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A一本比砖头还厚、洋洋70万言的《心灵原稿》摆在我案前,它像一个巨大的惊叹号,时时催我奋进,激我思考。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河北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杂文政论作家储瑞耕的一本从1959年到1994年的日记选。储瑞耕自13岁上初中时,就与日记交上朋友,且一写就是35年,坚持做到了:日有所记,从不间断。于是,这700万字的日记《心灵原稿》仅是其中1/10),对作者,是心灵的原稿,是足迹的记录,而对后人,对读者,则是一部杂文家、政论家的奋斗史。我作为储瑞耕的一个朋友和读者,试图在这篇随想中,寻觅日记与成才之间的必然联系,探…  相似文献   

2.
我9岁那年的夏天,父母的感情出了问题。暑假结束的那个晚上,我终于鼓足了勇气问父亲:“是您不爱妈妈了,还是妈妈不再爱您了?”父亲惊讶地看了我很久,低着头说:“孩子,都是我的错,我,我爱上了别的女人。”他的回答让我很愤怒,母亲既漂亮又能干,难道还有谁会比母亲更出色?  相似文献   

3.
大家知道,台湾远在“他乡”,祖国是一只雄鸡,台湾便是鸡宝宝;祖国是妈妈,台湾便是躺在爱河里的孩子。谁不曾爱抚自己的孩子,谁不曾深疼自己的孩子。多少年来,祖国母亲日日夜夜等待着孩子迷途重返投向母亲的怀抱。这一年,非典袭来,祖国母亲与孩子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制伏了肆虐的病魔,可是祖国妈妈无时不在挂念着自己的孩子———台湾啊。你可曾看到1997年的香港、1999年的澳门,他们一个个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他们在祖国妈妈的呵护下,健康、茁壮地成长。为了盼望你早日归来,妈妈的恒心,没有在风浪中动摇。“尽管我漂泊在远方,可是我心在故乡…  相似文献   

4.
任斌 《新闻实践》2002,(1):26-27
去年10月中旬,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抽调了12名年轻记者,分赴全省各地的企业、农村、社区、学校蹲点采访。lO月15日至19日,我来到了江山市塘岭乡塘岭中心小学,这是该乡惟一的一所小学,也是衢州地区最穷的乡镇的一所小学。10月28日《今日早报》的“成长版”刊登了我在这所小学里所记的日记——《对山里学校的近距离采访》。稿子见报后在杭州市及江山市引起一些家长的共鸣,许多孩子的母亲辗转给我打来电话  相似文献   

5.
在1995年度创新创优中,我的一档少儿节目《妈妈,谢谢您》,获得“江苏广播奖(社教节目)”二等奖。下面我谈谈自己创作这档节目的体会。一、“母爱”教育,酝酿已久的一个话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自己有了孩子以后,越来越认识到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但是,近  相似文献   

6.
<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这首《烛光里的妈妈》大家一定很熟悉,我推荐的这本书和妈妈有关,她带给我很多关于人生的感慨和感悟。非常感谢工会给了我这样一个表达的机会,在女人的节日到来的时候,带着这个命题,去追寻关于女人、关于爱、关于母亲的书籍,铭记在心的是那本《母亲的手记》。如果你曾被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打动,一定会为《母亲的手记》所感怀。《母亲的手记》是日本知名作家井上靖用长达十年的时间,记录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  相似文献   

7.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心愿。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让我们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望,这使得孩子们不堪重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地发展。怎样才能协调好父母的期盼和孩子的成长之间的关系呢?这是许多家长都在思考的问题。看了这套《我的2008学习日记》系列丛书之后,我有一些触动,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姑且就从本书中的一首小诗入手。  相似文献   

8.
当了几年法制报刊的编辑,原以为自己在做一种十十足足有益于社会的大好事,所以每当新的一期报纸出版,心中自有一番欣慰。可是,最近遇到的一件事。却使我颇为震动。事情是这样的。不久前,与朋友相聚,他告诉我一件事:一天,他的12岁的女儿突然问她的母亲:“妈妈,我什么时候要变成坏人了?”其母愕然,心想这孩子怎么会问这个问题,追问之下,才知是女儿连续看了几期某法制读物,看到上面尽是违法犯罪的坏人坏事,便以为人最终都要变坏的。其母恍然犬悟,再也不把那份法制读物带回家了。一份法制读物,居然在一个少年心灵上产生这样大的“副作用”,并因此被列为孩子的“禁读书”,大概是编辑们始料未及的。于是,也很自然地引起我这  相似文献   

9.
生活励志     
《全国新书目》2014,(9):30-32
《我的母亲手记》是日本文豪井上靖的私密日记,也是热门电影《我的母亲手记》的原著。全书记录井上靖幼年因战乱与父母疏离成长,在父亲去世后,与手足一起接手照料年迈的母亲,无奈母亲的老年痴呆症日渐严重,一步步失忆。井上靖以长达十年的时间,记录了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八十到九十岁的生活,冷静、细腻地观察和叙说,试图为母亲留住渐渐模糊的记忆,在一步步的记录和陪伴中,他也重拾了对母亲的爱。  相似文献   

