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女性为叙述主体,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文化处境和心理情感,但依然充斥着男权话语,并没有体现完整意义的女性意识。文章通过分析主人公——姨妈叶如棠在情感把握和生存归宿中的抉择作了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2.
袁莉 《今传媒》2016,(1):68-69
如今的大众传媒报道自觉或不自觉地贬抑女性形象、对女性性别定型等,以致男权主导的社会文化和性别秩序依旧存在,这对大众心理和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从社会性别视角和女性立场出发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辨析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因素,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和自由发展,蕴涵着妇女解放的深层诉求.本文以媒体对最美乡村女教师郜艳敏的相关报道为例,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角度分析传媒报道应该从传播性别平等的文化理念、注重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建立相关监测机构、为歧视女性形象的行为作斗争、提高女性自身的主权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核心“社会性别”的角度观照大众传媒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内容上分析传媒中常见的几种男性话语 :1、将女性视为“第二性” ;2、将女性对象化、物化 ;3、以男权标准区分“圣女”与“巫女”。第二部分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层面追溯传媒中男权话语的根源 ,认为传媒中男权话语滥觞于东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并且至今存在于文化的观念层 ,同时与商品文化的兴盛有关 ,我国女性的社会性别敏感度弱于西方女性。第三部分着重考察传媒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主要在以下方面起作用 :1、传媒形成社会性别“刻板成见” ;2、传媒对弱势族群进行“消音” ;3、传媒所持的男性中心价值观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是一种文化立场,即以女性独特的体验、独特的视点来考察社会现实生活。新闻报道中的女性主义视角是指新闻记者、编辑在采写、编排新闻时具有一种女性意识,能够从女性的角度,而不是单纯从男性的角度来表现妇女,女性报道所表达的主题和内容能够代表女性的声音,客观、真实地反映女性的生存状态,并能够反映女性的权益,将之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积极力量加以报道。 当前社会新闻中有关女性的报道,其女性主义视角主要体现为: 一、力求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妇女的生存状态,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精神。这主要表现在社会新闻对…  相似文献   

5.
罗红 《新闻记者》2007,(12):58-59
所谓女性传媒,就是以报道女性、反映女性生存状态为主要内容的传媒。综观中国妇女媒体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兴起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妇女走出家门,为自身的自由、权利斗争,号召妇女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为国家民族的和平与解放出力。被誉为“中国沉沉女界报晓的第一声”的向警予(曾任1923年创刊的《妇女周报》主编)将妇女问题与政治联系起来,提出妇女解放同整个人类解放不可分开的著名沦断。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许多女性,一方面接受着各个时代新思想的召唤,试图僭越男权文化的禁囿,以一个女性的姿态与男性平等相处;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在男权文化的规约中妥协、认同、迷失自我,走入了有意识的僭越与无意识的自我禁囿的怪圈之中,造成女性生存的诸多困境。女性们只有以知识与事业建立生命的支点,才能突破男权文化造成的心灵樊篱,展示自尊、自信的风采。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的女性形象模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视角即以社会性别观点来观察社会,发现哪些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事实或歧视女性的事实被视为当然合理,导致了对女性发展、人格、利益和权利的损害。人们通常认为,传媒形象“真实地”、“直接地”表现了现实,但社会性别理论则指出,传媒中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经过了男权文化的调整,表现  相似文献   

8.
陈静 《新闻世界》2014,(5):318-319
传媒业诞生之初就以男权为中心,男权占据主导地位,而女性从业人员一直处于劣势,人员较少,更缺乏高层管理人员。但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女性加入到传媒行业中,有些被推至传媒前沿,甚至占据了新闻行业的"半边天"。在这种情况下,原先的男权视角必然要松动。只有正确认识到两性之间的差异,努力寻求性别上的平等态度,这对于充分激发记者的潜能,对于促进整个传媒业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媒在妇女运动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在强调人格解放和自我价值实现、唤醒广大女性独立意识方面有着舍我其谁的气魄。但在男权势力主导的社会制度中,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介在女性报道和女性形象塑造方面未尽如人意。互联网出现后,女性主义者希望在这样一个宽容的舆论平台上塑造一种真正平等的两性文化。然而事实证明互联网带给女性事业的挑战仍不容乐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应当怎样正确地使用互联网来推动女性事业的发展?问题存在:网络中女性报道的现状令人堪忧1、报道数量:缺少对女性群体的关注。互联网信息容量的海量性及传播的互动性,原…  相似文献   

