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竹简《老子》1993年10月出土于荆门市郭店1号楚墓,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早100余年。文章通过与竹简《老子》共存的其他简文,竹简《老子》的分册分组及其具体内容与帛书《老子》、传世本《老子》所构成的演变关系,以及郭店1号墓的考古学年代几方面,对竹简《老子》的年代进行了分析。认为竹简《老子》抄定于公元前377年后,约入葬于公元前300年,与帛书传世本《老子》构成了由此及彼的演变关系,反映了《老子》诸版本形成的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2.
评有关帛书《老子》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后,已有不少文章进行了研究,许多好的论述,对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老子》大有裨益。但也出现了一些不符实际的论述文章。对这些论述提出异议,进行商榷,对于重新评价帛书《老子》,运用文化遗产,为四化服务,是有必要的。下分三个问题:一、对于帛书《老子》的评价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抄本,甲本当写于秦代,乙本当写于汉高帝时,相隔时间最多不过四十年,距今都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都是《老子》的较早写本,这份文化遗产,确实是值得珍贵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证了老子的生平。古时在姓氏之前常冠一“子”字,或于姓后缀以“子”字是一种尊称,此为古代之习惯称谓。唯独对道家学派创始人不是在其李姓后缀一“子”字,却在“子”前冠一“老”子,何以要这样称呼?这个“老”是姓还是有其它涵义? 文章还对《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以及版本进行订正和辨析。并依据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抄本,对该书的章节次第进行释疑。文章在作了考据辨析之后,对老子的思想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道篇》:“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通行本和现存河上公本《老子》“浴”都写作“谷”。《帛书》本和古河上本等作“浴”,证明这里的“谷神”主要指溪谷之神。当溪谷注满了生命之水,进入了一种永恒境界之时,它就跟万物的生殖器官“玄牝”(原指女阴)合二为一,成了天地  相似文献   

5.
“三十辐同一毂”是帛书本《老子·道篇》中的一句(通行本在第十一章)。余明光教授在其《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第四章《老学的代表作——帛书〈老子〉》中,谈及“《老子》成书的时代”之时,征用本句,认定“‘三十辐共一毂’的车子在春秋之世是没有的,只是到了战国中期才出现,但不普遍,到了战国晚期才成为定制,据此《老子》书只能产生在战国时代,而不可能产生在春秋之世。”①笔者不能同意余先生之说,今不揣冒昧,谈出己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老子》“斅父”语,是古今学者校勘、注释时的一个难点.对这一词的校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读徐復老封先生大著《后读书杂志》,深感徐师学养深厚,校勘、训释有方,使我侪受益颇多.然徐著中《老子杂志》和《附录·<老子>“吾将以为教父”志疑》对“斅父”一语的校释恐并非的诂,尚须商兑.拙文就古今诸家及徐老先生校诂“斅父”(或“教父”)的有关问题,略陈陋见,并请徐老和方家指教.《老子》原本为“斅父”,并非为“教父”《老子》“斅父”一语,载该书四十二章.今据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德经》,录出有关文句,以便校勘.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崇(投),而王公以自名也.勿(物)或(员攵)(损)之[而益,益]之而(员攵)(损).故人[之所教],夕(亦)议而教人.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1976年3月版)帛书《老子》乙本损缺“學”字,《老子乙本释文·德经》已校补该字,校补为“学”字.今查河上公本、王弼本、景龙碑本、楼正本、张君相本、宋微宗本、吴澄本、赵孟兆页)本、明太祖本、草庐本皆作“教父”.但敦煌已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皆同帛本《老子》甲本,而作“學父”.按《老子》原本当作“斅父”,作“学(今简化为‘学’)父”者“学”则是“斅”的省写.顾欢、马叙  相似文献   

7.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简一有: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孝(季)子(慈)。”关于“季子”,楚简释文以“季”为“孝”之讹,“子”通“慈”,即“孝慈”,但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个字应如字读。如崔仁义先生说: 季子,传世本《老子》作“孝慈”;帛书《老子》甲本作“畜兹”,乙本作“孝兹”。……但  相似文献   

8.
今本《老子》第23章“故从事于道者”一段话,已失去原貌,当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勘正。因为经文有误,历来注家皆失其解,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为正确理解这段话提供了条件。这段话的大意是,与得道的人交往共事,自己也会得道;与背道的人交往共事,自己也会失道。《老子》这段话的用意在于劝说君主罢黜百学而独行己道。这段话与相关经文一起透露出了《老子》思想的心理根源,有利于我们对《老子》思想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9.
马王堆帛书本《老子》(可能是黄老道家的古本)比传世本更有逻辑性,所以,《老子》全文还是应以其为基本结构,但一些关键词句应依据更古老的楚简本《老子》,才能正确理解其原意。因而,借鉴唐玄宗择善而取、异本合刊的方法,可形成帛书本与楚简本异本合刊的《老子》批判性版本。  相似文献   

