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下,苗族文化如何进行保护和传播,现已成为苗族文化传播的主要问题。文章对新媒体时代下,苗族文化传播中遇到的困境进行阐述,并对苗族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渠道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汉语言文学是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任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促使汉语言文学获得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研究新媒体时代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能在剖析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与优势的基础上抓住汉语言文化发展的机遇,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快速发展。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及探究汉语言文学发展与传播的意义,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发展传播的优势,具体展现了新媒体时代对汉语文学发展的影响途径。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在当今时代是指Iphone、Ipad、Twitter、智能手机、电子书等建立在新兴科技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传播信息方式,这些新媒体在改变人们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的形式,进而导致了文学形态的总体改变。论文从新媒体如何带动了文学转型、新媒体如何产生了多样化的文学形式、新媒体如何影响了文学接受主体这三个方面,对新媒体与文学形态之间的动能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陈思宇 《英语广场》2023,(11):11-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国际化、现代化和创新性为特征的新媒体形式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新的文化传播途径。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服务行业,也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跨国家和文化的旅游活动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翻译旅游景点公示语,以及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成为值得研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与扩散,新媒体以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生力军,再加上新疆形象的他者化现象严重,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更加凸显。然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而言,这一过程利弊共存。如何发挥新媒体的正向文化扩散作用而将负效应降到最低是目前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传播技术不断更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融合,标志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中,媒体的影响力是巨大而广泛的。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同样受到媒体的影响。笔者从当前独立学院对外宣传工作的现状入手,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在全媒体时代下独立学院的对外宣传工作提出若干策略,以期提升独立学院的形象,促进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服务型社会下,文化服务的内容与形式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为了发挥文化传播的基本功能与作用,应紧抓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提升公众服务的质量。文章结合新媒体在博物馆公众服务中所拥有的作用,探究新媒体在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健康而全面地发展,为我国文化事业建设提供强大助力。  相似文献   

8.
王宇 《中国电化教育》2022,(7):I0004-I0004
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和终端设备的发展将人类社会推向信息时代。网络、新媒体、电子出版物等传播模式的呈现是对传统传播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信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时代环境变迁下产生巨大变化。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技术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是巨大的,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模式既没有经验可循,又无捷径可走,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传播成为需要时代破解的重要课题。孙永鲁老师着眼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的时代背景之变迁,从不同学科领域进行解析、研究,注重对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传播各因素之间关系的梳理,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路径传播及受众接受效果,填补了新媒体时代思政传播学传播规律与传播原则的空白,将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传播的理论成果和前瞻性创新理念收于孙永鲁所著的《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创新研究》(新华出版社)一书中。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9,(2):138-141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加强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媒体时代,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粉丝。加强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就必须充分利用高校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以新媒体技术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传播形式以及课堂教学,来贴近大学生的接受特点,提高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10.
乡土音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在新媒体时代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剖析其本质,与其在新媒体时代未及时跟上时代步伐息息相关。文章以乡土音乐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现状为研究切入点,归纳总结了乡土音乐传播受限的原因,结合乡土音乐特征分析了在新媒体背景下乡土音乐遭遇传播危机之下的全新机遇,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形式、提升互动、聚焦地方的对策建议为乡土音乐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传播是人类文化延续发展的基本形式.传播对文化的影响,不仅具有持续性、深远性,而且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当新媒体时代来临,网络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主要的作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泉州海丝文化的影像传播面临着新媒体的优势利用不充分、影像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因此要认清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传播的现状和问题,充分挖掘新媒体在影像传播中的优势,创作高质量的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作品、讲好泉州的海丝文化故事、打造有影响力的泉州海丝文化影像品牌,以实现泉州海丝文化影像传播的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时代推进了各种新媒体的产生,同时也催生了新的传播形态——虚拟人物。新媒体环境下,虚拟人物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当代大学生身边。虚拟人物能传递民族文化,渗透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调动大学生主动性,在大学生精神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化,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多样化,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学生的主体化。  相似文献   

14.
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统战工作中的主要阵地,各大高校汇集了诸多先进知识分子,肩负着传播思想文化的时代使命。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给高校统战工作带来了一定冲击和影响。高校应正确认识当前统战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改革统战工作。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对高校统战工作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改进高校统战工作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新媒体时代仡佬族民俗体育的传承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新媒体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存在对外传播受限、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性和娱乐性倾向、传播资金和传承人才缺乏等问题,并提出资金来源多元化、创建文化特色网站等策略,目的是对新媒体背景下仡佬族民俗体育的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导致阅读的变化:知识的碎片化冲击着阅读观念的改变、海量化信息导致阅读能力的提升、及时性信息传播影响阅读行为的变革、虚拟化信息传播环境要求阅读方法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对阅读的正面影响主要有阅读的随时性、便捷性、立体性、互动性。新媒体时代对阅读的负面影响有:对阅读人的身体损害、负面的不正确的信息误导阅读人等。为此,我们需要采取对策来促进中小学阅读的发展:重新定义阅读,阅读价值观的引导,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综合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形成新的阅读习惯和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传播主体多元、传播层级消解、传播手段多样、传播内容分众、传播时效增强等特点。新媒体的应用,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交往方式等产生了深远影响。置身于新媒体时代,大学必须加强文化自觉,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增强文化的主动性。为此,要切实转变观念,确立适应新媒体的大学文化观;要改革课程设计,将新媒体知识和技术融入通识教育;要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加强对新媒体的掌控与运用;要加强核心价值教育,坚守或重塑大学精神;要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修复人际关系网络;要加强舆论监测和引导,为大学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是舆情传播、信息集散的新载体,为社会文化的丰富和传播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对高校师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精神文化生活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本文以新媒体在北京服装学院培育艺工融合大学文化过程中的应用为例,总结新媒体传播在艺工融合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优势,提出强化对新媒体的引导和监测,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学术传播生态发生重大改变,学报编辑面临着编辑职能转变、出版方式多样化、博弈方式改变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学报编辑要顺势而为,提高新媒体素养,成为"大编辑"理念的践行者、新媒体技术的行动者和媒介融合的推动者。为适应学报出版新常态,要在思想中融入新媒体观念,在培训中渗透新媒体内容,在实践中提高新媒体素养。  相似文献   

20.
陈树湘 《文教资料》2012,(23):130-131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让人们对人际传播有了更美好的期待。但是,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除了技术手段、传播双方的传播能力与主观意愿之外,人际传播的外在生态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师生关系显然受到其所在生态的影响。一个健康绿色的传播生态将会对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师生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