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浙江省陆域主要自然灾害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海燕 《科技通报》2004,20(4):283-288
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等着手,论述浙江省陆域自然灾害系统的基本特点及其概况;利用浙江省59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以及“浙江省陆域主要自然灾害灾情数据库”的资料,对台风、梅汛期洪涝、干旱、滑坡等主要灾种发生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时空分析.分析表明,台风、洪涝等是浙江省最主要的灾害.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陈星 《科技通报》2023,(7):103-108+120
洪涝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对救灾应急与指挥决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灾害过程中最大1~3 d降雨量与过程降雨量,构建综合降雨量指标。结合临安区历史洪涝灾情数据,分别以最大2 d、最大3 d降雨量和综合降雨量为参数拟合脆弱性曲线,构建损失估算模型,实现对洪涝灾害导致的人口、农作物、房屋和直接经济损失进行快速评估。采用2020年临安遭受的洪涝灾害为例,进行模型精度验证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综合降雨量估算精度最高,各项承灾体损失估算精度达70%以上,能较为快速准确地评估临安区洪涝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洪涝气候背景和致灾因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该文从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特征以及近50a来的气候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该流域暴雨洪涝的气候成因,并以1998年特大洪水为例,着重探讨了地理、水文和人为等非气候因子的致洪作用。结果表明,近10a来,汛期气候趋于暖湿,降水变率加大,暴雨日数有增加趋势;虽然气候变化趋势及降水年际变化的异常是形成暴雨洪涝的主要原因,但近几十年来人为导致的水土流失严重和湖泊面积缩小等也是洪涝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受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洪涝多发、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因灾损失都居其他灾种之首。20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发生了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4年的珠江大洪水,1996年长江、黄河和海河南系大洪水,特别是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大洪水  相似文献   

5.
方汉杰  王裕锴 《科技通报》1997,13(6):389-392
杭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资源丰富,但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高温干旱、台风、连阴雨、低温冷害、大风冰雹等.“八五”期间,杭州市梅汛期降水持续偏多,出现连续暴雨和大暴雨天气,洪涝严重;1994—1995年连续出现夏季持续高温酷暑、严重干旱的气候,造成杭州市“八五”期间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是目前杭州正处高温多雨期,而海温异常、大气环流异常也是造成杭州气象灾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运用旋转主因子分析(REOF)方法对1961—2005年浙江省38个测站的汛期降水量进行了客观分区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梅汛期和台汛期降水量可分别划分为4个区;梅汛期区域降水分布以浙西南区最多,浙东南区次之,浙北区和浙中东部最少。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多,且有西部多于东部的分布特征。降水主要由西风带天气系统的影响造成的。台汛期区域降水分布以浙东南区最多,浙北区和东部沿海次之,浙西南区最少。降水量由西向东有明显增多的分布特征。降水主要由热带和东风带天气系统的影响造成的;近45年来各区域汛期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趋势不尽相同,梅汛期除了浙北区的降水量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以外,其他区域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台汛期在浙东南和东部沿海区降水量有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他区域降水变化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对1954至2005年嘉兴汛期降水,包括梅汛期和台汛期降水做滑动平均和小波分析,发现嘉兴汛期梅汛期降水,在降水偏多的50年代和80~90年代都存在着3~4 a周期变化,而台汛期降水存在5 a和9~10 a的周期振荡。台汛期降水在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出现增多现象。汛期梅汛期降水年代际振荡周期有14 a2、0 a,台汛期周期自20 a向36 a转变。对梅汛期台汛期降水分别做降水异常偏多(少)年合成分析,发现影响嘉兴梅汛期降水的主要环流系统是贝加尔湖西风槽和西太平洋副高,欧亚大陆经向(纬向)环流发展,副高偏强(弱),降水偏多(少);8~9月影响嘉兴降水的主要环流系统是西太平洋副高,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弱),位置偏北(偏东),有(不)利于台风影响嘉兴,从而台汛期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8.
洪涝灾害态势预测对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洪涝灾害的演化规律,利用贝叶斯网络建立洪涝灾害应急决策模型,结合某地区的洪涝历史数据对洪涝灾害态势进行预测分析,为洪涝灾害应急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洪涝灾害是目前全球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本文对凤山近三十年来发生的洪涝灾害进行统计,分析洪涝灾害的特征和成因,并根据其特征和成因在洪涝预测方面作一些探讨,为今后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99年浙江省凉夏及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99年夏季浙江省天气气候特点的分析表明,当年夏季平均气温明显偏低,部分地区季平均气温破历史同期最低值,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明显偏少,是凉夏年份;全省梅汛期长,降水偏多,尤其是浙并杭嘉湖地区降水异常多,造成大范围的洪涝灾害,全省季日照时数明显偏少,持续低温多雨寡照,对夏季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定量地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匀性。运用淠河流域12个雨量站点1956年-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基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了淠河流域近55年来汛期降水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淠河流域汛期降水集中度变化于0.69~0.11之间,多年平均值0.31,多年平均降水集中期在40~41候。汛期降水量和集中度呈比较显著的上升趋势,增大了汛期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汛期降水量和降水集中度分别在1983年、1962年发生增多突变,集中期无明显突变。汛期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序列近55年来都具有显著的3~4年周期振荡。汛期降水量和集中度呈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和降水集中期呈微弱负相关,即降水量越大,降水越集中,最大降水量出现的日期越有可能提前。  相似文献   

