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周岩 《当代传播》2012,(4):45-48
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朝日新闻》三家媒体网站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建构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各报网站在报道主题、关键词使用与消息来源的选择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各媒介框架建构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各国对外传播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我做记者时对外发新闻稿较多,新华社发了20多篇,《人民日报》6篇(另发20多篇评论),省部级和境外媒体大约300篇,《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和香港《大公报》等许多报刊都用过我的稿件,有的还获了奖。一个地市报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为什么能受到上级媒体和境外媒体的重视呢?  相似文献   

3.
王海 《今传媒》2012,(6):38-40
针对全媒体时代日益激烈的媒介生存竞争,以《南方周末》为研究范例,以"深度报道"这一领域为突破,结合报纸媒体自身的特点,在报道主题选择、记者素养培养等方面做了分析,为报纸媒体这一传统纸媒觅得了在竞争中逆流而上的发展道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谈及改革开放后调查性报道在我国的发展,必然会追溯到1980年《工人日报》等媒体对于“渤海二号”沉船事件的调查披露。1979年,由于海洋石油局领导的错误指挥,“渤海二号”翻沉,对于这起严重责任事故,某些领导部门封锁消息,逃避责任,《工人日报》等媒体记者逐一找到死难者家属和职工调查真相,集中发表了多篇调查报道,并点名批评石油部部长宋振明。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舆论监督功能一种现实文本的批评报道不但记录了民主制度的建设历程,更承载了记者职业角色的演变和媒体政治的发展进程。批评报道影射了我国的新闻制度和媒介生态变迁,反映了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的分化、断裂和博弈。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批评报道的开放进程分成起步期、发展期、激越期三个阶段,以批评报道的演变为契机,浅析30年来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媒介生态建制以及记者职业角色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陈晓雯 《视听》2018,(11):158-159
本文以媒介形象为主要研究切入点,以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内容分析和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人民日报》中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报道,总结在中央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中内蒙古自治区的媒介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构造的魔法世界里媒体的种类很多,在这个魔法世界里也上演着和现实社会相似的媒体竞争。本文将目光集中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两家代表性媒体《预言家日报》和《唱唱反调》之上,通过分析二者的发展兴衰,探讨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竞争格局、竞争手段的影响。对魔法世界媒介的研究或许能对我们的媒介生态建设、媒体发展策略提供新的思路与灵感。  相似文献   

8.
姚君喜 《新闻界》2005,(2):36-38
作为西部贫困地区的甘肃,就报纸媒介看,该省目前拥有《甘肃日报》、《兰州日报》、《兰州晨报》、《兰州晚报》、《西部商报》等各级各类报纸媒体69种。作为传统的印刷媒介,面对新兴的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冲击,在媒体内容、受众定位、媒体经营方式等各个方面,已明显表现出自身的劣势和不足。面对日益加剧的国内媒介之间的竞争,入世后国外资本和媒介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张宸 《新闻与写作》2004,(9):16-17,27
“《十面埋伏》制造了最空前的宣传攻势,也遭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最猛烈的批评”,甚至“骂《十面埋伏》成了看娱乐片之外最大娱乐”(媒体语)。在一片口水中热映的《十面埋伏》,无疑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颇具争议的传奇。由于媒体的介入,《十面埋伏》成了广泛关注的“媒介事件”。然而,媒体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却备受质疑。  相似文献   

10.
毛秀国 《军事记者》2008,(10):70-70
报道:近日,从南京军区某装甲师退伍的战士报道员黄翊华,荣获江苏省苏州市“双十佳”记者称号。黄翊华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4年间,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和《人民前线》等媒体发表稿件800余篇,两次荣立二等功,退伍后被《苏州日报》聘为记者。  相似文献   

11.
韩剧《匹诺曹》用新闻业务中的实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新闻学、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新闻真实性、媒体的公权力及社会责任、记者的专业主义与人文情怀等。剧中所倡导的传媒观念和媒介素养观值得媒体从业者深思与学习。  相似文献   

