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6 毫秒
1.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2.
荀子的文学作品虽不多,但影响较大,故而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荀子》中有民歌体的《成相篇》,被称为"弹词之祖"和"三三七言"诗体的开创之作;在文学史上,个人自作而称为诗的,最早是《荀子.赋篇》中附录的《佹诗》。《荀子》中还有以赋命名的《赋篇》,这是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它和楚辞诗体一道促成汉赋的诞生。  相似文献   

3.
饶宗颐先生不仅创作多篇辞赋,而且还致力于辞赋批评,其赋学批评理论主要体现于《选堂赋话》一书中。《选堂赋话》是赋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辞赋批评方面建树颇多。其所论述的问题主要包括赋体的起源及功用、楚辞与诗的关系、楚辞在汉代的流播、赋中语词名物的训释、赋体的演进历程、历代名家名篇、赋学文献推介、赋作题材考论等。该书视野开阔,脉络清晰,内容全面,分析深刻,考证准确,评骘精当,在赋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说宋玉“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贾生列传》),明确指出宋玉擅长赋体文学,并以此著称于世。程廷祚称宋玉为“赋家之圣”,在其《骚赋论》中说:“赋何始乎?日:宋玉。”宋玉以瑰伟之才,崛起骚人之后,……由是词人之赋兴焉。”(《青溪集》卷三)宋玉在赋史上的首创地位和巨大贡献,是不可泯灭的。《汉书·艺文志》称“宋玉赋十六篇”,多早已失传,现存者亦喜伪难辨。《古文苑》所载宋玉赋六篇,实为伪托,几已成定论。多数人判为宋玉所作的《九辩》,属骚体,《昭明文选》即列入“骚”类。至于《文选》收入赋类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界有一种很特殊的文体,那就是“赋”。它既不同于诗,也不同于文;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溯其源,它是诗歌的衍变。所以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又说:“大儒荀卿(即荀子)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上见“《两都赋序》,下见《汉书·艺文志》)因此,《汉书·艺文志》把诗与赋列为一门。把屈、荀两家作为辞赋的鼻祖。赋原来的意义是“铺陈”,“赋起于事情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铺陈之。”(刘熙载《艺概·赋概》)另外对赋的起源及其发展在《文心雕龙·诠赋》  相似文献   

6.
早在《毛诗序》的“六义”之说以前,荀子就有以赋名篇的作品问世。因此,荀子的赋其名称的命义不是取义于《诗经》的“六义”。从赋体的起源来说,“六义附庸,蔚成大国”、“赋者,古诗之流也”之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荀子以赋名篇,取义于“不歌而诵”的含义,以与诗三百的入乐歌唱相区别。由于汉初贾谊作骚体诗却以赋名篇,造成汉代以后辞赋的混淆。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讨论赋这一文体的名称来源,发展渊源及其属性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但也有些不同意见。兹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师友。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1)赋是在“诗”的特指《诗三百》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出现的文体名称,当时被用于指称多种新形式的诗歌作品。(2)这一文体名称来源于赋诗言志之义,与《诗》的“六义”无关,与“不歌而诵”也不相干。(3)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抒情的赋作与楚辞一样属于诗歌,所谓“介于诗文之间”的散体大赋也更接近于诗歌,赋应列为中国诗歌史的研究对象。下面试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文学的发展史上,荀卿的《赋篇》是第一个以“赋”名篇的作品。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把荀卿与屈原一同列为辞赋的创始之祖。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大儒孙卿(即荀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意思是说,荀卿与屈原都是最早“作赋以风”的作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谈到荀卿的《赋篇》时,曾说;“曰  相似文献   

