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创新团队本团队是2014年度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针对我国未来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产能/储能/换能材料制备、结构与效能中的共性关键问题,主要研究在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微纳结构功能转换氧化物材料、硅镁碳基材料与共轭聚合物材料的创制理论与技术,及其新的产能/储能/换能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下,化石能源利用面临新挑战。文章梳理总结了目前我国化石能源利用现状,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状况,提出了“双碳”约束下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思路,从煤炭高效燃烧与转化、石油天然气高效利用及煤化工“三废”处理方面提出技术发展建议,以期为“双碳”目标实现和新型能源系统构建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碳中和目标约束下,全球电池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加剧。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电池供应链部署政策的文本挖掘与分析发现,欧美主要通过制定发展蓝图、原材料供应、研发攻关、产业生态及海外扩张等措施,试图利用本土化、阵营化、政治化举措对中国进行打压,长期来看,中国电池产业将面临关键原材料供应、技术和市场竞争、碳贸易壁垒等诸多挑战。为此,建议我国从加强关键原材料供应、先进电池技术研发攻关和转化、国内产业链和应用场景、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推动“双碳”背景下电池供应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中起到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双碳”目标要在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固碳3个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以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清洁能源规模利用与多能互补、工业流程低碳再造、建筑交通智能化多能融合为主线,以甲醇、氢能和储能为平台的多能融合能源生产和利用新模式,支撑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2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通过实施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等八大行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双碳”目标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安徽省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安徽省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碳排放强度高于长三角区域平均水平,且既往碳减排政策执行成效偏低。为有效解决安徽碳排放基数大、与经济发展不匹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资源性产业占比过高、低碳产业发展滞后、技术创新水平不足等问题,应以“双碳”为目标从全方位加强顶层设计、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化转型、合理制定差异化产业政策、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方面推动安徽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氢燃料电池结合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可实现对燃油发动机的绿色替代,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氢燃料电池技术及其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取得长足发展.然而,成本和寿命一直制约着其大规模的商业化,迫切需要加强燃料电池的材料新体系及其电化学机理过程的研究,突破催化剂铂担量高,膜电极、双极板寿命短,衰减机理不明确,控制策略不完善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相似文献   

7.
氢燃料电池结合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可实现对燃油发动机的绿色替代,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氢燃料电池技术及其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取得长足发展.然而,成本和寿命一直制约着其大规模的商业化,迫切需要加强燃料电池的材料新体系及其电化学机理过程的研究,突破催化剂铂担量高,膜电极、双极板寿命短,衰减机理不明确,控制策略不完善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创新生态系统成为企业主要的创新发展模式,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把减碳任务融入创新生态系统总目标,因此,如何将“双碳”目标融入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是现阶段亟须研究的问题。文章结合“双碳”目标,构建出涵盖19个因素的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影响因素体系,运用熵值-DEMATEL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得出全部A股上市制造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得分,并通过DEMATEL-ISM方法对健康度影响因素的重要情况及因素间的层次结构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总体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且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其关键影响因素有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等;根据层次结构模型,得出了7条影响因素传递路径,包括1条以根源因素主营业务收入为起点的主导路径。研究结论对企业改善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新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从必要性和紧迫性两方面分析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驱动因素,提出要实现“双碳”目标就必须科学有序重构我国能源结构及相关工业体系,其中科技创新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随后基于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的长期研究基础,提出以多能融合理念引领“双碳”目标实现的科技发展路径,并详细阐述了多能融合理念内涵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4条多能融合科技路径;最后提出了推进多能融合科技发展路径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转型路径是一系列目标、技术、资金、政策等综合驱动的系统行动路线图。随着全社会对“双碳”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双碳”工作面临全面深化落实的系统推进挑战。文章总结了“双碳”目标引领下的低碳转型新成效与双碳“1+N”政策体系,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转型需求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经济体系、能源体系、国土空间格局、建筑和交通、消费模式、技术创新、金融体系、贸易与供应链、治理体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推进双碳目标深化落实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贺勇  傅飞飞  廖诺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7):206-212
以中国35个工业分行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TIRPAT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分别探讨研发投入对工业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别行业的碳排放效应.结果 表明,在各个阶段,研发投入对促进碳减排均具有积极作用,且在2011-2017年间更为显著;对于不同行业,对于重度和中度排放组,研发投入对降低碳排放量均为显著影响,其弹性分别为-0.041和-0.018,而对轻度排放组,增加研发投入时,碳排放呈现增加的趋势.另外,劳动力规模是当前工业碳排放最明显的推动因素,而提升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增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在不同类别行业之间,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基于技术研发与基础研究的关联挖掘技术领域前沿主题,对于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有技术领域前沿主题预测或者来自专利或者依据文献分析,存在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的脱节。[研究方法]以专利代表技术研发成果,通过专利的非专利引文建立技术研发与基础研究的关联关系,并提出一种综合考虑专利引用基础研究成果时滞及专利科学循环周期预测技术领域前沿主题的方法。[研究结论]研究结果显示:a.可基于技术研发成果集中引用基础研究成果的时滞区间,通过基础研究成果主题预测技术领域前沿主题;b.中国农业技术领域前沿主题包括种质资源发掘保存与创新、畜禽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护、环保型肥料创制等;c.中国材料技术领域前沿主题包括智能材料与结构制备技术、高温超导材料与制备技术;d.中国能源技术领域前沿主题包括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等;e.中国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前沿主题包括传感器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感知技术、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等;f.中国制造与工程技术领域前沿主题包括极端制造技术、数字化与智能化设计制造。  相似文献   

