会等会员。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发展迅速并具有较好的污水处理领域应用前景。从专利申请角度对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申请趋势、申请人状况、专利运营情况和主要制备方法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发展重点和申请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姜成林教授,博士生导师,1942年7月生,云南威信人,微生物学专业。曾任云南大学省微生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所长,原教育部微生物资源开放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德国天然产物研究所-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天然产物联合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抗生素杂志》编委,中国微生物学会、美国科学促进会、纽约科学院、美国微生物学会、日本菌种联盟、日本放线菌学会等会员。  相似文献   

12.
朱昌雄,男,1963年生,福建寿宁人,汉族,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生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微生物技术分会理事,北京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工学会会员,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委员,中国腐植酸协会理事,《中国生物防治》、《现代化工》、《腐植酸》和《中国农业气象》杂志编委。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19年来对微生物学科的 资助情况,并对微生物学在我国的研究状况、微生物学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海岸带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新型微生物战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文章简要评述了电微生物学学科的发展态势和前沿科学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文章提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国际合作,在应用层面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在基础研究层面部署重点研究项目,组织国家/国际层面的大型科学研究计划,甚至需要建设以"海岸科学"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加强电微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利用新型微生物战略资源,有助于我国海岸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丹 《科技风》2013,(2):182
现代临床生物学涵盖了系统理论与丰富的实践,对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和临床医学来说,这必将会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本文试探讨临床微生物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及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微生物组计划: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生物组是指一个特定环境或者生态系统中全部微生物及其遗传信息,包括其细胞群体和数量、全部遗传物质(基因组),它界定了涵盖微生物群及其全部遗传与生理功能,其内涵包括了微生物与其环境和宿主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组学是一个崭新的学科,微生物组研究取得的成果,必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质量改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因此,微生物组学也是一个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战略性科技领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部署了支持微生物组研究的国家计划。在分析国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国家需求,文章分析了我国微生物组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部署中国微生物组计划"国家需求导向、科学假设驱动、技术创新支撑"的基本原则。建议设立中国微生物组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探讨了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的重点领域和内容,涉及健康、环境、工农业和海洋等领域。希望通过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的实施,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并强化我国在相应领域的话语权,显著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催生一批基于颠覆性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王文平  刘云  何颖  谭龙 《科研管理》2015,36(3):127-137
基于中国学者在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电子电气工程、数学、医学、神经科学、物理学等6个重要研究领域发表的SCI论文,分别将国际合作论文和非国际合作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构建论文跨学科研究程度的测度指标,评价国际科技合作对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影响程度及中国与世界跨学科研究程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国际合作促进了跨学科的研究;但国际合作推动跨学科研究的程度受研究领域的影响,新兴的、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程度较高;国际合作论文的跨学科研究程度逐渐提高;中国在多个研究领域的跨学科程度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开设内容进行了思考.与普通微生物学比较,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更具针对性,优化了教学内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核心思想是理解微生物代谢的多样性及利用,教学突出环境工程应用微生物学几个重点内容,且要与后续专业课程相衔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学资源中心(MIRCENS)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从成立的初期起,就一直关心微生物学的应用问题。196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创立了国际细胞研究组织(ICRO)。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细胞研究组织联合发起了一项关于保管微生物基因库并使它们易于为发展中国家接受的世界性计划。  相似文献   

20.
《学会》2003,(2)
NO会议名称筹办单位时间人数地点联系人电话12 0 0 3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三次全体理事会 中国微生物学会 11-12月 2 5 0待定尹畅 0 10 -6 2 5 5 46 772第六届全国真菌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学专业委员会 4月 1-3日 5 0 -80南京刘维达liumyco @hotmail.com3第三届全国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会议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 4月 10 0杭州关显智 0 431-5 6 45 911-6 5 744全国调味品学术研讨会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学会 5月 10 0待定 张林顾甘泉 0 10 -6 95 0 46 5 35 第五届四体病和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