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萍 《新闻世界》2009,(3):59-60
新新闻报道是西方非常标新立异的报道类型。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强调以小说笔法写新闻,由于兼具文学与新闻两种元素,因此它既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被新闻界视为反传统的新闻流派,故有“新闻小说”、“非虚构小说”、“文学新闻”等别名。新新闻报道传人中国并影响新闻界与文学界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  相似文献   

2.
小说流派从哪里来?从作家的创作中来。但是,从自发的创作到自觉的流派的形成,这之间的点化之功,靠的却是理论。 高松年先生的新作《当代吴越小说概论》,做的就是这份“点化”的工作。高先生的这个工作实际上早就着手了。80年代的中期,文学创作由对地域文化的开掘而自觉地去传导对民族文化反思的做法,正渐成气候。1984年岁末,《上海文学》杂志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和《西湖》文学杂志社三家联合,在杭州召开了题为“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的全国性青年作家和评论家的对话会。不久以后正式宣言的“文化寻根”,溯源可能就起始…  相似文献   

3.
先锋文学作为精英文学的代表流派之一,与生俱来地带有一种超越时代的使命意识。格非在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创作高潮中,以叙事迷宫和叙事空缺著称。“江南三部曲”作为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结集出版于21世纪初。这部作品的完成,用了格非17年的创作时间。如此长的创作时间让“江南三部曲”错过了先锋文学的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4.
龙山七子     
在中国文学史上,曾出现过“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吴中八俊”等文学流派.而在近代人文蔚起、地灵人杰的湖南湘潭,亦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如“龙山七子”“罗山五子”“霞峰七子”等.其中,以艺术大师齐白石为代表的龙山七子颇负盛名,其流风遗韵至今泽润后人.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阅读心态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文化领域里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禁锢的打破,反思后的觉醒。西方的舶来,东方的新悟;创新的实验,多向的探索;主体的确认,自我的伸张;社会意识的深化,文学意识的加强;新的观念,新的学说,新的方法体系,新的风格流派,新奇怪诞,新潮前卫……所有这些,在当今的大学生中已产生了巨大的“感应”,衍化出了多元化的闭读心态。表现在文献  相似文献   

6.
追溯到婴的译作 一直就知道,1950年代有个"干预生活"文学流派,"这些作品中绝大部分是'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为民请命的启蒙主义传统在新时代的再生".  相似文献   

7.
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兴起于西方,发端于英国,上世纪20~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盛行于西方各国。意识流概念从论及关于人的意识活动特点,即人的意识是一个流动不息的过程,发展到文学中的小说创作领域时,已是专指文学创作中的“意识流小说”。  相似文献   

8.
《文艺学习》的创刊与停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5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文艺学习》(月刊)是与《人民文学》《文艺报》以及50年代后期《诗刊》等刊物齐名的一份重要的文学刊物,在文学爱好者和青年中曾产生过极大的影响。1954年创刊首期印数即超过十万,最高发行量竟达三十余万册。然而,它仅仅“存活”了三年半!本文就此先做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我国文艺小说的各种流派,最早要数民初时期包天笑、周瘦鹃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后来有以写上海题材的“海派文学”以及某些以地域为特群体的文学流派诸如山西以赵树理、马烽为代表的“山药蛋派”,河北以孙犁为代表的“白洋淀派”、广东以秦牧、陈残云为代表的“岭南派”等出现。近些年又有以程乃珊、王安忆为代表的新海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30年代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他对文学战线上的人提出了“韧”的要求。即要求文学战线上的人对待文学不能像前清作“八股文”采取“敲门砖”似的方法。意思是说,前清的八股文原是进学作官的工具,只要中了秀才举人,便可扔掉八股文,一生中再用不到它了,所以谓之“敲门砖”。笔者从事企业报采编工作已有几个年头,常常听到同行们发出这样的喟叹:“通讯员队伍变化太频繁了,他们刚刚对新闻熟悉一些,就提拔的提拔、调  相似文献   

11.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是近年来由著名学者、文学史专家杨义先生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是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写文学史”讨论之后,又一次意义重大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书写的反思和探索,也是中国文学研究界对“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过程的重新梳理和认知,以及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文学研究者面对世纪之初“全球化”潮流的沉着、睿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史上,优秀作家的创作,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独特风格。“文如其人”“风格就是人”,这些话是并不夸大的。但在新闻史上,能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具有某种个性特色的记者,还并不多见;至于在风格上形成某种流派(例如我国文坛的“荷花淀派”与“山药旦派”),那就更少了。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已有一些同志有意识地在新闻通讯领域中“创一体,备一格”。例如穆青同志的人物通讯、阎吾的“情景新闻”、柏生的专访、刘宾雁的政论式通讯等等。风格的个性化与  相似文献   