10.
《老子》其书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都对其哲理进行过研究。从韩非的《解老》、《喻老》至当代高亨的《老子正诂》、任继愈的《老子新译》,其版本以百种计。在注释、分析、校勘、翻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诸家各有所见,又各有所长,对进一步深入探讨者子的思想,大有俾益。但是由于版本不同,句读、注释、翻译也各异,因此,必然影响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两种抄本,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本子,是我国两千年来极其珍贵的文献,为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提供了罕见的资料和根据。由于帛书年代日久,烂脱甚多,伪误也不少。应当以帛书为蓝本,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之友》2014,(4):F0002-F0002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一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老子太清宫镇)人。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字通假是古籍中普遍存在的用字现象,它的存在给我们阅读古书造成了障碍。通假现象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经存在。但中国的传世典籍大都属于日本汉学家大田辰夫所说的“后时资料”,即经过了转写转刊的资料,由于后人在传抄刊刻过程中的“规范”,这些资料都已不能反映其最初的文字面貌。而地下出土文献恰恰相反,没被后人删改过,属“同时资料”,在汉语史和汉字史的研究上具有比前者更大的价值。o据调查,今本《老子》5500多字,其中用通假字30个,不足0.6%,与出土文献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相比出入很大。帛书《老子》乙本共用通…  相似文献   

13.
楚简《老子》是迄今发掘出的最古老的《老子》版本,它与帛书《老子》、传世本《老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发掘可以澄清多年来有关《老子》的许多争论,从而也为澄清《老子》英译中的混乱现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据史载: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楚人,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曾做过周藏书室的“史官”,是道家学派中推崇的创始者。老于《道德经》一书八十一章,五千余言,分为上下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后人合称为《道德经》。1973年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老子》帛书,其编排方法与通俗本不同,它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从“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一章)这一观点未理解,通俗本的《道德经》是合乎本书内在逻辑的。(笔者始从旧说)《道德经》是带韵文性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具一格,因此今之学者中又有人称之为哲理散文诗。(下简称“哲诗”)老子的这部哲诗,不仅是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典籍之一,除了历代繁多的传本外,近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展现了《老子》古本的面貌。笔者在对三种《老子》进行对照阅读的过程中偶有所得,略陈于下。古本的发现使传本中的许多讹误得到纠正。(1)《老子》王弼注本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  相似文献   

16.
施谢捷 《文教资料》2001,(4):123-127
七、马王堆帛书《式法》“天一”篇释文校订 《文物》2000年第7期载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帛书〈式法〉释文摘要》,发表了《式法》其中七部分的释文及相关的部分图版。此种帛书过去或称为“篆书阴阳五行”,同时出土的还有一种,被称为“隶书阴阳五行”,二者内容类似。有关部分的图版此前也零星发表过一部分。[1]我们将已发表的篆隶两本相关内容对勘,发现《式法》“天一”部分似乎没有很好地参考隶书本,致使帛书碎片拼接复原失当,相应地在释文方面出现了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今不揣浅陋,依据已发表的相关图版,…  相似文献   

17.
老子     
《老子》共81章,5000余言,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称为《道经》, 下篇称为《德经》,上下合称《道德经》。但在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版本,却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依据出土文物,我们可知当初此书的编排顺序。《老子》一书奠基于春秋末年,而基本定型于战国初年。《老子》是一部哲理韵文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老子》研究,成为显学。《老子》的流传版本是河上公《老子章句》和王弼《老子道德经注》。随着西汉《帛书老子》和战国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对《老子》的成书有了形成期、成型期、定型期和流传期版本的划分。《庄子》把“怀道之士”描绘成为“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隐君子”。“稷下黄老学派”,把老子之学说成是“君人南面之本”。东汉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老子》成为道教经典。古代研究和注释《老子》,多从哲学、政治权谋和养生方面立论。新中国,学术界肯定《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一致认为:《老子》“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气功界说《老子》其实是部气功秘籍,是个巨大的隐喻系统,他们是在破译其“两面语”。国外学者把《老子》视为智慧宝典。  相似文献   

19.
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长时期争论不决。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马王堆帛书《老子》提供的新线索,研究又取得了进展。在这篇文章里,我结合学习帛书《老子》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发表自己一管之见,对老子思想作一评议。对于老子其人其书,我同意其人早有、其书晚成的意见。认为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有《史记》为证;《老子》一书写成于战国时期,以其书涉及的内容作根据,都有道理。但又不必对问题说得太死。因此,我在这里是把老子作为春秋时期战国前期的思想代表来考察的。  相似文献   

20.
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的关系问题,是引起学术界热列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简本《老子》是《老子》的摘抄本。简本《老子》内容几乎全部都能在今本《老子》中找到,且只有今本的五分之二;今本《老子》第六十四章下段内容既出现于简本《老子》甲,又出现了简本《老子》丙,是简本《老子》摘抄于《老子》的明证;从郭店楚墓主人的职业看,有对《老子》进行摘抄的主观动机;今本《老子》不见于简本《老子》的内容在简本《老子》之前的春秋末期就已存在的事实,更佐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