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诗歌主题鲜明,意蕴深邃。探索诗中的声韵形式,对诗歌进行审美解读。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诗歌的语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当前诗歌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文化传统、滥用多媒体的状况,这不仅使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发生了转移,还会阻碍学生恰切地理解诗歌意蕴的危险。就“诗中有画”而言,不少理解还是太过狭隘,古人所说的画与当下所说的“图”或“影像”并非同一个概念,中国的诗与画是审美意蕴和情感力量的双向契合,单纯用现代照片根本无从体现。因而,诗歌教学应回归其审美维度和文化维度,合理使用图片。  相似文献   

3.
杜牧是晚唐一位大才子,才华横溢却时运不济。一生的遭遇使理想志向与现实产生矛盾,我们可以发现政治和文化两者在诗人身上的外露载体就是他的诗歌,他的艳情诗,而他的艳情诗歌的审美意蕴就是这个载体的特点,一种外在形式的审美。  相似文献   

4.
<正>初中语文教学中涉及到许多诗歌,诗歌本身强大的情感渲染力和审美意蕴,对于学生心理和情感的成熟以及高雅的审美意趣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对古代和现代诗歌的讲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起诗歌的情怀,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诗歌本身意义的理解和提高语文课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能促进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并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诗歌的情怀是一种使人在他人营造的情境中去感  相似文献   

5.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审美价值是客体事物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得到审美愉悦的作用和意义,其结构具有外观形式和内在意蕴两个层次的因素。文艺的审美价值是一个以审美功能为主的多功能有机构成体。  相似文献   

6.
徐坤 《华章》2011,(26)
意象作为提现诗歌意蕴的关键因素,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民族心理趋向及审美意向.俄罗斯诗歌意象所体现的崇高美与以自然为主题所提现出的阴柔美是很大差异的.本文对中俄诗歌意象进行比较与分析,深入挖掘了他们的深层含义,以揭示中俄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蟋蟀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之后的历代诗歌作品中反复出现,它从一个单一的形象逐巍发展成一个意蕴丰富的意象,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审美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8.
"羁旅山水"是以士人羁旅行役为视角来揭示山水审美与家园追询之间的文化联系。古典诗歌中有"以山水写羁旅行役"的悠久传统,这一传统由谢灵运大体确定,经南朝诗人的创作实践而定型,在唐代以后成为一种固定的诗体样式。南朝诗人的羁旅山水也确定了山水美学的最初范式,使家园感成为山水审美文化意蕴中最深沉、最能彰显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9.
诗歌中的比喻往往是一种整体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其美学内涵已远远超出了单纯语言修辞的意义范围。在诗歌创作中,比喻具有独特的审美在现功能。多重辐辏、整体拓展是诗歌比喻的整体审美形态;连贯喻、联想喻、抽象喻、写景喻、通后喻、象征喻是诗歌比喻的六种具体审美形式;意蕴丰厚及注重情感价值为诗歌比喻欣赏中独特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0.
<正>隐逸诗歌源远流长,虽然"隐逸诗"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钟嵘的《诗品》中,但隐逸诗歌则滥觞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并于汉魏时期渐成风气,在两晋达到繁荣鼎盛期,并一直贯穿、绵延于中国文学之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试从美学层面上探讨隐逸诗歌的意蕴和特色,发掘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一、歌咏自然,使自然成为了独立而纯粹的主体审美对象大自然中的山水、林泉、田园等写作对象并不是兴起于隐逸诗歌,但是其在不同时期诗歌之中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11.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的许多诗歌都表现出关注自然、回归自然的主题,倡导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他的诗歌创作是在自然的滋润下完成的,清新而纯朴,给人一种宁静、独立的感受,展现了他浓厚的东方生态智慧,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文章从生态审美的三原则即"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入手,探讨弗罗斯特自然诗中浓郁而又朴素的生态审美意蕴,启迪人们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当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新家园。研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不仅反映出东方传统生态智慧的普遍价值和现代意义,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正>"诗意的人生"是人们对于有着个体生活情趣和较高生活质量的人生的描摹,这样的生活充满了美的点缀,个体精神境界水准大幅提升。在高中教育阶段,要注重"诗性美"的存在价值,将语文课堂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在"诗"的国度里感受诗歌的意蕴之美,从而提升高中生的审美情趣。一、在诗意中感受文化底蕴,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性(一)感受传统,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充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由于其高度的审美价值,使得诗歌的翻译成为翻译实践中一座可望而难及的高峰。要在译文中尽可能的保存诗歌的审美价值,散文体译诗、创造性转换和"意""形"兼顾的韵体译诗是追求诗歌翻译经典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4.
罗衣是唐诗中经常伴随着女性形象而出现的一个审美意象。在唐代现实生活中,罗衣是指女性所穿着的丝绸上衣,它包括衫、襦、裆、袄等几种形式。在诗歌中,罗衣女性美有着紧密的联系:它衬托了女性的华丽、娇柔及动态之美。同时,它也被人们赋与了女性身份识别、性别审美、民族符号等多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诗性是诗歌的本质特性之一,古诗词教学应立足语用,深入文本细节,勾连相关文本,在诗性思维的观照下,由文入境,逐层揣摩,进而感知古诗词的时代气度、文本张力与内在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诗歌中有一百二十多首有序言,其诗序的实质就是直接以“文”的形式作为“诗”的一部分,就是“以文为诗”。苏轼的诗序内容丰富、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诗序与诗歌正文在内容、用韵、意蕴、风格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在诗歌整体中,超越诗序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意义与审美风格才会呈现出来,诗序只有在诗歌整体中才能实现其价值与功用的最大化。“文”成为“诗”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苏轼就这样以诗序的形式对“以文为诗”作出了发展。而苏轼笔下的诗序之所以有如此风貌,既根源于宋代的文化思潮,也是苏轼精神主体之彰显、内在素质自然流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诗歌审美创造中,诗人将自然的色彩形式赋予诗歌意象,使其构成色彩意象,就能更有力地表达情绪、情感,隐含或折射主体抒情意蕴。各种色彩形式与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色彩意象在诗歌中隐含或折射的意蕴也不尽相同,各呈异采。本主要计论诗人构筑的蓝色意象,以及黄色意象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抒情范式特征,以期达到从色彩意象抒情的角度认识诗歌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8.
周蕾 《小学生》2023,(12):154-156
文本中的语言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以审美的视角来阅读文本,就需要激活学生内在的想象和思维的推测,以更加丰富而鲜明的拓展来解构并赋予文本的独特内涵,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文化、语言和思维层面协同并进。本文提出了多维联结的方式方法:联结背景,在拓展资料中实现意蕴审美;联结语境,在深度勾连中实现意蕴审美;联结主题,在情感体悟中实现意蕴审美;联结语言,在品析涵咏中实现意蕴审美。  相似文献   

19.
人类对"梦"的认识延伸为审美范畴,文学作品中"梦"意象成为常见。在徐志摩诗歌中,"梦"及与"梦"组成的词出现频率极高,构成他诗歌中重要的一个意象符号。本文考察徐志摩诗歌的"梦"意象,透过"梦"意象来观照诗人的心灵世界及诗人对人生、艺术的认知和体验;同时,结合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转型时的文化心理结构来透析诗歌中"梦"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历史上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其诗歌创作中渗透着“酒”文化,在“醉”的表象背后,是陶渊明独立、自我精神的另类展现,其诗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和文化价值。文章结合陶渊明的人生际遇,以其诗歌创作为切入点,对诗歌中的“酒”文化及精神进行全方位的挖掘,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饮者”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