13.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文学”这个词就与时髦沾不上边了,其边缘化态势日趋明显。前几年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在北京的几次学术演讲,抛出了耸人听闻的“文学终结”论。在纯文学读物境遇凄凉的当下,  相似文献   

14.
“书标”是成套丛书性质的概括性的标志。早在30年代,为新文艺事业做出贡献的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卷帙浩繁的“一角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中篇创作新集”的里封、环衬或包封上,都印着一帧小小的作  相似文献   

15.
自从有了“布老虎”之后,当代作家似乎就不知道怎么写小说了。除了讲故事还是讲故事,80年代一息尚存的文学梦想一古脑儿投进了故事会。看这几年来的小说会让人产生幻觉:当代还有长脑子的作家吗?或者说,作家的脑子为什么一齐休息了?大概是因为我大学里学的就是文学,后来又想在文学上有点进步,所以,我把作家看做“自己人”。不过,我现在总在为“自己人”感到羞愧。你蒙蒙普通读者当然没问题,但你面对我这样的读者你就该自己羞愧了。有时,我手上捧着装帧华丽的新书,读着读着就想:他怎么能把这样的  相似文献   

16.
读罢高翔先生的新著《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欣喜赞叹之余又感慨联想颇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对话》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重写现代文学史应重视“强烈的地方味”的全新命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可以说更是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7.
“书标”是成套丛书性质的概括性的标志。早在30年代,为新文艺事业做出贡献的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卷帙浩繁的“一角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中篇创作新集”的里封、环衬或包封上,都印着一帧小小的作为书标的木刻画:一位头戴阔边草帽的  相似文献   

18.
罗跃文 《大观周刊》2013,(12):12-13
时下关于“底层文学”或“底层叙事”的讨论俨然成了“新世纪文学”一大热点,事实上,“底层叙事”并不是当下文学首创的类型,“五四”新文学以来,就普遍存在底层生存困境的书写。老舍小说关于20世纪二十年代城市贫民的叙述,显然是一种底层精神的介入,具有浓厚的当代“底层叙事”的意味。本文试图借助当下“底层叙事”新的批评话语重新探讨老舍小说的生存主题。  相似文献   

19.
杨文忠 《传媒》2016,(8):50-51
在中国文学期刊的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可以称为“黄金时期”,几乎每个省都出版了自己的文学刊物,并逐渐形成了阵容颇为强大的文学大军,吸引众多读者,《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行量都曾超过百万.获得如此佳绩,媒体的作用绝不可忽视.彼时,传播方式以纸媒为主,这就使知识分子掌握了绝对话语权,同时也使文学期刊成为文学、文化、思想的导引者,甚至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是一种“期刊化”的文学.  相似文献   

20.
一、从重返“80年代文学”到重返“80年代电影”
  把80年代作为某种精神故乡,重返故乡以表达怀念,始于作家、学者的个人回忆,如张旭东的《重访八十年代》(《读书》,1998年第2期)、韩少功的《反思八十年代》(《天涯》杂志访谈录,1999)等。90年代末以来,这种零星的个人回忆首先在市场上被转化为一种怀旧消费,80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服饰搭配以复古风的时尚姿态被再度消费,人们在橱窗里又看到二八大杠自行车、梅花牌运动衫、海魂衫、白球鞋、印有喜字的搪瓷杯、塑料凉鞋等80年代的标志性物品;近几年来这股怀旧风潮又叠加上了80后的怀旧记忆,80年代刚出生的他们如今也陆续步入而立之年,大批80年代的玩具、动画片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里:前者强调历史记忆,后者回顾童年经验,不同的经验建构在市场上被接受为同样的怀旧消费。同时,文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较为集中的“重返80年代”的研究现象:程光炜、李杨在《当代作家评论》(2005)开设了“重访80年代”专栏,借助知识考古学重新建构和考量“80年代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之间或承接或断裂的关系,程光炜出版了《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一书;另一边,在文化类图书中也催生了大量以80年代为主题的访谈、回忆录、散文集,如《八十年代访谈录》(%建英,2006)、《八十年代文化意识》(甘阳,2006)、《闪开,让我歌颂八十年代》(张立宪,2008)、《八十年代中学生》(任曙林,2011)、《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新周刊,2014)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