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已经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也是对教师的普遍要求。但是,人们平时强调较多的往往是“一桶水”的“量”,而忽视了对“一桶水”“质”的要求。那么,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一桶水呢?  相似文献   

2.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已经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也是对教师的普遍要求。但是,人们平时强调较多的往往是“一桶水”的“量”,而忽视了对“一桶水”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教育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对此,如果说从量的方面解读尚有一些积极性的话(要求授知的老师知识储备一定要大于学生,激励老师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那么,从质的方面理解,就会感到大有问题。同样由比喻切入,我们熟悉的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以“春蚕”和“蜡炬”将教师比喻成最无私奉献的人。的确,教师对待学生是最无私、真诚的人,他们总是希望倾其所有、所知、所能传  相似文献   

4.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合格教师的教育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关于“一桶水”和“一杯水”关系的理解,传统上强调的多是教师知识的给予,而缺乏对学生接受过程中情感的关注和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尊重。因而关于教师的“一桶水”的的理解一般大都是从“量”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很少从“质”的角度来探讨现代教育对教师‘一桶水“的水质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水质决定体质,体质决定健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桶水”的水质决定学生’一杯水”的水质,与学生知识网络体系的构筑和人格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蕙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连自己都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而教师要在创设和蔼可亲的愉快的教学气氛外,显然还要设法改善自己的“一桶水”的水质,把“科学饮料”化为美味之琼浆,甘爽之玉液,使学生趋而乐饮之。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对教师‘一桶水“的水质加以分析,以期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5.
《科学课》2003,(11)
有一个说法,叫做现在的教师要“从‘一桶水’到‘长流水’”。意思是说过去强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知识更新快了,传播途径多了,即使有了“一桶水”也可能很快成为没有用的“死水”,学生只能在这种“死水”里讨生活,怎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呢!这种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的思想是值得赞许的。  相似文献   

6.
张健 《教师》2015,(11)
一直以来,教育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对于这句话,如果从量的方面解读,要求授知的教师知识储备一定要大于学生,激励教师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尚有一些积极性的话;那么,从质的方面理解,就会感到大有问题.同样由比喻切入,我们熟悉的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似文献   

7.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自己须有一桶水” ,教师给学生“一杯水”的质 ,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能否健康的成长。那么教师“一桶水”的质应达到什么要求呢 ?首先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的“一桶水”必须是新鲜的。我们知道 ,“只有深入才能浅出 ,只有居高才能临下”。这都说明教师必须要精通所任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 ,如果满足于已有的知识 ,认为有了“一桶水”就能使学生源源不断地得到“一杯水” ,而不求继续学习 ,给自己的“桶”进行装水、加水、换水 ,那绝不会如愿以偿的。因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教师只有不断…  相似文献   

8.
要引出“一桶水”王荣韬传统教学认为“教师具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而当今教学则是“教师用一杯水引出学生一桶水。”一个是“给”,一个是“引”,给的结果是使学生死记硬背、照抄照搬,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创造性、灵活性。而引的效果是使学生思维敏捷、学...  相似文献   

9.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谙熟“一桶水”的理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经常对“一桶水”进行思考。一是我们有没有“一桶水”?经年累月的“一桶水”,经过长时间不断地倒给学生,还能剩多少?知识的遗忘率和增长率一样是惊人的;二是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有“一桶水”够不够?三是即使有了“一桶水”,其水质又如何?是活水还是死水?四是有了“一桶水”能否倒满学生“一杯水”?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使有“一缸水”也无济于事;五是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劳动,所花费的…  相似文献   

10.
传统教育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具备“一桶水”。而创造教育要求教师用“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两者都要求教师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不然就难以胜任其职,乃至会误人子  相似文献   

11.
谈到教师知识素养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时,传统说法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在激励教师提高自身知识素养方面,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如果把这句话当做衡量教师合格与否的“标准”,则未必妥当。首先,衡量学生成绩需要正确的质量观,衡量教师合格与否同样如此。怎样确定“一杯水”或“一桶水”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有了“一桶水”是否就是合格教师同样要打个问号。其次,倒“水”还有个方法问题。你提一桶水往一只杯子里倒,很可能洒在外边的多,倒入杯中的少,浪费且不说,未必能把杯子倒满。况且,这样做难脱“注入式”…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 人们只要提及教育话题,“传道授业解 与教师的“一桶水”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自身缺乏底蕴 惑”便毫无疑问地被确认为教师惟一神圣的职 和素养,知识能量未形成一条“流动的小溪”。许多教师责,且祖孙一脉相传。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要给学生一 认为自己已具备“一桶水”而高枕无忧,甚至有的还认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的教育观念也相继成为教师心 为小学生只不过是乳臭未干的小娃娃,随便打发即可。中的“名言锦句”。然而,当今…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知识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如果只满足于“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那么,面对21世纪传媒信息的发展,教师的“一桶水”是永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继续教育学习,进行有效的培训。  相似文献   

14.
新教材、新课程、新教法、新评价,一浪高过一浪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把教师推到“风口浪尖”。面对“二次创业”挑战,许多中小学校长表示,以前形象地说: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是“一桶水”。现在,“一桶水”不够了,教师要成为“抽水机”,源源不断地吸收补充新知识、更新  相似文献   

15.
孟宪平 《师道》2003,(10):18-20
之一:一桶水有多少碗?对于光荣的为人师者而言,我们一直在勉励自己:“倒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至少是警示了教师:多学习一点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然而,用新课程的理念分析,“一桶水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十碗百碗千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吧。倒完了以后再去打水,那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再说,教师把桶里的水倒往学生碗里,一个“倒”字,就“倒”出了某种陈旧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  相似文献   

16.
水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物质。提起水,教师首先想到的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如果把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比作一碗水,那么教师就应有十碗水甚至一桶水,这说明教师应掌握广博的知识。认真思考一下,又会想到“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还得有一溪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的知识库应从“一桶水”变为“一溪水”,源源不绝,这说明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再深入思考一下,教师又会想到“与其给学生饮水术,不如给他们寻水术”,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坏教师奉送真理,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相似文献   

17.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需要有一桶水。这是一个在教育领域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说教师的水平需不断提高,否则将无法传授知识。现在看来,给学生“一碗水”甚至“一桶水”已经没什么大意义了。一旦学生把水喝完了还将如何?找老师要去吗?  相似文献   

18.
谁都知道,教师要胜任教学,首要的条件是要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基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然而,教师的“一桶水”要变成学生的“一杯水”,还有个如何“倒水”的问题。即便“倒水”得法,能注满学生的一杯水,那还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因为光靠教师倒的  相似文献   

19.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教育界常说的一句老话了。看了通海县、东川市培训教师的经验,想起最近听到有的教师说的另外一句话:“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应当有长流水。”这话说得真好,表明对教师进修提高的认识更深一层了。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九十年代教育界颇为流行的一句话是: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在信息化的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观念、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涌现,教师只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了。教师应是“一口井”,经年有源源不断的清流奔涌出来,教师更应该成为一位“挖井人”,挖掘学生之井,让学生也能“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