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命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教育的原则进行。生命教育必须坚持生存价值与生活意义、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三者相互统一协调的原则,借鉴国内外经验,开展学术交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和生命教育研究,可以促进生命个体真善美的自我追求,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个性鲜明、掌握创造智慧的个体。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它不仅关注生命的发展,也基于生命的追求。人既有自然生命的属性,也具有价值生命的属性。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倡导生命化教育的思想体系,他主张教育要关注生命的完整性;要凸现生命的更动性;要张扬生命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体现一个人双重生命的存在,才能达到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生命的特征就在于它是有对话欲望的文化体。因此,走向生命对话是教育的理想追求。我们要确立教育的生命对话本质,就要转变独白教育的“成才”目的观、“我一它”师生观、“蓝本”化课程观,才能形成以“成人”目的观、“我一你”师生观、“文本”化课程观为基本理念的生命对话教育。走向生命对话,意味着教育从传递知识到生成知识的转换,体现了教育的创造性追求;走向生命对话,意味着教育重新开始了对人的关注,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追求。  相似文献   

4.
潘玉 《广西教育》2014,(17):56-57
“生命教育”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华莱士在《生命教育》一书中提出。生命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关于生命内容的相关教育,它围绕关爱生命而展开,教育人们尊重个体生命,并且逐步引导人们完善生命理念,追求生命意义,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从狭义来看,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就是要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生命信仰,从而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5.
张世爱 《中国德育》2007,2(7):11-13
生命与教育、道德教育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生命是教育、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内在依据,教育、道德教育以个体发展和生命完善为终极价值追求,道德教育更是对生命的超越和提升。梳理和领悟这种内在关系,找到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契合点,从应然的角度论证在价值多元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生命价值取向,对教育、道德教育的改革、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开展生命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追求学生生命价值发展,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理念而进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1995年世界发展首脑会议呼吁:重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价信体系,重视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探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大学生中间开展生命教育,使他们感悟生命的有限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真正做到珍惜生命;丰富、发展生命的内蕴,升华生命的境界,追求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这种特有性源于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无论是未特定化的自然生命,还是超自然的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其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就决定了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关注生命是教育的根拳使命。然而,现代学校教育由于追求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这一根拳使命。因此,素质教育呼唤教育回归生命。  相似文献   

9.
生命是教育的本源,教育是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生命只有受到教育的润泽才能走向完整。随着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广泛关注,发展生命化的成人教育会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理解关怀生命才是成人教育的本质追求,使成人在工作和生活两方面达到完满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成人"教育。  相似文献   

10.
谷献晖 《成人教育》2012,32(3):103-104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其教育过程与标准加工过程以及植物生长过程有着本质不同,它是以发展、完善、提升生命质量和意义为教育宗旨,以成长作为生命成长过程,以生命均衡和全面发展来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国成人教育中一直缺失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回归成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教育生活由日常生活与仪式生活构成,教育仪式参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途径之一。教育仪式具有象征性、展演性、神圣性和建构性,它是推进教师发展的"第二堡垒"。教师仪式文化通过生产教育正统、权力操演与神圣力量的御用来维持着自己的暗箱运作。教育仪式是教师教育生活的缩影、中心与范本,仪式参演是教师与时代教育精神、教育生活沟通的微妙渠道,是变革教师教育生活图式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2.
教育生活叙事是教育者以具体生活事件为依托,通过讲述自身经历、表达生命意愿,在客观描摹中尽可能地展现教育真实、探索教育经验、阐明教育规律。然而,关于教育生活叙事的理论构建仍处在朦胧不清的阶段。缺失生活叙事的教育教学活动犹如失去水分的蔬果而干枯皱缩、缺乏生机。因此,必须从教育生活叙事的内涵及特征入手,明晰生活叙事的开放思想、真实内容、鲜活情景对教育思想传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创设智慧生成,建构教育生活叙事的情境理论、过程理论、动力理论。  相似文献   