13.
发展光伏能源是构建清洁能源体系、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明确光伏发电系统的碳中和路径,辨识其影响因素对于能源转型从而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解析了光伏发电系统的碳排放特征,探讨了光伏发电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收支和光伏阵列下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功率为500 kW的光伏电站从生产到废弃处理全过程碳排放量约为1.00×106 kg;②相比标准煤发电,其全生命周期中减碳量约为3.05×105 kg/a,节省标准煤约1.24×105 kg/a;③若光伏阵列下草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以0.33 Mg C/(hm2·a)为参考,全生命周期内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约为8.25 Mg,考虑其相比标准煤发电的减碳量后,500 kW光伏发电系统约需3.27年可以中和其生产建造过程的碳排放。光伏组件和设备生产过程中各阶段的能耗、光伏场地气候特征等均会影响光伏发电系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采用节能环保材料、改进生产工艺、优化光伏场地选址、构建“光伏+生态修复”协同发展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光伏发电系统的碳中和效率及固碳增汇能力。  相似文献   

14.
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是提升企业原创能力、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基础研究与研发模式、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出发,以2007-2017年的我国企业相关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合作研发对企业基础研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独立研发、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影响不显著;我国企业基础研究对产业发展阶段中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阶段具有正向的作用效果;独立研发对基础研究促进企业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阶段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合作研发对基础研究促进技术开发阶段具有负向影响,对成果转化阶段影响不显著,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对基础研究促进产业化的两个阶段影响都不显著。本研究将研发模式、企业基础研究、产业发展阶段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全面的探讨了三种研发方式对企业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阶段的作用机理,为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研发模式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氢能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清洁能源受到了全球瞩目。鉴于美国有逾30年的氢能研发和应用实践经验,文章对美国政府制定的氢能发展规划和战略开展详细调研,分析了自1990年以来的美国氢能战略及发展目标、方向、成效,并重点剖析美国2020年最新氢能发展战略和2021年氢能攻关计划。文章认为,当前美国氢能战略已经从最初建立氢能技术储备和推动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行业的应用,转变为推进碳中和目标下加快氢能全链条、低成本技术开发应用,尤其是绿氢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等方向,具有实现碳中和目标、建立和发展氢经济、在全球氢能技术和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等多元化目标;同时,美国在电解水技术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研发示范经验,未来将向兆瓦级规模和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制氢等方向发展。基于以上研究和分析,文章针对我国氢能战略提出了加强氢能发展顶层设计、攻关突破氢能核心技术、建立氢能全技术链发展模式、加强对外合作、开展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技术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最佳工具。能源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最大来源部门,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能源行业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广受关注。文章首先阐释了数字技术在碳中和中的重要战略作用;然后,就已有文献中数字技术与碳减排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梳理分析,揭示了现有数字技术应用于能源行业碳中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数字技术推动我国碳中和进程的总体思路,以及大数据、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助力实现我国能源行业碳中和目标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程华 《科研管理》2003,24(6):89-93
本文从科技活动的溢出效应出发,分析政府科技支持政策的合理性。从社会收益与成本角度评估科技资助政策的实施效果。进一步对两种主要的政策工具——R&D资助和R&D税收优惠政策的比较分析,最后对我国制订科技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技进步是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而农业碳排放则是其评价的核心指标之一。基于泛长三角4个省(市)26个研究区域(“25地级市+上海”)面板数据,通过SBM模型和系数法,测算2009—2018年该研究区域的碳排放量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利用ARDL模型分析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碳排放关系。研究发现,农业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效应,但效果不显著,且长短期视角下科学技术发展呈现不同效果;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碳排放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短期视角下农业碳排放当期量会对未来3年碳排放强度产生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农资产品投入减量增效、政策制定加大倾斜和绿色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来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减少农业碳排放,顺利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已经给人类带来恶劣影响,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是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方法/过程]从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II)检索有关“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的专利,开展专利分析:(1)对专利数量、专利申请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2)对专利公开国家/地区、专利权人以及研发团队合作关系等进行关联关系分析;(3)使用CiteSpace工具进行文本主题聚类分析和热点分析,基于专利被引频次分析“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领域的关键技术主题,以掌握该领域的技术研发态势。[结果/结论]全球“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技术的研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发展期;中国和美国的专利量领先全球,是全球最重要的技术布局市场;较多日本企业在该领域申请了专利,且全球企业间技术研发的合作较少;“碳捕捉”的材料、设备、系统以及“碳封存”的储存罐是研发热点,但“碳捕捉”技术较多关注能源开采、发电、采矿冶炼等工业生产过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捕捉技术研发较少。从高被引专利来看,中国是该技术领域最重要的技术布局市场,在传统能源开采、工业生产、煤火发电等行业的碳捕捉方法、设备和系统技术研发较多;二氧化碳的再利用如防爆防雷、农业生产等技术研发较少;相对于“碳捕捉”和“碳利用”技术来说,“碳封存”技术则较为空白,这与“碳封存”技术的实现条件较为复杂以及成本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通过评价我国碳减排技术研发效率,探索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的可行技术路径。基于不同的技术减排机理,将碳减排技术分为能源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技术,并利用DEA窗口模型对2005一2017年的碳减排技术研发效率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能源生产技术研发效率总体上没有取得进步,基本上维持在0.77左右,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效率有明显提升,从0.58.上升到0.78。(2)不管是能源生产技术还是能源利用技术,纯技术效率达到有效的年份都很少,表明研发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效率低是造成部分年份能源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技术研发效率偏低或波动的主要原因。(3)能源生产技术方面,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最低的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能源利用技术方面,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最低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因此,我国应加大煤炭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投入和加快钢铁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领域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