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李大钊在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并非偶然。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李大钊曾经发起反基督教运动,并对基督教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过深入地研究。然而,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李大钊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和认识,却有一个十分艰难复杂的发展过程。早期李大钊曾经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他虽然没有加入任何宗教,但是其留学生活及留学时期的思想发展却一度深受来自基督教文化的各种影响,特别是对基督教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是李大钊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途径,对他后来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唐山是李大钊的故乡,李大钊是唐山的伟人,是唐山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作为李大钊家乡的高等学校——唐山学院和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举起李大钊研究的旗帜,《唐山学院学报》创办了"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该栏目旨在办成国内外李大钊研究的思想阵地和学术园地,以推动李大钊和中共党史研究深入开展。"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已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2016年载文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关于文化的精辟论述,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的重大创新发展,研究意义重大。近三十年来对李大钊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大钊文化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内涵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的价值意义研究。通过概述和评析李大钊文化思想研究的现状,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留学日本与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大钊早年留学日本,系统地接受了资产阶级文化教育,除受到欧美文化的洗礼外,还受到日本思想文化的影响。李大钊通过吸收日本的思想文化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并在日本思想界的影响下研究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学术界尚未研究过的李大钊的美学思想和美育思想,重点论述了李大钊革命的美育观和平民主义的审美观。同时将李大钊的美育思想与蔡元培美育思想进行对比研究,挖掘了李大钊美育思想的独特价值。这一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学术界尚未研究过的李大钊的美学思想和美育思想,重点论述了李大钊革命的美育观和平民主义的审美观。同时将李大钊的美育思想与蔡元培美育思想进行对比研究,挖掘了李大钊美育思想的独特价值。这一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对于农村教育的思想开马克思主义者农村教育思想之先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产生了重大影响;李大钊的农村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李大钊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同时,由于李大钊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制约,在李大钊身上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某些过渡的痕迹,存在着若干与他向共产主义者迈进这个主旋律不太和谐的杂音。对于这些不足我们当然要给予实是求是地评析。但是,有少数研究者在评价李大钊时,却把一些不存在的错误加在李大钊身上,这当然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对于李大钊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出版了一本《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的专著。作者对李大钊的思想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细致分析,其中的一些观点对我们研究李大钊思想无疑是很有启发的。但是,书中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宋介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五四运动后,在与李大钊的密切交往中,宋介深受李大钊的教育和影响,其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倾向社会主义并主张社会革命。宋介及其主编的《曙光》杂志对五四运动后期山东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广泛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7年4月,值李大钊就义90周年之际,在大钊同志的家乡召开了"纪念李大钊就义90周年暨李大钊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9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李大钊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在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突破。  相似文献   

11.
论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包括四个阶段:接触,影响,接受,确立。1912年前后,李大钊通过《〈支那分割之命运〉驳议》这篇文章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想,开始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历程;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使李大钊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用社会主义的立场去考虑社会问题,解释社会问题,有了接受的倾向;1918年,他系统地接触了俄国革命的资料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强调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并在文化讨论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开始,在这篇文章中,他不只是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还在社会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920年《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是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分析中国问题的文章,标志着李大钊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2.
《滨州学院学报》2020,(5):63-67
"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先驱者的初心与新时代的使命"为主题,对李大钊精神和初心使命、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李大钊思想理论、李大钊革命活动以及如何深化李大钊研究等进行了深入研讨,成果丰硕,意义重大,必将推动李大钊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吴汉全教授是全国知名的李大钊研究专家,受业于学术大师张静如先生门下,传承张先生关于李大钊研究的学术思想.近30年来,吴汉全教授坚持不懈地开展李大钊研究工作,主要贡献是:加强李大钊早期思想的研究,为深化李大钊研究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注重李大钊思想渊源的研究,力图勾勒出李大钊历史活动的中外文化背景;开展李大钊革命活动的研究,展示李大钊革命活动的突出贡献和历史地位;重点研究李大钊的学术思想,阐明李大钊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贡献;研究李大钊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在开拓李大钊研究新领域上下工夫.吴汉全教授的专著和论文,在李大钊研究史上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非常关注民生问题,如何改善民生是贯穿他一生的思考主题之一。李大钊的民生思想经历了从传统思想影响下对民生的关注,到主张资本主义民主政体下用国家政策改善民生,再到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改革民生的转变历程,发生了根本质变。这种质变体现于关注范畴、主客体转变及解决途径等方面。李大钊民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民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成长于燕赵文化的沃土,地域文化对李大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光辉业绩中蕴藏着燕赵文化的优良传统。燕赵文化的风骨与共产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体现于李大钊一身。燕赵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孕育了李大钊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革命实践和献身精神为燕赵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和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李大钊诞辰123周年之际,探究李大钊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关于教育平等、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思想,揭示其教育思想的前瞻性、科学性、实践性,既是对李大钊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的再认识和新思考,也是为当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借鉴和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无论是哲学史界,还是历史学界总是毫无疑问地把李大钊“五四”时期提出的“物心两面的改造”观当作二元论而加以否定。例如,吕希晨和王育民撰写的《中国现代哲学史》教材指出:李大钊“有时还存在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残痕,特别是他受了达尔文进化论与克鲁泡特金互助论的影响,提出了“‘物质与精神两面改造’的二元论观点”;①研究李大钊的专家吕明灼先生在其专著《李大钊思想研究》中也指出:李大钊提出了“以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正>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基础的奠基者。李大钊的学说、功业和人格魅力是非常宝贵的思想资源,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李大钊的著作和思想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研究的宝库。李大钊是唐山的伟人,是唐山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欣喜李大钊家乡的高等学校——唐山学院举起李大钊的旗帜,创办"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这是一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历程中调和论占重要地位。李大钊调和观既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近现代西方文化的熏陶,同时还与新文化运动中的调和思潮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20,(6):20-28
作为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和系统译介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但是从日语文献展开研究的尚不多见。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时曾阅读过的日语文献表明,国内李大钊研究的某些基础结论尚待商榷。李大钊最初开始转向社会主义,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受到河上肇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他的老师安部矶雄的影响;他真正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是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发表之后,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从李大钊译介日本文献的数量之多、涉猎范围之广可以看出,李大钊的思想中确实存在不少日本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