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卓 《新闻前哨》2000,(5):15-16
揭露欺诈、强权、腐败、违法乱纪等丑恶现象是人类的普遍心态,批评性报道以其特有的酣畅淋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媒介关注、受众关注和社会关注。媒介主体意识的不断强化、受众对舆论监督日趋强烈的愿望使批评性报道的比重呈现出加强的趋势。人们把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期望更多地倾注在作为宣传舆论机构的媒介身上。这一方面显示出媒介在社会导向上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也使一个危机初现端倪:批评性报道正在走向失控与违规的边缘。面对众多的新闻官司,对批评性报道进行控制与规范不仅仅是“亡羊补牢”,更是为了掘其潜力,合理而有效地发挥…  相似文献   

2.
当前,不少晚报各有高招,纷纷在报纸的可读性、服务性、耐读性上作文章,其中在可读性方面,社会新闻占了相当的比重。但笔者以为,社会新闻当有提升其“质量”的必要。社会新闻,从其性质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批评性、案例性的报道,主要报道社会上存在的假、丑、恶现象;一类是歌颂我国传统美德的报道,主要报道体现人世间真、善、美的高尚行为。当  相似文献   

3.
批评性报道在不可能完全还原的“事实”中去呈现事实和表达否定性的意见,这一报道特质使得批评报道与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即社会评价的改变)必然产生关联。撇开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系其行为的“咎由自取”这一面不说,意识到新闻媒介的意见褒贬与当事人社会评价之间的“相关性”,既有助于新闻从业者更理性地看待频繁出现的新闻侵权纠纷,用一种平和心态营造舆论批评的环境,也有助于媒体从业者意识到批评性报道的法律风险,更加谨慎地表达意见,提高批评性报道“法”的含量。在权利本位意识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媒体从业者培养谨慎的批评意识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论中共中央西北局《党内通讯》的批评性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948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党内通讯》的批评性报道原文的研究分析,认为该刊的批评性报道是在瑞金时期革命报刊批评性报道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党内通讯》批评性报道的主体是党组织,客体是工作中的各种错误,乃至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党员干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本文归纳总结了批评性报道的内容、类型,指出这种批评性报道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自我监督,其目的是组织和指导工作,确立的批评性报道原则是实事求是,认真负责,而且将报刊的批评性报道常规化、规范化,使批评性报道走向了成熟时期。  相似文献   

5.
作为采编人员.我们都知道.新闻媒体刊登批评性报道是开展舆论监督、促进作风改进的一个有效举措。但面对具体新闻素材.又对批评性报道应从什么地方入手、要把握好哪些方面缺乏了解,因而讳莫如深、绕道而行。《人民海军》报在从事批评性报道时.有关批评性报道并不是负面影响的代名词、批评性报道要实事求是.注重证据和细节、批评性报道要设身处地为作者以及当事人着想的观点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批评性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不多,但是起到的作用却很大,可以说批评性报道与正面报道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且是正面报道所无法替代的。但是这种报道的写作难度又较大,很多新闻工作者都感觉难以驾驭。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批评性报道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供大家参考。总的来说批评性报道既要有针对性,又要能够使人接受,发人深省,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深入思考,可以说批评性报道考验的不仅是写作功底,更考验新闻工作者的性格与观念。  相似文献   

7.
《生活报》几乎每天都有突发性、批评性报道,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探讨怎样才能把这类报道搞好。同时,我们认为,不仅仅是生活报,时下,许多新闻单位都把突发性、批评性报道作为吸引受众视点、提升媒体卖点的一件“利器”。  相似文献   

8.
王建珂 《青年记者》2016,(15):107-107
习近平同志在2月19日举行的新闻舆论座谈会上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相似文献   

