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死的王孝和》是一九四八年九月三十日,我在国民党“特刑庭”所拍摄的王孝和烈士在刑场斗争的一个镜头. 解放前夕,上海的白色恐怖更加厉害,革命工作更加艰苦,敌人更加疯狂地对革命者进行镇压和屠杀.上海电力公司的工人王孝和在“上电”党支部的领导下,为维护国家和工人的利益,领导工人罢工,同国民党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 在敌人的残酷镇压之中,王孝和不幸被捕,任凭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社会分化就是农民的分化,而农民的最大分化就是分化出了一个独特的、人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阶层.事实上,"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层的一个亚阶层,我们称之为新工人阶层".  相似文献   

3.
在世纪之交,工人报刊如何进一步明确工人报刊的性质和任务.突出工人报刊的特点。发挥工人报刊的优势。面对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如何生存与发展?全总宣教部和中国工人报刊协会在安徽召开了以研究.探讨上述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全国工人报刊工作会议。全总副主席李奇生,安徽省委副书记方兆祥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工人日报.上海劳动报.辽宁职工报.湖南工人报、山西工人报、安徽工人报,深圳人杂志等报刊负责人先后作了大会发言。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许多工人读者拿到《工人日报》后,最后的目光常常会定格在一个栏目上,这就是“职工明星谱”.许多工人读者反映说,咱爱看这个栏目,不为别的,就因为她讲出咱工人自己的故事.七年来,《工人日报》“职工明星谱”栏目,讲述了34个行业,几百个工种的六百多位“职工明星”的故事.既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又两次荣获了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十大名专栏称号.  相似文献   

5.
2008年1月,辽宁省凌源钢达集团劳动服务有限公司(简称钢达公司)下属焦化厂19名工人被分到新成立的一个子公司.自此,这些工人的身份有了根本上的转变:他们将由原来的.顶岗工"成为"协力工".与此同时,辽宁省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凌钢)开始大批量招工.消息传出,立刻在钢达公司员工之中引起轩然大波,"企业在规避新的<劳动合同法>"的质疑声一出,人心浮动.  相似文献   

6.
“工人的画”早在一九四九年解放后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就在北京“大众日报”(工人日报前身)上创刊了。这是我园报刊上第一个工人画工人自己的画刊。由于报社编委会的一贯重视,始终坚持办这个副刊,到今年十二月七日为止,这十年多以来,已经出刊了179期。工人日报除了每周出一期“工人的画”专刊外,还在各版上单独发表工人创作的画。十年来,报纸经常大量地发表工人的画,及时配合了党的各项中心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宣传鼓动作用;它成为工人日报的特色之一。报纸的美术工作是为报纸的宣传中心服务的。工人日报的“工人的画”,是一个以美术形式,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反映工人的革命干劲和共产主义思想面貌的副刊;同时,它又是一个工人美术园地。这个副刊每期以主要地位刊载反映当前中心工作的画,遇到重大的中心工作和政治运动有时也用整版的篇幅来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最伟大的销售员乔·吉拉德讲过一个故事:一个游人经过一个城市,他停下来恰好看见一个工人耐心地铺着一块一块的砖头,虽然是例行工作,但他却很小心、很珍惜地做事。游人很好奇,就问工人:"为什么你要费这么大力气去铺这些肮脏的砖头呢?""我不是在铺砖头",工人回答,"我是在盖一座大教堂。"游人继续上路了,心想,"有这样的工人,这个建筑物必定可以屹立几千年"。在服务广告客户过程中,我们也要有这种盖教堂而非铺砖头的精神,为客户的品牌添好每一块砖、加  相似文献   

8.
韦名 《新闻三昧》2003,(11):35-36
今年的报刊整顿,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动到工人报刊,但也给工人报刊敲响了警钟。走向市场是工人报刊今后一个时期需要不断探索的工作。工人报刊要走向市场,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工人报刊的特色是什么?就是维权报道。  相似文献   

9.
邓发是中国共产党杰出领导人、著名的中国工人运动领袖.1940年2月,由他在革命圣地延安主持创办的《中国工人》月刊,在教育和指导工人运动和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跃成为当时中国"教育工人、训练工人干部的学校",成为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和团结工人群众的桥梁.邓发参与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并撰写大量文章.他的诸多编辑思想对当前的编辑出版工作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出身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母亲都是火柴工人。在旧社会里,虽然一家人做工,还是无钱供给我读书,因此,十一岁就失学了。为了生活,我擦过皮鞋,卖过香烟、火柴,十二岁就随父亲进火柴厂做工。但在那吃人的社会里,虽然不分日夜的干活,我们工人还是经常失业。我断断续续地做了十年火柴工。 1952年12月,组织上把我调到中南工人日报社。像我这样一个普通工人,文化水平低得可怜,在旧社会里,做梦也想不到,能当上一名新闻记者。社会主义制度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无限广阔的前程,过去不敢幻想的事情,如今变成了事实,党把我由一个普通工人培养成了新闻记者。从工人到记者是经过一段艰苦过程的。几年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工会组织在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工人报刊作为工会的宣传舆论主要阵地,也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工人报刊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多家,发展到现今的55家,全国每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一至两家工人报刊.  相似文献   