9.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0.
赋史述略     
赋是一种非文非诗或是兼有诗歌散文特点的特殊文体.它既有散文的铺叙直陈而无其散漫无韵,它有诗歌的音韵节奏而又无其严整格律.但是,对于赋这一文体定义的界定,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所掌握的.《诗经·大雅·烝民》“毛传”云:“赋,布也.”王逸《楚辞章句》云:“赋,铺也.”刘熙《释名》云:“敷布其义谓之赋.”钟嵘《诗品》云:“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文选·<文赋>注》云:“赋以陈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朱熹《诗集传》云:“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而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则云:“赋者,古诗之流也.”《文选·<三都赋序> 》云:“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存其所感,咸有古诗之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云:“赋无非诗.”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云:“诗与赋未离也.”又司马迁《司马相如叙传》云:“作辞以讽谏.”扬雄《甘泉赋序》云:“奏《甘泉赋》以风.”《羽猎赋序》云:“聊因《校猎赋》以风之.”皇甫谧《三都赋序》云:“昔之为文者,……本乎劝戒也.”又《西京杂记》记司马相如云:“赋家之心,包括宇宙.”又,“依类托寓.”皇甫谧《三都赋序》:“赋也者,所  相似文献   

11.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2.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3.
清代鄂东状元陈沆的两首《赤壁》诗和一首《东坡赤壁赋》,用“一赋二诗”来进行概括,是首次提出。在陈沆留存的全部诗文中,拈出其关于赤壁的“一赋二诗”,厘定其写作时间且加以评赏,以求对赤壁文学以及湖北地方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一、“赋”名来源于《诗》“六义”之“赋”“赋”,作为文体的一种,其命名的由来,一般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来源《诗》之“六义”;一是按《汉书、艺文志》所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两种说法究竟何是何非,尚需作一番认真而细致的考察。《诗》之“六义”,一见于《周礼》,再见于《毛诗序》,其内容为曰风、曰赋、  相似文献   

15.
《汉书·艺文志》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刘向又认为:“不歌而诵谓之赋。”二者从不同角度说明诗和赋的密切关系。把诗和赋比较一下,便会发现“赋”是专取“诗”中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之一的赋的手法来体物的。但它又和诗有明显区别,是文而不是诗,诗“兴”多而“比”少,赋则“兴”少而“比”多。正如元代祝尧《古赋辨体》所说:楚辞虽有诗兴义,却已是风雅变体。而汉赋祖于楚辞,专取骚中赡丽之辞。这样,汉赋便形成了既有诗中赋的特点,又有骚中辞的特点的一种半诗半文的形式。这就  相似文献   

16.
赋的来源及其流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赋是一种文学体裁,盛行于汉魏,在文学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一体裁的形成却颇为曲折,本文即想爬梳一番,庶几见其源流演变之迹。《周礼·春官·大师》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就是后来所谓“六诗”说,大概是较早的记载了。到底赋是什么呢?后人解释颇多,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17.
荀子的文学作品虽不多,但影响较大,故而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荀子》中有民歌体的《成相篇》,被称为“弹词之祖”和“三三七言”诗体的开创之作;在文学史上,个人自作而称为诗的,最早是《荀子·赋篇》中附录的《饱诗》。《荀子》中还有以赋命名的《赋篇》,这是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它和楚辞诗体一道促成汉赋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秦代的“太半之赋”,是后来史学界分歧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就“太半之赋”于何时征收以及它本身的含义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太半之赋”于何时征收? “太半之赋”的说法最早出自汉初的伍被之口,载《淮南子·兵略训》,后被司马迁、班固分别收在《史记·淮南列传》与《汉书·伍被传》中,而后世各朝史籍陆续转抄,断章取义,大多违背了伍被的原意。下而我们将史籍论及“太半之赋”的地方摘录几段,略作对比。  相似文献   

19.
赋,它脱离了“诗”、“骚”而发展成介于诗歌散文之间的一种独立的文体,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赋作为一种文体出现,始于周末,最早的赋家是屈原和荀况。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荀况有赋十篇,现存五篇,即《礼》、《知》、《云》、《蚕》、《箴》五篇小赋,首次以赋为名,出现在《荀子》一书中。荀赋的出现,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赋体得到进一步发展而盛行模仿起  相似文献   

20.
王褒是西汉重要的辞赋作家,所作《洞箫赋》,可谓赋史上乐器描写的开创之作,对后世马融《长笛赋》、嵇康《琴赋》等均有一定的影响。该文刻画音乐的各种声响及其感染力,细腻生动,语多俳丽,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赞以“穷变于声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