10.
那是我入伍后的第二个年头,一天去邮局,途经火车站,看到一批新战士在临登车前与家人那难分难舍的情景,不由得想起了我在当兵离家前,母亲拉住我的手,千叶万嘱:“你到部队后,要好好干,别给家里人丢脸,我和你爸在家盼着你的好消息。”我眼噙泪水,默默地点了点头,在上车的一瞬间,我发现母亲偷偷转过身去抹泪,车走远了,母亲那瘦小的身影依然孤零零地站在月台上。从邮局回到部队后,我心里的那股激情久久难以平静,便提笔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妈妈,孩儿去远方}),并试着投了出去,没想到很快就在《前卫报》刊登了。虽…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卫生科普杂志的编辑。我认为,一名好的杂志编辑,应该具备较强的组织稿件、策划栏目的能力。为了紧密联系读,我多次组织征与讨论,请读积极地参与进来。我想,一旦读参与了办刊,你想不让他订这本杂志都不容易。2000年,我在《人到中老年》栏目策划了“要不要给子女带孩子”的讨论。由于涉及的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读参与的热情很高,我从中精选了几篇稿,陆续以《我的母亲带了仨》、《岳母的无奈》、《虎爷爷不带虎孙子》、《带孩子有付出也有  相似文献   

12.
家中收有一部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日记》,一直没时间看,最近被一个致力于出版研究的年轻朋友看中,要求送给他。我想自己今生是不会去研究这位出版家的了,就爽快地答应了。临出手时,想做一点临别前的  相似文献   

13.
陈欣 《图书馆杂志》2012,(2):105-108
"丰子恺先生在一九三五年曾画过一幅题为《钻研》的漫画,一黑一白两本大书中,钻进钻出的都是‘书虫’。我怎么看都觉得,其中的某一条就是我。"——这是湖南作家、藏书家彭国梁先生《书虫日记》一书取意的出典。彭先生自命为"书虫",又自称"彭胡子"。在《书虫日记》(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以下简称《日记》)的序言中,他说自己惟一的爱好是逛书店,不知疲倦地淘书、看书、编书、写书、藏书。而其藏书  相似文献   

14.
檀梅 《新闻实践》2008,(7):9-11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多少回,我们曾为这样的诗句潸然泪下;"到那个时候/我请你伫立窗口向远方眺望/或许你能发现我的目光/虽然很遥远,但它正在向你凝视/到那个时候/我请你在春天远足去/或许你能遇上我/我们一起看漫天碧绿看河水流淌"——多少回,我们怀着这样的情感在后方守望;  相似文献   

15.
徐雁 《图书馆杂志》2007,26(6):89-92
丁亥惊蛰前,忽接湖州电话,说是王绍仁先生的《赴静嘉堂访书日记》,将应济南朋友之邀,作为《日记报》书系中的一种,印行单行本。这消息听了令人高兴。因为我知道,以自牧兄为中心,有晓明、明祥等书友同道积极为之奔走,十余年来他们一直在做着继承和弘扬日记文体的工作。而泉城,事  相似文献   

16.
排行榜     
日本百位母亲推荐的十部少儿读物 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在东京都内公园采访了100位学龄前儿童的母亲,请他们回答将来最想让自己的孩子读的一本书——这本书曾经让学童时代的母亲们读后感动至今,或者推荐一部最近成为书市话题的少儿读物。依照百位母亲的推荐频数,排行前十位的优秀少儿读本倍受瞩目。 1.《古丽与古拉》丛书(中川理惠子著/福音馆书店1998年版)母亲们认为,很多夫妇孩提时代都曾读过这部书,特别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阅读。这套丛书图文并茂,特别是精美的食品绘画,使人垂涎欲滴。  相似文献   

17.
<正>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况乎血乳恩情?扶助贫困老区、开展希望工程,这是妈妈生前最关注的事情。从我记事起,母亲就经常告诫我:"孩子,记住,咱们娘儿俩的命是老区百姓给的,千万不要忘本!"1998年腊月,妈妈走了,清理遗物时,我从母亲的钥匙链上解下一只小铜铃铛。小铃铛被磨得金光灿灿,它载负着山西吕梁乡亲给我们两代人的重恩。在悲悼妈妈的日子里,妈妈  相似文献   

18.
《东南传播》2013,(9):4
2013年母亲节,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经济生活频道携手福建省妇联、腾讯大闽网策划了《圆母亲一个心愿》公益活动。活动前期,《热线777》向社会公开征集母亲心愿,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因此走进大家视野:有坚守深山小村43年的村医妈妈廖正花;有为改善贫困山区孩子生活不断奉献爱心的余英;有照顾瘫痪女儿十多年的妈妈张启莲;也有传递生命奇迹的高位截瘫妈妈董燕;还有数十年如一日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日记     
这是一个20世纪60年代中学生的日记,出自于青少年时代的我的父亲。当完成了《逝去的花季》选编后,我心中并未感受到应有的轻松和舒畅,而是充满了怀疑与期待相交杂的忐忑不安。日记记载的是父亲中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与所思所想,坦要面对的却是新世纪的孩子,要接受属于另一个几乎截然干同的世界的孩子的检验,这是最重要的一关,它能否成功通过而展现出它本来的价值呢?我自己早已走出了青少年这个行列,现在的中学生已经是与我相差了整整一代(如果十年为一代的话)的孩子。我没有任何权利可以肯定自己了解他们的快乐与苦恼,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三份礼物     
王豪 《出版参考》2007,(8):12-12
三个兄弟年少离家,个个都事业有成。一天,他们聚在一起讨论送什么礼物给年迈的母亲。 第一个说:“我要送给妈妈一座大房子。”第二个说:“我要送她一辆豪华房车,还专门配备一个司机。”第三个笑了笑说道:“这些奢侈的东西妈妈是不会喜欢的。记得我们小时候,妈妈很喜欢读《圣经》。现在她眼睛不好了,我要送给她一只聪明绝顶的鹦鹉,它能背诵《圣经》的每一个章节。”[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