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青州满城是清代八旗驻防的重要地点之一,但是关于青州满族的记载却寥寥无几。文章主要梳理了有关青州满族的历史文献资料,描述了青州八旗驻防城的由来、旗城的修建以及驻防官兵的选调,并论述了青州满族历史上的经济、政治诸问题。  相似文献   

2.
清代开封八旗驻防曾是八旗直省驻防中独当一面的驻防地,有着自己的特点。对开封八旗驻防的营房规模、满城建设经费来源、驻防旗人教育及理事同知等方面进行研究,可略窥清代开封八旗驻防的一些侧面。  相似文献   

3.
Chinese Dress     
旗人,是我国清代对被编入八旗的人的称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满族为主体,汉族与蒙古族等其他民族也被融合在内。旗人(无论男女)常服长袍,圆领、大襟、窄袖、四面开衩,一年四季皆适用,称之为“旗袍”。作为现代女性服装的旗袍,是由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4.
清代八旗科举的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内容,清朝统治者奉行对满族宗室贵族的优待政策,力图通过满族宗室贵族达到对全国政权的统治。因而在教育和科举考试中,一方面积极学习汉民族优秀文化,一方面则恪守祖制,维护以清语骑射为特征的满族固有文化,并在教育与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为宗室人员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清代八旗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科举制度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清代满族风俗习惯发生重大变迁,丧葬习俗即是其中重要内容。文章以《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为研究个案,通过地区代表性满族家族的丧葬习俗解读满族丧葬习俗变迁的历史过程。通过综合考察满族丧葬习俗在葬法、墓地选址原则、停灵时间、墓地管理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展示了满族丧葬习俗变化的大众主流与家族个体特点。这些变化的根源既有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更主要是由国家意志主导进行改革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公元1644年,清八旗劲旅入关后,在全国各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进行驻防,形成八旗驻防制度。满城,即八旗兵的驻防城,也是八旗驻防兵及其眷属的居住地。从顺治初到乾隆末近一百四十余年陆续建成,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满城,与清代八旗驻防同兴衰相始终,它对于增强清政府的军防力量,加强行政统治,促进各驻防地的经济开发,以及文化的传承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清代满城所发挥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功能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7.
冠服制度是维护统治的一项重要典章制度.清代统治者在坚守满族服饰旧制的基础上,参照汉族冠服制度,逐步确立了既不失满族习俗礼仪,又饱含汉族服饰特性因子的清代冠服制度.  相似文献   

8.
清代八旗蒙古汉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八旗蒙古是清代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各地任官,携眷驻防,接触汉文化条件极为便利,因此,他们无论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还是心理状态都逐渐与汉民族相融合。在八旗蒙古汉化的历史进程中,生存环境的变化无疑起到了基础作用,而清朝政府所推行的基本国策以及科举教育等制度,也对其汉化起到了关键的导向和催生作用。  相似文献   

9.
清朝立国之初,采取强迫同化政策,遭到了汉人的强烈抵制。政权稳定后,清廷为缓和民族矛盾,开始调整民族政策,如以礼安葬崇祯皇帝、举行科举考试、尊孔、重用汉族官员等。满汉之间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满族统治者学会了汉语汉文,两族之间互相通婚,满族采用汉人姓氏,而满族的旗袍也得到了汉族的认可。旗兵驻防中原,官宦入籍,逃荒定居,都给民族融合提供了条件。回族、高山族与汉族也有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0.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既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又结束了科举制度。清代北京的科举制度大致和明朝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即对八旗,特别是满族八旗和蒙古八旗尤其关照。在顺天府乡试名额中,人数很少的满族却和人数众多的汉族相等,而且考试要求很低。鉴于顺天府的特殊地位,顺天府乡试第一场试题由皇帝钦定,后两场试题也要经皇帝同意,顺治和乾隆甚至亲自规定顺天府乡试生员取中名额。清朝北京的科举考试虽然培养了一批人才,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僵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随着清廷废除科举制度诏令的颁布,其被最终废止。  相似文献   

11.
利用相关史料和地图文献资料,研究了清代荆州满城的建王情况,一方面探讨了其所处位置的军事地理形势,另一方面分析了该城建筑的经过;试图复原荆州满城的形制以及内部设施,就满城的城垣、城门,及其内部衙署、营房、祠宇、学舍等相关设施进行了探讨.荆州满城具有的五大特点,使得荆州古城成为清朝军事重镇中较有特色的一座.  相似文献   

12.
清太祖努尔哈赤顺应时代创立的八旗禁旅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满族和大清帝国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后来 ,逐渐衰落至湮灭 ,就经济上来说 ,其主要原因是 :(一 )清朝的经济保护政策 ;(二 )清朝政府八旗驻防财政的困难 ;(三 )清朝八旗子弟的腐化、堕落。  相似文献   

13.
清代荆州市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其经济功能加强、人口聚集、商业文化特征明显。清中后期,市镇发展也具备城市化发展趋向,但发展体现出不平衡性。清代荆州府市镇经济加快了近代荆州城市从农业城市到工业城市的转型,其历史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喧嚣中,清末杭州八旗驻防子弟金梁和惠兴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了他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看法:金梁将民族身份和国家认同统一在了一起,而惠兴则选择开启旗营民智,与大汉族意识相抗衡。金梁、惠兴在清末杭州城的举动,颇能代表当时社会中八旗士人阶层的思想和认识,对他们言行和思想的考察,有助于了解清末八旗士人阶层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试论的形式,对清代黑龙江驻防的背景以及黑龙江驻防前的八旗、姓长、屯长制看有清以来,各朝的皇帝,十分重视该地区的安全稳固,尤其是对有着辽阔地域和漫长边境线的黑龙江更是他们大规模驻防及屯兵屯田的重点地区以及在其统治的300多年问黑龙江将军对黑龙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荆州历来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城市.文章从历史文献入手,确立了对清代荆州城市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并从城市发展的诸多事件中选择标志性事件作为划分依据,将清代荆州城市发展划分为恢复期、发展期、早期现代化期以及快速转型期4个阶段.对地域城市发展阶段进行探析具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代开封八旗驻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封为南北交通的孔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清朝统治者在此设立八旗满洲驻防,以监视和震慑地方.它的设立对强化清代对这一地区的控制,维护清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满族作家,他的作品生动真实地展现了满族的生活画卷.小说<正红旗下>从八旗制度、宗教祭祀、规矩礼节、饮食习俗和娱乐消遣等几个方面体现了满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9.
清代荆州义学作为清代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空分布上具有自身特点。义学发展在时间上分为康雍乾时期、嘉庆时期、咸同光时期三个阶段;在空间上呈现整体发展水平滞后、府县发展的差异、城乡发展的差异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20.
清代荆州作为全国驻防地之一,其城市的政治作用不言而喻。荆州作为城市区域和文化范畴,已顺其自然地成为政治中心贯彻和统治地方思想的地域坐标,成为政治话语表达和笼络文化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容忽视的是,教育作为城市重要的一个场域,对荆州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所带来的意味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