10.
李琦 《大观周刊》2012,(45):35-35
张洁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也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开创者。她的一系列女性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批事业独立、追求真爱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关注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在事业、家庭中的境遇,向男权主义社会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凸显了崛起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1.
女性期刊是指内容以女性为主或主要为女性服务的期刊,它主要报道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状况,体现女性独有的生活体验,反映女性生存状态并为其服务。我国70余种女性期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广告收入为主要盈利模式的时尚女性期刊,如《时尚》、《瑞丽》、《都市丽人》、《世界时装之苑——ELLE》等。  相似文献   

12.
传播中女性话语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虚构性传播语境和非虚构性传播语境中女性话语的分析,显示了中国当代传播中女性话语的普遍受压抑状况。这源于男权中心主义的文化现实,更反映出中国女性独立意识的缺失和主动认同取悦于男权中心主义的后殖民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潇纯 《现代传播》2003,(5):122-123
辩证地看 ,大众传媒对于女性的发展无异于一柄双刃剑。一方面 ,大众传媒因其商业特质和大众立场 ,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上还女性以言说的权利 ,从而对男权控制话语场、控制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形成颠覆和重构的力量 ,使女性经由传媒影响主流社会成为可能。网络传媒的发达更意味着传者与受众平等相处时代的来临 ,在网上人与人的对话已成为数字式的点对点的交流 ,性别、身份均变得不再重要。另一方面 ,受收视率、发行量等经济目标的制约 ,大众传媒追逐利益最大化 ,制造刻板印象 ;而这一刻板印象形成的社会基础是以男权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  相似文献   

14.
《传媒》2009,(1)
传媒发展的文化理解 传媒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文化渊源关系.一方面传媒通过反映和报道,通过它特殊的影响力扩展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面对女性在传媒中的缺席的“存在”状态情况,可能有许多人不以为然,认为现代传媒对女性颇为“关注”,在大量的传媒文本中女性出场的频率挺高。的确如此,在商业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繁盛是有目共睹的。女性虽然在新闻传播中呈严重的缺席状态,但同时也在其它的传媒关注下显得风光无限。那么,女性在大众传播中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并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言说或被言说?  相似文献   

16.
构建女性话语体系,意味着女性通过发声呈现自身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图式。本文以《环球时报》微博作为研究对象,从报道数量、报道角度、报道倾向、报道议题等方面,对女性话语权的建构路径进行详细分析,为女性话语权的媒体构建提出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异化理论分析了现代商品广告出现异化女性形象的现象,指出其后面的根源正是消费主义观念的膨胀,是商业资本与现代传媒共谋的产物,其中也有封建男权本位思想和女性在社会分工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有超过半数的中国妇女创造了深刻的社会变迁,然而因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话语权受到种种的限制,媒体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展现。媒体在报道妇女方面充满社会性别歧视,而且忽略妇女议题,所以媒体传播中应保持一定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从多方面规范传媒的活动,关注女性,帮助女性,促进两性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司法是现代国家综合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的框架内,司法应以新闻传播的形式向社会公示,而传媒文化对于司法信息的传播具有深刻影响。在我国,除少数当事人或其家属有机会参与到司法活动中以外,通常情况下,普通大众只能依靠传媒途径获取司法信息,因此司法新闻的公开报道采用何种形式、深度和广度如何,会直接影响司法公开报道的效果,传媒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反映了社会治理体系管理能力的大小。笔者以中外司法信息公开情况为参照,分析媒体司法公开报道的文化现象,并探求不同国家和社会文化之间价值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中把“从男权统治走向女性崛起”,作为亚洲未来的八大趋势之一。他断言:“假如典型的产业工人是男性,那么典型的信息工人则属于女性。”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我国的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呈现出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主义意识为主导的态势,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