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越  储思敏 《今传媒》2023,(3):119-122
网红打卡建筑是网红浪潮下衍生的打卡主体,以历史性建筑和景观建筑为主,打卡原因受市场营销、从众心理、审美顺从等动因影响。本文以云南红河蒙自碧色寨为例对网红打卡建筑进行分析解读,探究大众心理学视域下的网红打卡建筑及其视觉特点,并剖析网红打卡建筑在市场运作下如何正向引导、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然成为一个获益的渠道,由此产生的网红现象在近几年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网红活跃于各个平台,定期发布内容,逐渐成为大众潜意识里的意见领袖,获取关注与知名度。互联网把关的缺失,造就了网红的"狂欢"。而网红得以大规模发展的本质原因便是受众的心理。本文重点分析了网红走红的原因及其传播特点。对当下网红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其背后盛行的原因。最终分析了网红现象的利弊关系,对这一现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王瑾 《今传媒》2016,(9):81-83
短时间内走红的papi酱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这与其视频有意或无意间符合幽默心理学中“幽默”产生的这三个机制密不可分。从受众的角度来说,对受众的媒介接触和接受心理的耦合也是其走红的重要因素。这一现象的对立面是众多研究者对“网红”背后暗藏的群体极化、舆论引导等担忧,其中就包括papi酱受众中发映出的“容器人”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斯蒂芬森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提出大众传播游戏理论,把传播效果问题分解成“选择性会聚”“传播快乐”“自我指涉”三部分。本文从传播游戏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网红记者”进行分析,进一步从游戏化视角探究网红记者出现背后的成因,总结出大众传播向游戏逻辑转向、用户对主流文化进行游戏化消解两条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5.
移动社交化时代网红经济兴起的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新技术及新平台的涌现,直播和短视频行业如打了鸡血一般,空前的火爆,由此也网生了不同网红类型,其潜在价值也相应不同.用户主权时代,网红只是摇旗呐喊的代言人,背后则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环境的极大成熟,尤其是新媒体工具的井喷,vc的跟投,网民孤独的群舞心理爆发,商业变现渠道的逐渐成熟,这些都标志着新的时代的来临: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素人时代.对网红经济的崛起分别从技术、资本、用户、网红本身这四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多的网红被人们所熟知,网红现象是近些年来网络媒体涌现出来的热词,网红现象的出现导致了网红行业的火爆.网红现象的出现是由网络新媒体的"去权威性、去中心化、碎片化、交互性、个性化"特点和社会心理机制所致.同时,网红的名人效应也会导致网民不同价值观的判断和观念形成.  相似文献   