13.
皇甫科杰  王枬 《教育研究》2021,42(2):131-139
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式的自我更新过程,教师是教育生活的第一责任人,对教育生活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哲学家曾从"超验"和"经验"中寻求生活的确定性,或偏执"超验"构建起一个无形的美善世界,或偏执"经验"陷入物质至上、人性迷失的危机。反思教师的教育生活,也因偏执"超验"或"经验"而出现诸多缺失,既有性质上的偏差,也有内容上的分离,还有形式上的固化。教师的教育生活应以"生命自觉"为价值信念和根本追求,将"超验"、"经验"因素交汇于人之生命共同影响教育生活的质量,以"成事成人"为教育生活的本原性质,以"生命关怀"为教育生活的核心主题,追求"生命自觉"的教育生活样式。"生命自觉"的教师最终将在共生共长的过程中提升整个教育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宏观看,西方教育家教育思想的生成受特定时代社会的影响,但从思想主体看,西方教育家的生活世界与他们的教育思想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个体早期的生活经验影响到教育家的基本教育立场,包括对人性和社会的基本认识。较早地接触哲学思想及形成的多学科视野是其教育思想的"遗传基因",个体早期从事教育活动的经验为认识和发现教育问题提供了感性,个体参与的教育改革实验与实践为教育思想提供了适宜的生成环境,而认识个体生活的需要与遭遇的特殊事件是西方教育家思考和解决教育问题的重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量表、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生存质量问卷对309名煤矿工人进行测试,以考察煤矿工人主观幸福感与生存质量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煤矿工人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较低,其主观幸福感在学历方面存在差异,高学历者的主观幸福感高于低学历者;(2)煤矿工人的生存质量总体状况较差,其生存质量在学历、工种两个因素上存在差异,高学历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低学历者,测绘人员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采掘人员;(3)煤矿工人的主观幸福感与生存质量存在显著相关,主观幸福感对其生存质量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通过内隐学习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隐性知识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在普通话教育中,隐性教育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具有独特的优势。语言的本质是一种生活方式,语言的生命力存在于使用之中,因此,“回归生活”,使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生活化,是实施普通话隐性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现美好生活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美好生活的功能方面却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如教育目标的功利化趋向,使人成为远离自身的“客观物”;教育内容的无我化特点,造成“我”的缺失和遗忘;教育手段的滞后化实际,使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被“遮蔽”;教育方法的强制化取向,使受教育者自我体验能力欠缺。从对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现美好生活功能的问题分析看,功利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泛滥、“主知主义”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盛行以及生活世界的缺失共同构成了其“缺席美好生活”的原因。因此,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从其教育目标的更新、教育内容的优化、教育手段的改革及教育方法的创新方面入手,助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好生活功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8.
There is a general acceptance that inclusion is morally and ethically the most appropriate form of education. However, more research needs to focus on how best to accommodate and support the educational needs of all students, including thos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Listening to young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talk about their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is one way to do thi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life stories of a small number of young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in particular focusing on their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Nine young people, between the ages of 10 and 13 years, who used a manual or powered wheelchair and had the cognitive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a series of biographical interviews, were recruited. They collaborated in the writing of their life stories. One theme identified in the analysis of these life stories was their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at the participants held mixed views about their education. The four who attended a segregated special school were generally positive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Participants who had attended a mainstream school talked abou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xperiences. Individual and differing perspectives on friendships and the ethos of their school were noted. It is suggested that young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need to be considered as individuals and that if schools ar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nclusion they need to develop ways to accommodate each individual's needs.  相似文献   

19.
A good teacher has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We can observe directly teachers’ behaviors or read their professional papers. However, the effective way is to have teachers tell their personal life history or educational autobiography. The personal knowledge of a good teacher will be revealed through the personal life history. According to numerous educational autobiographies, a good teacher has two characteristics: being kind to students and having passion.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世界的讨论,促成了教育研究领域中关于教师日常教学生活研究的兴起。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探讨日常教学生活与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养成之间的关系成为一项新的课题。从个人知识、个人观念与个人理论层面审视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养成,是一条可行而有效的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