9.
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引发新闻官司的主要原因。采写批评性报道必须避免侵犯他人名誉权,在严格遵循新闻规律和法律规定的同时,依法收集和保存证据,才能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0.
作为舆论监督重要手段的批评性报道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批评性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区别、批评性报道自身特点出发,透视批评性报道中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并就如何进一步强化这一功能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堂发教授所著《批评性报道法律问题研究》一书,最近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针对批评性报道所涉及的侵权法律问题,围绕批评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社会新闻迅速发展成为新闻宣传的一支生力军。通过调查发现,社会新闻中的揭露性批评性社会新闻在读者中兴趣更大,反映更强,影响更深。然而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实:有的批评性社会新闻通过揭露矛盾和问题,伸张正义,促使了具体问题的解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有的却一味迎合读者,投其所好,批评性报道不但不起好作用,反而帮了倒忙,在社会上产生不良情绪。这种现状不能不令我们新闻工作者思考一个严肃的课题:如何把握批评性社会新闻的“度”?做到既敢  相似文献   

13.
何方 《新闻前哨》2004,(10):68-68
新闻媒体发表批评性报道,行使舆论监督权利,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但批评性报道不仅难写,而且极易引发新闻官司。批评报道引发新闻官司的常见情况主要有:传播虚假事实、发表不当评论、表达侮辱性言辞等。  相似文献   

14.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堂发教授所著《批评性报道法律问题研究》一书,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资助出版。该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结项成果2010年6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鉴定等级为良好。本书由香港树仁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魏永征先生作序。该书针对批评性报道所涉及的侵权法律问题,围绕以下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述:批评性报道消极评价依据与名誉评价之间存在关联性,媒体批评角色应有恰当的法律定位,批评监督权宪法属性应体现为诉争权限制的法律适用;环境因素尤其司法环境、新闻从业者职业作风态度,对批评报道是否引发诉讼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家庭与情感关系纠葛、经营与服务消费纠纷、刑事诉讼案件、社会公众人物弱公众利益事项等素材报道存在较高的侵权风险,应有相应的侵权认知意识;失实侵权包括影响评价的主要事实要素失实、影响评价的细节事实要素  相似文献   

15.
易飞  钟贤 《新闻前哨》2003,(1):12-12
舆论监督报道,俗称批评性报道;正面报道,俗称表扬性报道。这是狭义的概念。我们通常所说的“以正面宣传为主,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就是这个意思。广义地说,舆论监督报道不能称之为批评性报道,它也是正面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鞭挞丑恶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弘扬正义,其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本文只对狭义的部分作一些探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追求新闻的本质真实是每个记者的使命。然而,新闻报道中的失实现象一直无法杜绝。舆论监督和正面报道都概莫能免。很久以来,正面报道的真实性被忽略,甚至有人认为正面报道不存在真实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们所谓的批评性报道 ,在国外被称作调查性报道 ,或曰暴露新闻。美国的《新闻日报》编辑罗伯特·格林曾经是一个高级的调查采访记者 ,他在谈及这方面新闻业务对记者本身素质的要求时 ,有不少精彩的论述 ,其中重要一条就是 :需要直取要害的才能。目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新闻舆论监督日益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和热门话题。但是冷静观察不难发现 ,同党和政府及人民的期望相比较 ,作为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表现形式的批评性报道 ,虽然数量增多了 ,可就其质量尤其是力度来讲 ,参差不齐的现象比较突出。分析其中原因 ,我们会清楚地看出 :是否“直取要…  相似文献   

17.
牧野 《新闻世界》2009,(10):128-129
作为媒体,舆论监督是一个重要职能。综观批评性报道,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增多,媒体出现了批评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轰动性的新闻题材,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杨瑞萍 《中国广播》2009,(11):56-57
通过分析批评性报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提出正确把握批评性报道之“度”,同时探讨了如何做到批之有度、报道有据,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助推力。  相似文献   

19.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批评性报道具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一面,二是消极的一面.我们采写的批评性报道必须考虑它对整个社会是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作用,这是检验批评性报道社会效果好坏的试金石.笔者以为,批评性报道要想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20.
在电视新闻中进行批评性报道,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毫无疑问,新闻应以正面报道为主。但在报道大量成就、经验,发挥重要的鼓励、激励和示范等教育作用的同时,积极地、正确地开展批评性报道,也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人们全面地认识社会,帮助人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看待生活。批评性报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公开性,能起振聋发聩的作用,帮助人们改进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