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红河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先民适应山地生活所创造并仍一直在发挥作用的活形态文化遗产,它包括梯田及建基于其上的哈尼文化。经济诉求的愿景让"沉默"已久的红河哈尼梯田走上了申遗之路,当地政府也因此展开了对梯田的保护与开发。然而,在梯田保护与开发中,文化持有者的诉求被忽视了。还文化持有者以一定的话语权,倾听他们的声音,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红河哈尼梯田。  相似文献   

2.
在盖瓦洒"哑巴会"中,通过族内群体文化自觉的行为,使节日中自然的慰藉功能上升为自觉的娱乐功能;群体民族意识与文化意识的觉醒,是产生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结果。群体对文化认知与实践过程,体现于节日的调适功能与组织功能,而有助于节日文化的传承;通过文化吸纳与选择,则推动了节日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在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不爱过传统节日、不重视纪念节日,热衷于追捧西方节日并自我创设一系列在同质群体内流行的另类节日的现象,这些都反映了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着节日文化"泛化"的趋势,应当引起青年研究、青年工作部门和组织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对青年群体中的节日文化"泛化"现象和成因的理性思考,应通过重视媒体责任、开展仪式教育、吸纳先进外来文化、包容和发展青年个性等路径对青年群体中的节日文化进行重建与创新,从而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节日文化价值观,并为发展先进文化而发挥青年的创造和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最早的节日,是指节令、节气,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与历法的产生密切联系在一起。"节"在植物茎上是个特殊部位,"节日"与平常日子相比,也是个特殊日子。因此,可以把"节日"简单定义为具有特殊意义或活动的日子。节日就是具有群众性、周期性和基本稳定的活动内容的特殊日子。节日亦是我国各族人民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是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传承主体,增强其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优化其节日文化行为,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当前,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淡薄、传统节日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时代性不强、"洋节"入华的冲击、节日法制化不足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乏力等因素,影响了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与行为的提升。增强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优化其节日文化行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是中国的传统民族节日,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不少故事,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这些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年来国家一直重视通过各种方式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体会中国传统民族节日的内涵,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2014年和2015年央视在春节和清明期间推出了"春运说吧"和"清明说吧",成为节日里一道新的风景线。说吧是载体创新方面的一个亮点。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  相似文献   

7.
王茜  邵希芸 《教育》2015,(5):64-65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升华与提升,是民俗文化的缩影与写照。勤劳勇敢的朝鲜族人民,在劳动生产中创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征的民俗节日。这些节日既有中华传统民俗的元素,又有朝鲜族自己独特文化。朝鲜族的民俗节日对中华传统美德,诸如"尊重规律,相仿自然""仁义孝悌,尊老爱幼""热爱祖国,坚持正义""勤劳勇敢,热爱生活""团结和谐,互相帮助"等方面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延边朝鲜族节日概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坐落于中国吉林省东部的中朝边境,是中国最大的朝鲜  相似文献   

8.
传统节日     
《数学教学通讯》2013,(5):10-11
素材观察SUCAI GUANCHA节日是人类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凝聚的结果.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并且引以为自豪.民族文化往往是通过节日流传下来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最集中凝聚.如中国的春节,路再远,钱再少,人们也要回到家乡,回到父母亲人身边.即使回不去,也要一起收看春晚.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充分表现.一种文化,如果失去了节日,那么它离消亡就不远了.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时间排,中国的节日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春节,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清明节,有"楚乡遗俗至今留"的端午节,有"卧看牵牛织女星"的七夕节,有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家基尔兹认为,只有在本土文化的语境中,每个人的心智才能得以有创造性地构建和寻找意义."认知革命之父"布鲁纳提出,人类心智的基本原理说明最高效的教育方法是在文化环境里学习知识,从本土文化中理解知识的原理.节日游戏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情景性、感染性、实践性、娱乐性、能使孩子们主动参与.是学前教育活动重要内容.因此.加强节日游戏的探索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下面结合我园进行的"节日玩具与节日游戏的研究"课题,谈谈进行节日游戏的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节日,是一个社会最具特色的生活图景,是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生活积累。一个国家的节日就是这个国家的文化、民族价值观念的仪式载体和这个区域独具特色的生存智慧。节日因其与自然、生活、社会密切联系所内蕴的人文价值,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课改教材的视野。节日文化贯穿思想品德教材,如八年级上册"世界文化之旅",教材虽然没有直接讲节日,但和节日密切相关,这些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内容,或源于学生的  相似文献   