12.
孙彭龄  侯翠香 《科技通报》1998,14(2):98-101,107
1996年汛期新安江水库两度开闸泄洪,泄洪时间长达8天,为历次洪时间最长的一年。造成新安江水库泄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就当年的天气气候特点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小波变换在新安江流域近百年降水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姚棣荣  钱恺 《科技通报》2001,17(3):17-21
利用Marr小波和Morlet小波分析了新安江流域(10站平均)1900-1995年汛期(4-9月)降水变化,得出新安江流域近百年来降水变化的一些多尺度演变特征和突变特征,这些特征对新安江流域短期气候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晋江西溪流域洪水与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木生  陈兴伟  陈莹 《资源科学》2011,33(12):2226-2231
基于东南沿海地区暴雨洪水特点,以流域面积2466km。的晋江西溪为例,应用1970年代30场暴雨洪水实测资料,统计分析反映暴雨时空变化特征的一系列要素;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建立洪峰流量和洪量,与暴雨时空特征要素之间的多元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适当选取场次暴雨时空变化特征的要素,可以比较好建立暴雨洪水特征的经验关系;(④次降雨量、暴雨相对中心、暴雨时间变差系数和暴雨历时对洪峰流量有显著影响。其中,暴雨相对中心这一指标比较好地揭示了洪峰流量对暴雨和流域产汇流特征空间变化的综合响应;从时间要素上看,暴雨时间变差系数和暴雨历时共同影响洪峰流量的大小;③洪量与次降雨量和起涨流量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15.
利用累积湿润指数分析江淮地区农业旱涝时空变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马晓群  吴文玉  张辉 《资源科学》2008,30(3):371-377
提出了一个农业旱涝气象指标一一累积湿润指数。该指标以相对湿润度指数为基础,通过确定不同区域综合农田作物系数对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订正,并考虑前期旱涝程度对当前旱涝状况的累积影响,从而具有农业意义。用土壤墒情指标对该指标进行分区域旬旱涝等级的确定和检验,其定量符合率为60%-70%,定性符合率为80%.90%。利用该指标分析近30年江淮地区农业旱涝时空变化的结果表明,从多年平均意义上江淮地区农田水分状况能满足作物需求,湿润程度湿润区高于半湿润区。农业旱涝年际变化大,变异率北部大于南部。北部旱涝并存,春旱、夏秋和秋冬连旱频率高,夏季洪涝严重;南部总体湿润,以涝居多,但夏秋干旱频发。在气候变化导致江淮地区降水格局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近年来北部夏季洪涝,南部夏秋旱问题突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玲萍  陈雷  罗小玲  王荣喆 《资源科学》2013,35(6):1277-1284
本文结合河西走廊东部地区降水特点,定义该地区大到暴雨的概念.然后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年-2012年5月-9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最后利用1990年-2012年NCEP时间间隔为6h的1°×1°格点资料研究该地大到暴雨的环流特征.其结果表明:由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以及影响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日数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而暴雨强度由于暴雨的局地性以及测站布点稀少等原因,最大中心出现在了凉州,最小出现在乌鞘岭.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具有单站暴雨多,成片的、大范围的暴雨较少,局地性强,且具有夜发性的特点,都出现在5月-9月,主要集中在7月-8月,出现的日数占到总日数的69.7%;近52a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且存在6a、9a左右的周期反映,但未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日数与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的南北进退有密切关系,其典型环流形势为西北气流型、西风气流型、西南气流型.  相似文献   

17.
探究和预估气候变化下黄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是科学认知黄河水情以及支撑流域防洪减灾工作的基础.本文基于全国水资源二级分区,综合采用"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和跨部门影响模型相互比较项目(ISIMIP)的降水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Sen's斜率估计等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及其8个二级水资源分...  相似文献   

18.
利用近200余年(1775 ̄1995)旱涝等级序列对辽河流域由于降水量异常所造成的旱涝长期演变的阶段性、持续性及准周期性进行了分析。为正确预测该地区的旱涝变化趋势提供了一个背景。  相似文献   

19.
一次预报最佳子集回归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次预报最佳子集回方法,设计并实施了筛选预报因子的向后法和引进、剔除的双重检验逐步筛选两种计算方案,试验表明,一次预报最佳子集回与通常的逐步回归分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通过对新安江流域(10站平均)汛期(4-9月)降水量资料的分析,从中提取隐含的周期分量,采用上述方案进行实例试报,结果表明,这一方案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