7.
网红跟明星不一样,网红并不是通过大众媒体出名的,而是基于社交平台红起来的,他们依靠粉丝就能赚很多钱。网红市场已渐渐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产业链条,迎来了自媒体吸粉+孵化公司炒作+淘宝店等多渠道变现的时代,网红背后的推手公司依靠输出网红品牌就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经济价值。网红这一新的现象本质上是可以看做是自媒体的,自媒体在以聚合为特征的信息传播模式下体现出传播信息"圈子化"、传播中用户群的嵌套与勾连,通过分析自媒体传播主体与内容以及传播方式可以更加全面了解网红现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网红经济发展如日中天的时代背景下,网红店、网红展等各类富有创意和美感的网红空间展露苗头,普遍乐于接受新事物和追赶潮流的青年群体迅速成为这些网红空间的主要受众,使更大批量的网红空间在城市中扎根生长,青年群体在网红空间拍照打卡已演变成一种流行趋势和大众文化现象。本文旨在探究网红空间出现的时代背景和拍照打卡行为产生的原因,剖析这种潮流趋势下仍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方格格 《东南传播》2017,(12):105-107
网红经济为中国的互联网电商带来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即通过微博和淘宝两个平台之间的引流,将人气流量圈的关注度转化为销售量。本文站在传播学角度以网红经济中的一个微观类型作为切入点,探究此引流经济模式的内在机理。微观上对粉丝消费心理和意见领袖的维系流量圈方式作出分析,宏观上对网红经济的盈利模式做出总结。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网红通过自身商品化和意见领袖的双重影响力,加强粉丝粘性,与粉丝也就是顾客之间建立了不同于以往的不可替代型强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吴志超 《东南传播》2018,(1):135-137
2015年,"网红"开始出现在网络世界,之后热度一路飙升,无论在社交媒体,还是在电商平台,"网红"无处不在。然而,公众对"网红"的评价以负面居多,这背后的原因除"网红"自身外,媒体对"网红"的报道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百度新闻搜索上有关"网红"的报道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了"网红"当前媒介形象的特点,并分析了媒体在报道"网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媒体今后能客观公正地再现"网红"形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帅 《传媒》2017,(18)
2016年,网红再度掀起舆论浪潮.网红背后的运作策略虽然复杂多样,但无论外在形式如何改变,其内在生命力都源于优质内容的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2.
越来越多的受众正被YouTube、MySpace、Facebook这样的用户自生媒体所吸引,但是很少有人系统研究此现象背后的心理成因。有鉴于此,本文先简要介绍了用户自生媒体的兴起及其对传统媒体所产生的影响,之后从心理学角度详细分析了其对受众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网红"的走红,是当前传播媒体迅速发展的产物,其对于传统的媒体主持人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传统媒体在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冲击下,主持人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提升社会关注度,提升传统媒体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本文主要是从网红模式和传统媒体的传播差异情况入手,针对网红的分类和网红流行背后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说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网红对传统媒体主持人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网红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价值观、技术革新、国家政策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也体现出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转变的时代背景。用户媒介使用已从被动转为主动,“网红”的形象符号促使着粉丝群体为此买单。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网红经济的变现渠道,发掘符号背后广阔的潜在营收空间,探讨未来网红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电视选秀节目在经过一段低迷期后,被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新型节目所唤醒,在看到其赢得受众好评的同时,其成功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来探究。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角度,探求受众心理对电视选秀节目发展带来的影响,以期制作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6.
肖国莲 《新闻前哨》2021,(2):109-110
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为人们表达自我提供了便捷渠道,催生了"网红"现象。近几年随着"两微一端"的应用越来越广,为"网红"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各类"网红"不断涌现。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网红"的关注度都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对现象极网红的传播,从传播平台、传播内容和传播价值等方面规制和引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郁丹霞 《今传媒》2016,(8):44-45
在新浪微博主办的线下超级红人盛典上,女性网红一经亮相便成为全场关注吐槽的重点。针对这些“整容脸”,大众总是倾向于将该现象简单归因于其自身的三观问题并对之嗤之以鼻。但究其根本,这种成风的社会现象背后,笔者认为这不仅与媒介的推波助澜紧密相关,更是父权制与资本运作下的牺牲品。为此,本文将基于女性主义的视角,从凝视的再升级、资本的产业运作、网红何去何从这三个角度对该现象展开具体阐述与进一步批判。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信息处理流畅性理论,通过实验探究网红图书馆类型与用户生成品牌内容诉求对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当温暖型网红图书馆与用户生成品牌内容情感性诉求相匹配时,用户线上参与行为更加积极;当能力型网红图书馆与用户生成品牌内容功能性诉求相匹配时,用户线下参与行为更加积极;自我表达需求在以上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自我建构在以上影响中发挥调节效应。基于此,提出图书馆利用网红现象提升影响力的策略,即挖掘自身优势资源,明确特色定位;建立在线数字平台,树立品牌形象;把握数字营销机遇,增强用户黏性;重视用户生成内容,鼓励用户参与。  相似文献   

19.
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个人网红被孵化公司批量生产,被营销和推广的KOL (相关意见领袖),将其产生的注意力资源变成实际的购买力,进而衍生出了日渐红火的网红经济。网红按照受众的需求提供满足和诱惑,受众为其产生的情感共鸣付费,从而形成这一固定的经济模式。而网红被建构成为固定的、取悦受众的形象,力争"眼球效应",在被关注的过程中与受众互相建立了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根据消费社会视角下进行研究,被资本操纵下的网红经济形态,从建构网红形象、内容生产,到流量变现,最后引导受众进行购买就是消费本身的形态。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着力思考网红经济的价值影响,认识消费社会的背后逻辑,提出网红经济形态下的正确消费导向。  相似文献   

20.
直播平台兴起和网红涌现是2016年新闻传播领域最新的热点现象,2016年还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或网红元年。①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红是从受众角色向传播者角色转变的标志性现象。从传统媒体时代的读者、“阅听人”(audience),到网络直播时代的网红,受众参与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历史性变化,影响着专业媒体机构乃至整个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