11.
盂兰盆节是中国古代三大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是有着儒释道三家文化背景的重要的宗教节日。本文试图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分析盂兰盆节的渊源和流变。“源”的部分追溯了盂兰盆节形成的多重文化源头,探讨作为佛教节日的盂兰盆节是如何与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融合无间的;“流”的部分描述分析了盂兰盆节世俗化为民众狂欢节的过程。盂兰盆节承载着多元文化内涵,对它的研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宗教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民族节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展现其社会功能的重要平台.绕家传统节日“冬节”是绕家人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庆.研究绕家“冬节”文化,剖析其社会功能,对探察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黎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它所特有的“三月三”民俗活动集艺术文化、民俗文化、农业文化于一炉,又融诗、歌舞、戏于一体,含宗教文化、稻作文化于其内,是我国南方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文化人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保持文化真实性是文化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重要前提和要求。文化真实性的保持是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与传承的重要条件。受利益驱使以及旅游节庆运作理念的误区误导,“三月三”赛歌会文化真实性缺失,对该节庆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创新策划是民族旅游节庆活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在节庆活动创新策划的同时兼顾文化真实性,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与传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旅游节庆活动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节日,特别是带有民族宗教的节日,往往通过仪式的表演来体现其文化内涵。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展示载体。在旅游开发中,民族节日中的仪式展演是旅游者所青睐的旅游对象,往往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被开发。"目瑙纵歌"节作为景颇族最隆重的节日,其仪式展演包含了景颇族众多的文化元素,为了使"目瑙纵歌"节更好地体现其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体验的需求,同时避免节日文化在市场化过程中失色,有必要了解该节日的文化特质,并提出市场化运作的思考和建议,赋予该节日以经济的属性,从而使该节日文化在旅游环境下得到传承与保护。同时也可以对类似民族节日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亦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集中体现。宋代开封清明节以扫墓为主,兼有踏青、游园、宴请、聚会、敦亲、睦族等,同时还带有明显的商业文化特色,整体氛围愉快而轻松。现代多以扫墓祭祖为主。开封借助"一图一书"即《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造宋风的说法,使开封选择清明节作为主题文化节成为可能。不过,在清明文化节的构建过程中,应开展政府的干预、媒体的宣传、民众的广泛参与更加有机结合,唤起人们的传统情感,让清明文化节成为开封的节日符号。  相似文献   

17.
“六月六”是黔南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具有祭祀文化、歌文化、酒文化、糯食文化、工艺文化、敬老文化等鲜明的文化特征.对布依族节日文化进行研究、保护和传承,是一项有利于布依族文化传承、布依族民族精神弘扬的极具社会意义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云南永仁直苴的赛装节是楚雄州丰富的民族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传统的农耕活动密切相关,其祭祀过程中的崇拜心理内容和形式都随着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生演变。存在至今的赛装节,在崇拜心理方面是一个由“集体无意识”当中的“出生”原型传承而不,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但核心都是与生命的繁衍生息有关,与人们求生存、求发展的强烈愿望息息相关。从稻作祭祀到赛装节的演变,实际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传承稻作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民俗文化是区域重要的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实现其有效利用和深度开发不仅有利于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月二"灯会作为宁德市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其文化内涵丰富、文化类别多样,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通过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借助旅游节庆开发的模式实现"二月二"灯会民俗文化的现代化与创新,促进其可持续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