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从来是不可断然分割的两个方面,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家长的合作与支持.教育研究界对家校合作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家校合作的主要领域研究、家校合作的层次研究、家校合作的价值研究和家校合作中的家长研究等.文章对家校合作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促进家校舍作实践层面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育实施的主体可以分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教育体系。针对学生教育而言,起到主导教育作用的当属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块。在学生的教育中倘若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有机联合,势必可以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能够健康茁壮成长。文章结合当今小学德育工作的教育实践经验,从当今家校合作德育工作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家校合作德育工作的模式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以期望有效做好家校合作德育工作,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应该以学校为主导地位的同时,强调家庭对学生的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家长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的双向合作关系,从而促进和谐教育的建立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家校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探讨;其次明晰和处理家校结合中"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家校结合流于形式的原因进行分析,借以构建一种家校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家校合作模式指的是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实现大学生教育,即学校教育时能获得家庭方面的大力支持,家庭教育时也能获得学校的有效指导,实质上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本文分析了家校合作模式的特点与优势,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对家校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左右。目前有3亿儿童、青少年生活在农村,因此,农村教育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农村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加强。然而,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对家校合作不重视,家校合作情况并不理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左右。目前有3亿儿童、青少年生活在农村,因此,农村教育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农村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加强。然而,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对家校合作不重视,家校合作情况并不理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已经不再是进行学生教育的唯一选择,现代教育教学中,对于家庭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提高家校合作的密切程度,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本文主要对家校合作与班级管理方面进行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8.
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合作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越界"、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干预",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对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边界。根据贺来的边界理论,家校双方的合作边界具体包括:领域分化,凸显"主体自觉";自我限制,做"能为与当为"之事;开放互补,实现家校"良性互动"。与此相适应,家校双方的合作边界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维持:明确家校双方的教育权利与职责;建立家校双方"互利共生"的愿景;构建"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周长明 《考试周刊》2011,(36):218-219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美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社会的两大教育系统,对人的一生的发展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家庭和学校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双方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要求,仍然被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所左右着。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教师、学校、家长一直揪心的“问题学生”的教育成效。因此,转变旧的家校合作观念,尝试新的家校合作途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优势,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成效。家校合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认识到家校舍作的重要性。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对家校合作认识上不统一、家长的教育能力不强、家校合作实效性低等等。只有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筑有效的学校——家庭交流平台,加强家校之间信息的沟通,取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才能使家校真正形成合力,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