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味”品诗、论诗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辨味批评,与以“意”论诗共同构成诗歌评价的主要方式。但辨“味”不同于辨“意”,后者着重于对诗的语言文字的辨析,前者着重于把握弥散在文字语言之后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
"言意之辨"是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观念和本体理论,在承继前人的基础上,杨万里进一步明晰地加以发展与丰富,将言与意的辩证关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境界,这种言意观契合了中国诗学特质。通过对于"味外之味"的阐释,诚斋诗学融会了儒家诗教与审美超越两个维度,并通过主体精神的渗入实现二者的圆活通达。  相似文献   

3.
"味"或"滋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是指文艺作品中能激起欣赏者美感的特质(包括美的内蕴和美的形式).在品鉴诗歌的审美活动中,一首诗是否有"味"或"滋味"成为其审美价值的标志.因此,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断言:"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以味论诗,始于西晋文论家陆机.他在《文赋》中说:"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虽一唱而三叹,故既雅而不艳."南朝梁文艺理论批评家刘勰也以味论诗:《明诗》篇说,"张衡《怨》篇,诗典可味";《体性》篇说,杨雄的作品"志隐而味深";《隐秀》篇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但是,无  相似文献   

4.
司空图“辨味”说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末司空图的诗论,包括《与李生论诗书》等几篇杂著和一部《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篇幅不多,看似散漫,但却自成体系,纲目昭然。依我个人的愚见,这个论诗的体系,一言以蔽之,可称之曰“辨味”说。而所谓“辨味”,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辨味之有无,划清诗与非诗的界线;二是辨味之浅深,即分别“咸酸之味”与“咸酸之外”的“醇美”、“全美”之味——味外味,把好诗与一般的诗区别开来;三是辨味外味之形形色色,表达了好诗“不拘于一概”的思想。这三层意思,《与李生论诗书》都或详或  相似文献   

5.
诗味一直为诗歌创作者所追求,"辨味"批评也一直是诗歌欣赏的重要手段。自古至今,学界一直认为:"有趣者好诗,无味者劣诗。"但实际上,食味与诗味既有本质联系,又有所区别。诗味具有超越性特征,同时还具有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6.
钟嵘提出“滋味”说,上承前人乐味论,下启司空图辨味论,对我国古代诗学批评中以味论诗的辨味批评的出现作角重大。钟嵘不仅对“滋味”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而且把其作为自己诗歌批评的标尺,在批评实践中予以贯彻。“滋味”是钟嵘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范畴,在现代批评的语境下,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味论诗,折射出中国农业文化的特征。与西方文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直接外露不同.中国古典文论的内部联系常深隐在看似零散的具体材料,以味论诗的只言片语也分散在纷繁的典籍中。《诗味》一书就是在众多的原始材料中,爬疏梳理,将有关诗味的论述提取出来,细加整理,组织成为完整的结构。原先看似零散的诗味思想至此组合为严整的诗味理论。作者一反传统.认为以味论诗并非始于锺嵘.《文心雕龙》中已有对诗味的充分论述。作者对诗味材料搜集与思想的阐述,用力甚勤.成功也巨。综观《诗味》一书并未流于对材料的排比铺陈.力求从原始材料中探寻出其内在联系与发展脉络。书中许多地方不囿陈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相似文献   

8.
张戒与诗味     
张戒是南宋论诗以味审美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认为诗而没有味,便无复可观.他对诗的审美,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他论诗以言志为本,又要求志文兼备;他要求诗歌味不可及,又要含蓄有度,写出一时情味;他推重曹植、杜甫以韵以气胜,强烈地批评苏轼以议论为诗、黄庭坚补缀奇字的不良风气等等,从而使他的诗歌审美理论形成了明显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杨万里、张戒等宋代诗家会通诗学与《春秋》,发现二者不但社会功用相通,而且纪事之妙相类,于是吸纳《春秋》义法以论诗。他们既融会《春秋》的"义"以凸显诗的社会功用("为世鉴戒"),又借鉴《春秋》的"法"以强调诗的艺术特质("深微蕴藉"、"文约意长"、"婉雅合礼"、"具文见意"),从而在江西诗派风靡一时、理学家诗论影响日增的时代,起到了一定的补偏救弊的作用。同时,以杨万里、张戒为代表的宋代诗家吸纳《春秋》义法论诗,不仅坚守住了儒家诗论的"言志"传统和诗教取向,而且也在体悟"《诗》与《春秋》纪事之妙"的基础上推进了对诗歌审美特性的探求,既有益当世,又泽被后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诗歌很讲究“余味”。什么是“余味”呢?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对此有很详尽的论述,意有余味,就是要求一首诗不仅仅具有诗题字面以内的诗味,还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诗味,要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种理论已不只是主张诗歌本  相似文献   

11.
启蒙意识与民本意识和自审意识的交织。构成了唐加勒克诗歌的思想丰富性。那些彼此矛盾又互相补充的思想,成就了他诗歌的丰富与博大。  相似文献   

12.
杜荀鹤诗歌创作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荀鹤以苦吟的创作态度炼字炼句,其诗颇多名言警句,但常有“有句无篇”的缺憾。他以“伤时”、“济物”为创作宗旨,又接受白居易的影响,其诗语言通俗自然,但一些诗过分俚俗,缺乏诗意。  相似文献   

13.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14.
王绩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以妻子为描写对象,即最早从事婚姻诗创作的诗人.王绩在其婚姻诗中,不仅以"野人"与"野客"等自称,而且还戏称其妻为"野妻"与"野妇".由于这些"野"字的存在,使得王绩的婚姻均充满了"野"味、"野"性与"野"趣,因而极具审美特点.王绩于婚姻诗的创作,不仅拓展了唐诗的题材领域,而且也影响了时人与后人,而使婚姻诗成为了可与山水诗、送别诗等媲美的一种诗歌品类.  相似文献   

15.
弗罗斯特是美国 20 世纪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继承了美国 19 世纪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通过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可以感受文学力量的强烈释放,一是作者诗歌结构中形成了密集的文学意象 ; 二是作者诗歌的意象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学隐喻.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创作的早期,即1994年以前,李少君的诗已经流露出一种对生活进行反思的思辨气质,李少君诗作经常使用悖论、反讽等写作技巧,某种意义上这是他所体验到的现代生活的本质所规定的。2005年以后,李少君的诗作显示了方向与风格上的巨大变化。诗歌显现了深入生活,承担命运的人生责任感,具有了更多庄重的人间情感。他依然注重日常生活细节的书写,却增加了经典现实主义的精细感,也强化了诗意的升华能力。  相似文献   

17.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政治诗虽不及他的爱情诗为世人瞩目,但却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性,在晚唐江河日下的社会形势下有着特定的历史意义。解读李商隐的政治诗对于了解诗人的创作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在旧体诗词创作渐趋复兴的今天,周啸天的〈欣托居歌诗〉取得突出的成就.该诗集视野开阔,多取材于新事物,富有时代气息.作者以鉴赏家的眼力铸诗,追求诗的趣味性.在写法上,好发议论,善于使事用典,具有"以鉴赏为诗"的特点.七古最能代表作者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9.
由五代入宋的徐铉的送别诗打破了晚唐以来许浑等人模式化、机械化写作的模式,立足于自身感情的抒发,借送别他人之际,诉说自己的归乡之意、思乡之情。徐铉的归乡之思,更多的是他无奈之情的流露。他已将故乡的概念赋予了更深厚的内涵,不仅仅是地域范围、乡土亲情层面上的思乡,更多的是寻求精神领域的一种寄托,包含了更多的寻根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