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演习"任务群,群诗阅读之风悄然兴起,笔者聆听了一堂青年教师群诗阅读教学公开展示课,深有感触,略作探讨。一、教学准备环节1.课时安排:一节课。2.学习内容:学生对六首诗词进行初次阅读,并根据初步理解填写学习表格、完成学习任务。3.学习任务。(1)阅读苏轼诗词《江城子》《送春》《定风波》,完成下列任务:①用红笔标出三首诗词中描写酒的诗句。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初步感悟作品的能力。2、了解诗词所表现的诗人情怀,学习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领会诗中所具有的深厚的感染力。3、了解和这首诗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难点】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一些困难。【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初步感悟作品的能力。2、了解诗词所表现的诗人情怀,学习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领会诗中所具有的深厚的感染力。3、了解和这首诗有关的文学常识。  相似文献   

4.
在《大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应准确把握好“三深”原则,即深刻把握诗词的创作背景;深切领会诗人情感、诗歌意境;深入体会诗词审美特质、贯彻朗诵原则。这将是《大学语文》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变化,只要处理好这些原则,那就会得心应手,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诗歌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抒发,也是诗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的体现。我们要真正解读它深邃而独特的内涵,做好古代诗歌鉴赏题,就需要指引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把握诗的形象,领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蕴含在诗的形象和意境之中,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尤为突出。诗忌直露,讲究含蓄,或情景交融,或写景寄情,或移情于景。因而领会诗的意境必须从把握诗的形象入手。如只有把握住杜甫《登高》中的客观形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才能体会出作者由此产生的苍凉之感。领会诗的意境首先应注意根据诗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从诗…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应准确把握好“三深”原则,即深刻把握诗词的创作背景;深切领会诗人情感、诗歌意境;深入体会诗词审美特质、贯彻朗诵原则。这将是《大学语文》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变化,只要处理好这些原则,那就会得心应手,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诗歌能力、增强人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古诗词复习因其文本数量大、内容庞杂等,一直是中考复习的难点之一,诗词中的典故更是学生复习的绊脚石。引导学生运用求同比异的方法将典故作为群诗整合的联结点,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诗词用典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相似文献   

9.
诗词鉴赏应该从哪里切入?从哪里切入才能比较快捷地鉴赏出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情怀、表现手法?要准确鉴赏古诗词,可以肯定必须读懂整首诗或词反映的思想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而后加以一定的想象联想。但受阅读面的限制,学生不可能了解诗人生活、写作背景,也不可能更多地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心理感受,于是往往不能准确鉴赏古诗词。这样说是不是面对一首古诗词,学生就没有办法进行鉴赏?其实不然,完全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切入,简便而快速地鉴赏一首古诗词。一、从体现诗词反映的季节或时间的词切入把握诗词所描写的季节或时间,对鉴赏诗词有重…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诗中语,读懂诗人眼中景,按类阅读,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解读古典诗词,感悟诗词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洪本光 《文教资料》2010,(23):63-65
本文主要从结合诗人生平,了解写作背景,注意诗作题目;反复诵读,推敲词句,找准诗眼;抓住作品意象,领会诗词意境;理顺诗词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激发学生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把握诗的修辞,领会诗人情感六个方面论述了教师如何有效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九年级学生面对《水浒传》中同样出现大量的诗词韵文,如何读?如何领悟作家的用意?教师如何在读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原著的深入阅读?如何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文字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笔者作了如下尝试。一、寻读诗词韵文,探究出现规律笔者在学生自由阅读《水浒传》之后设疑激趣:这些诗词韵文一般会出现在小说的哪些地方?都写了哪些内容?又有何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袁枚《随园诗话》)“言外之意”的产生就在于诗词中“意”的传达由创设意境来完成。诗词阅读欣赏中重要的活动是把握诗中创设的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而在诗词教学中,这个最重要的环节却往往被忽视或淡化,造成学生对诗词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意境分析的基础上而是由教师刻意赋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北宋时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苏东坡从小就酷爱诗词,文思敏捷。在他13岁时,一天,他的老师刘微之作了一篇《鹭》诗,抑扬顿挫地高声吟诵给学生听,同学们都满口称颂这首好诗。老  相似文献   

15.
贬谪诗摭谈     
贬谪诗顾名思义就是被贬谪的人写的诗,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诗人的身份。2013年江苏高考考了唐庚的贬谪诗《醉眠》,学生觉得好陌生。此前,学生只在中学课本读过东坡的贬谪诗《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所了解的只是东坡先生豪放的词风和旷达的心境,而对于素有“小东坡”之称的唐庚却一无所知。其实,学生面对考题的这种陌生与茫然更多的源于平时诗歌鉴赏知识的积累和储备的不够。在平时的阅读鉴赏中,我们要进行专题性阅读,善于总结整理同一类题材的诗词中共通的因素,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知一通百的效果。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品读鉴赏“贬谪诗”。  相似文献   

16.
<正>《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中应聚焦任务群和单元学习任务,在情境中借助学习支架,运用朗诵、对比、赏析、写作等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人价值选择,获得人生启示。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在“生命的诗意”人文主题下,汇集了魏晋、唐、宋三个时期不同体式、不同作者的诗词名作。其中第7课为两首魏晋时期的诗歌,分别是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应抓住诗人创作的有关背景故事,在课堂导入时讲给学生,激发他们对相关诗词的求知欲望;教学中引导他们紧紧围绕“诗眼”展开理解,对诗词进行全面的情感把握;引导学生多种方式并用朗读诗词文本,体会诗词之意境美,并系联表达相同情感或相近情感的诗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诗的不同写法,最终全面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这种情感还带有鲜明的主观倾向和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在《冰心诗四首》之二——《纸船》一诗里,诗人选择"纸船"这一简单意象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较为简单,但是我们能引领学生在揣摩具体细节的基础上重点去体验优美诗词所蕴含的鲜活意境,领悟诗人的深刻情怀,体现出对学生人文的丰富、哲理的启迪和潜能的诱发。  相似文献   

19.
诗言志诗咏情性,诗歌往往能折射出诗人的生活轨迹、人生追求。由于诗人个人生活经历、追求等诸因素不同,他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在情调和艺术特色上也是各有千秋。本文试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天净沙·秋》从色彩的选取、意象的选用、情感的基调等方面作比较赏析,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把握这两首小令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安爱军 《甘肃教育》2014,(16):124-124
正一、析诗题,顺藤摸瓜明思路古人作诗,很讲究拟题。标题是诗歌的眉目,它往往暗含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作品的线索。一般地说,分析诗题,首先有助于阅读的方向。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事》一诗中,"闻"意为听说;"王昌龄左迁龙标"揭示了写作背景;"遥"表明了两人分隔两地。有了这种对题目的分析和理解,再阅读此诗,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容易。其次有助于准确把握诗词中某些词语的意思。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很多学生对诗中的"故国"、"空城"难解其意,其实,结合题目,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它们和题目中的《石头城》一样,指的都是六朝古都金陵。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