12.
《新闻记者》杂志从2002年正式开设“媒介批评”专栏,对其专栏文章及相关的媒介批评文章进行研究,能总结、归纳出中国近几年媒介批评的基本情况。本文主要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新闻记者》杂志上所有的“媒介批评”专栏文章,并着重分析在此期间所有具有媒介批评性质的文章,以期了解该刊媒介批评文章的数量和比例、作者情况和主题分布。  相似文献   

13.
谭婧怡  曹阳 《新闻世界》2013,(4):211-213
区域媒介形象是该区域实体形象在媒体上的投射。本文以《半月谈》中对重庆的相关报道为样本,通过数据统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内容分析,探讨重庆市在党刊中的的区域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14.
随着奥运会一天天临近,各媒体的奥运会赛事报道正在整装待发。奥运会赛事报道对媒体和记者有哪些要求,奥运会媒体运行的整体情况,媒体如何在赛事报道中展示自己的实力,记者如何处理与体育界的关系.以及平面媒体、电视媒体、新媒体在赛事报道中将如何施展拳脚,这些都成为媒体记者、编辑们急于掌握的信息。为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聘请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的资深体育记者,分批对中央台的编辑记者进行培训讲座。从本期起,中国广播杂志与中央台人事办公室联合开辟“奥运空间”专栏,刊栽培训讲座的内容摘要,以飨读者。同时,本栏目还将刊登有关奥运会报道的其他内容。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0月15日,《京华时报》报道了该报记者用260元购买一张面值2336元的高级仿真医院门诊发票的过程;11月4日,《羊城晚报》又报道了两记者假冒替考者,骗取替考公司办得各种替考假证参加替考的情况。近年来。这类“记者做卧底”的报道频繁出现在媒体上,而且颇受受众欢迎。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2009年中国“两会”吸引了超过3000名海内外记者采访,每天向世界提供大量的新闻。各媒体或辟出大量版面,或腾出黄金时段,派出大批记者挖掘这一新闻富矿,以其吸引读者,占领“两会”报道的新闻制高点。笔者仔细翻阅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15种报纸,发现相较于往年,今年的“两会”专刊报道亮点频出:更强化报告解读、更注意民生报道、更注重话题报道;  相似文献   

17.
对于媒介世界而言,任何一种重大媒介技术的发展都意味着相当大程度上媒介利益、媒介关系和媒介经营理念的重构和再造。美国媒体市场流变因其发展的先锋地位对全球媒介市场都有启示。2005年对美国媒体来说是纵横捭阖、博弈与消长共生的一年。2005年7至8月间,美国商业媒体(American Business Media)责成美国媒体市场权威专业调查机构福特斯调查公司(Forrest Research Inc.),对美国主要媒体和公司的商贸(Business to Business)营销商进行市场调查,在867份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CNN、《时代杂志》等主流媒体在内的21种产业领域答卷之基础上形成了市场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18.
关注新闻的人隐约感觉,中国的重要官方媒体,正在悄悄变脸。 《追问南吕梁山隧道事故瞒报》的批评报道,意外地出现在1月3日的《人民日报》头版上;次日,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又刊登了另一篇批评报道:《武汉赫山无奈“解毒”代价高昂》。  相似文献   

19.
因批评报道不够得力,一而再受到中央大报《人民日报》的点名批评,从现在的视角来看,有点不可思议,然而,这事确曾发生过  相似文献   

20.
周晔梅 《新闻知识》2012,(12):42-43,59
深度报道在新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今各种媒介形式中,它被广泛运用,成为媒介品质和品牌的象征。特别是在纸质媒介中,深度报道仍然是媒体争夺受众和市场的利器。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为案例,全面分析新闻类周刊深度报道的特性及其叙事模式,并以此为立论基点,廓清深度报道的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