12.
易文 《传媒观察》2005,(5):43-45
中央电视台《当代工人》栏目开办于1997年,是为工人而办的一个对象性谈话节目。主要反映新时期工人风采和国企改革现状。在电视荧屏上众多的谈话节目中,《当代工人》以其鲜明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另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3.
正演讲之初,我想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内容是这样: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回答:"我正在砌砖",第二个工人回答:"我正在赚钱",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故事的最后结果大家肯定可想而知,前两个工人还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为伟大的建筑师。人们往往会通过这个故事,讽刺前两种人胸无大志,目光短浅,所以一无所成,而赞美第三种人理想远大,梦  相似文献   

14.
北京新华橡胶厂的工人于七月二十五日自己办了一个油印小报,来反映厂里的新人新事,培养工人的写作能力.这个报纸名为"新华小报",拥有五名编委、六名记者,三十多名通讯员,这些人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工作的.编辑负责收稿、编排、缮写、印刷和发行,记者负责采访和代写稿件、大字报.这个报纸自创刊以来,已经出了十一期,一般是四天一期,遇有紧急新闻时就两天出一  相似文献   

15.
传媒     
中国新出台的一系列法律为工人权益提供了更多的保护,并使工人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的法律体系,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一个业余的律师群体“车间律师”——一些工人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后自学成才,并为全体工人的权利呐喊。 《亚洲华尔街日报》7月29日报道称,这些久病成医的“车间律师”中的不少人对中国劳动法的了解程度甚至超过注册律师。他们通常免费服务,向工人提供法律建议,有时甚至出庭辩护。 长时间以来,政府将许多劳动法规作为内部行政命令,外界无法得知。而低技能的劳动者在面对恶劣的劳动条件时,倾向于换工作而不是把老板告上法庭。请个专业律师一般要花工人数月工资,远远超出工人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国汽车工业的诞生地以及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所在地,密歇根州在金融危机余波中出人意料地通过了《劳动权法案》。这是一个削弱工会权力,让工人"为了更少的钱去工作"的法案"工人才是密歇根的主人!这是我们的州!"全美卡车司机工会领导人詹姆斯·霍法向在密歇根议会大厦前抗议的工人高喊。上千名密歇根州工人,联合抗议一部名为《劳动权法案》的议案在该州通过。此后,该抗议又在全美多个州引起连锁反应。伴随着2013年新年到来,这项规定工会不得强制收取工人会费的法案,在美  相似文献   

17.
韩燕  何雪 《新闻界》2005,(4):58-59
农民进城务工者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人,他们属于边缘人群.……  相似文献   

18.
德国工人运动与拉萨尔的鼓动五十年代以后,欧洲革命运动处于长期低潮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停刊以后,连续十年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到六十年代中期,他们曾希望利用全德工人联合会的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作为工人运动的宣传阵地,可是由于报纸坚持拉萨尔的机会主义方针,在很短的时间内,马克思恩格斯就同它断绝了关系. 全德工人联合会是1863年5月23日成立的.它是当时德国唯一的全国性工人组织(到1869年爱森纳赫派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才成立).拉萨尔是这个组织的第一任主席.  相似文献   

19.
"永远不要算计工人!你在工人身上克扣的那点钱,决抵不上工人积极性受挫而给你带来的损失."浙江省慈溪市嘉利机械实业有限公司老总陈百亨说话时的慈溪口音很重,但是,意思很明确.  相似文献   

20.
大革命失败后重返上海 1925年春天,刘少奇从湖南回到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 5月15日,上海内外棉七厂的日本资本家为了镇压工人的罢工斗争,枪杀了中国工人顾正红,激起上海工人极大的愤怒.中共中央决定在学生和工人中发动大规模的反帝示威活动,为了领导好这场运动,决定派中共上海领导人李立三筹建上海总工会,刚刚成立的全国总工会也委托副委员长刘少奇赶到上海建立"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办事处".5月30日,英租界向南京路上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开枪,上海爆发了20余万工人罢工的大规模反帝运动,即"五卅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