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会产生重要影响。孔子很重视从师。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主张学无常师。以善者、能者为师,所以当有人问子贡:“仲尼焉学?”子贡回答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是主张尊师的,但不是盲从。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会产生重要影响。孔子很重视从师。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主张学无常师。以善者、能者为师,所以当有人问子贡:“仲尼焉学?”子贡回答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是主张尊师的,但不是盲从。  相似文献   

3.
孔子作为一个大学问家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这是为许多人所知道的。在孔子看来∈,“处处皆学问”,好人、坏人都可以做他的老师,所以他举例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这话本来浅显易懂,然而其中“三人行”一句却被某些人解释得面目全非。龙溪淼同志在《谈谈“三人行”的“行”》一文中认为“行”字  相似文献   

4.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5.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唐代的韩愈引用这句名言时,特地加上一个“则”字:“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宋代的朱熹将“行”释作“出行”,可见他把“行”读成xíng,视作动词。现行的中学课本及参考书,都依据朱熹的见解来进行诠释,并在“行”字后面点上个逗号,将孔子的文句翻译为“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相似文献   

6.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意思是说自己与任意两个人同行,那么这两个人中间一定有一个可以做自己的老师。虽然孔子是大学问家,但他仍然很谦虚,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还要向别人学习。你知道吗?这句话其实蕴涵了一个数学原理。  相似文献   

7.
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问”。教育者,授业传道解惑离不开“问”;受教育者,求学获知进益更离不开“问”。“问之道,尤重于学也。”①我国古代许多学者都认识到“问”是重要的。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是划时代的重“问”者,可以说:重“问”,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孔子成功的一个基因。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这是孔子重“问”的指导思想。他正是用这个思想指导自己的“问”的行为,谦恭地、不倦地向周围的人请问求教,择善而从,见贤思齐,完善自我,一步步  相似文献   

8.
阅读《论语》,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子贡不解地发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相似文献   

9.
快乐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下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明 《宁夏教育》2005,(11):17-18
孔子是我国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早在公元前六世纪他就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政治功能;他认为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应是“学而不厌”,对学生的态度应是“诲人不倦”;还提出。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有教无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相似文献   

11.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我都没能做到:仁者不忧虑,智者不迷惑,勇者不畏惧。”子贡说:“这是先生自己所说”。  相似文献   

12.
一段话,两个观点?韩愈的《师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这段话中,韩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圣人无常师。"并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事以论证之。  相似文献   

13.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论语》,是古代大学者孔子说的一句自谦的话.孔子很有学问,但他很谦虚,自称与任意两人同行,他们中间一定有一个人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下面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话.  相似文献   

14.
《论语》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日常生活中,这句名言常被人简称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简则简矣,却有望文生义之嫌。于是,许多人都将其理解为“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然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言下之意,可以从该“老师”身上学到好处。  相似文献   

15.
学古文之乐     
最初学习古文.有一个摘笑的故事。许老师问:“有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李刘林自告奋勇站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我必定要损失点什么。”  相似文献   

16.
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卓有见地的教育理论家。他所倡导的“好学乐学”的思想,对于指导现代的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对于正处在“减负期”的中小学教育,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论语》中关于“好学乐学”的主张曾反复提及,并逐步深入地进行了阐述: 孔子在《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表明了对“乐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揭示了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孔子还主张“敏而好学”,赞扬“不耻下问”的精神,认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足见其…  相似文献   

17.
《教书育人》2005,(10):57-57
我们甚至可以说孔子没有进过任何正规的师范学校,根本就没正式求过学拜过师。每每有人问起孔子“你的老师是谁?”等问题。孔子总是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类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话来迷惑广大人民群众。你看人家真正有文凭有职称的人怎么说吧:我的老师是“帕瓦罗卜”“赵中详”是我的老师。那个“赵本三”是我的老师。有名有姓,说出来响当当。就连人家上街卖猪肉的都能拿出“北京大学”的文凭摆在猪肉台上,  相似文献   

18.
“吃一堑,长一智。”这是第11册里学习的句子。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脍炙人口的语言常常被人们在文章里引用。它们语句精练,而道理深刻。像这样含有教育意义的语句,我们称之为格言。我国古代的诗文里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以下推荐一些给少年朋友们赏阅。1.劝诫人们虚心好学,进取向上,才能不断进步。满招损,谦受益。出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相似文献   

19.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在心里反省自己。”  相似文献   

20.
精题一题目:学贵善问要求:写成议论文不少于800字。鲜活论据①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培根说:“多问必多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