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校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教育功能的视角,对校本课程开发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作了阐述。在课程观上,教师从被动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主动的教材编写者;在学生观上,学生从消极静听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积极的参与者;在教学目的观上,由培养高考的应试者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主要媒介。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一批例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材料。如果视教材为“圣经”,一味死搬教材,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呈现方式把知识内容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就背离了新课程的方向,削弱了教材的功能,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素养创设路径。所谓“走进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体会教材编…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 ,可以说 ,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目标、职能就不可能实现和存在。因此 ,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必须关注课堂 ,把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作为实验工作重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教学过程”明确提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仲伟贵 《化学教学》2007,(11):27-28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它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它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只是传承课程知识,还要进行课程创生和开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不断生成、师生知、情、意不断生长的过程.为了使这一理念科学有效地实施,在日常化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活动、注重体验、拓展教材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6.
课程创生过程本身是教学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促进有效教学。教师对教材(课程)的研究工作通常包含备课、钻研教材等。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的备课就是"以学生为本"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即课程创生过程。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促进教师课程创生最有力的工具。教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的施行,远程教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教育教学要重新认识课堂及其教师、学生、教材等诸组成要素,树立新的课堂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和新的教材观。  相似文献   

8.
尹旭华 《中学文科》2009,(18):119-119
课程改革的施行,远程教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教育教学要重新认识课堂及其教师、学生、教材等诸组成要素,树立新的课堂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和新的教材观。  相似文献   

9.
"用教材教":内涵与实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理念。它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教学观和范例教学理论。它意味着教材仅是"范例",是可供人们解读的"文本"。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引导学生与教材展开"对话"。教师要注重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深加工",发挥各种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它立足于学生的认知与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理念的主要阵地。然而,当前的课堂教学却存在着“七多七少”的现状,即:教师讲解时间多,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少;教师提问多,学生质疑少;知识灌输多,实践活动少;就教材讲教材的多,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少;要求死记硬背的多,注重培养创新意识的少;教育教学理念了解得多,真正将理念落实到课堂实践中的少;教学付出多,教学收益少。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1.
庞海峰 《新课程研究》2009,(11):133-134
长期以来,“教材”被误以为是数学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致使互动的、生成的、创造性的教学过程被解释为教师“教教材”与学生“学教材”。新的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资源观,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除了教材以外,还存在以下一些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2.
当前,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同时也成为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学校教育的重点是课堂,课堂就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本文主要从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讨论了如何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化学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综合性教育改革。要实现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一重要的教育目标,就应着力深化新课程改革,转变课程观和教材观,树立全面发展教学目标观,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建构参与、合作、探索、快乐、活动与交流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新模式,优化教育环境与学校设施,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教材”被误以为是数学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致使互动的、生成的、创造性的教学过程被解释为教师“教教材”与学生“学教材”。新的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资源观,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除了教材以外,还存在以下一些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5.
王洪鹏 《天津教育》2003,(11):41-42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如今的教师要使自己能成功地走进这样的课堂,必须充分认识和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四大变化。一、教材功能的变化: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的“经典性知识”,具有权威性、学术性、知识性等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经典性知识”传授给学生,其目标体系首先是知识,其次是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当前的课程改革向这种传统的教材功能观提出了挑战,新教材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论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是课程(含教材)开发的重要过程。学生是教材的根本使用与根本开发,学生对教材的开发过程即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过程,其自身发展程度取决于学生的教材开发方式即学习方式。教师课前的备课过程与课上的施教过程是教师对教材的开发过程,其所形成的教学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陈秀凤 《山东教育》2001,(17):56-57
教师究竟怎样上课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一般说来,完整的教学过程包含三个因素:教师、学生和教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载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首先要意识到教是为学服务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育思想中必须确立、强化正确的学生观。通俗点说就是“心目中要有学生”。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教育功能的视角,对校本课程开发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作了阐述。在课程观上,教师从被动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主动的教材编写者;在学生观上,学生从消极静听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积极的参与者;在教学目的观上,由培养高考的应试者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上说,一般教师都能区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就是只关注教材本身,把教材作为课程的全部内容,把教材教完或教懂教材作为最终的、唯一的教学目标。"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例子,并以这一例子为出发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学到教材之外的知识,并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能力上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念:前者囿于教材,就教材而论教材,缺乏课程观,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理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将教材视为知识权威的代表,其功能就是单向传授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材功能观纷纷涌现,如材料观、范例观、对话观、文化母乳观等.对传统和现代的教材功能观,都应当从育人的高度理性审视,从教学实践层面辩证分析.教材的本质属性是教学性.从学生学的角度看,教材应当具有以下功能:兴趣激发和活动指导功能、学科展示和内外衔接功能、思想引领和思维训练功能、总结拓展和学业评价功能.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教材应当具有教学依据功能、资源提供功能、教法指导功能、评价支撑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