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写小说提倡“白描”,主张象中国旧戏和花纸上没有背景的方法,他说过:“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达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其实,鲁迅并不排斥环境的创造,排斥的只是那些繁冗的“唠叨”,那些离开人物、主题的表现的“环境描写”。事实上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很注意人物赖以植根的现实生活土壤,他往往在刻划人物、叙述故事的时候,就同时揭示了形成性格和情节的环境,并不给人“陪衬拖带”的感觉。认真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环境因素,是掌握其思想、艺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的语言以简约凝练而著称,他曾这样概括自己的经验:“我力避行文唠叨,只要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小孩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我的目的,这种方法是适宜的。”“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但是在《祝福》中,重叠累书的复笔现象却不在少数。大量使用复笔,不但没有影响文章的简练,反而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比之那些一味求简而使文章味同嚼蜡的劣作,不知要高明多少倍。下面,笔者将从人物刻画、叙述事件、抒发感情、表达主旨四个方面来谈谈《祝福》中复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绘画技法讲究白描和写意。白描,指的是单纯用墨色的线条来勾勒画面,不着色敷彩。小说创作中的白描手法,就是避免浓墨重彩,避免繁复的形容词和修饰语,避免大段的静止的精雕细刻式的描写,即鲁迅所说的:“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也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写意,也是把握反映对象的特征,用最简炼的笔墨将它勾勒出来,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由此可见,白描和写意有其相通之处,都是要求能达到“形似”基础上的“神似”,使人物形象和作品的主题得到鲜明的表现,由白描和写意手法所制约的描写语言,也就具备了与之相应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运用白描手法的艺术大师。白描是鲁迅小说的主要描写手法。鲁迅一贯不赞成以辞藻来掩饰事物和人物的本来面目,强调作品中描述的故事、环境、人物应当象生活中那样真切、自然、本色。他早年写的《莲蓬人》诗中有“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诗句,作家赞赏  相似文献   

5.
唐弢同志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问题》中说:“我说我们可以有多种文学史,我个人要写,就写一家言,写我自己艺术欣赏标准,那个后来去搞了植物学的蔡希陶写过几个短篇小说,我一定要写他。他是写四川、云南边区少数民族生活的,至少有五篇左右,很有特色。”又说“鲁迅生前赞扬过两个人:蔡希陶和裴文中,《中国新文学大系》总结了中  相似文献   

6.
《故乡》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一篇短篇小说。教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用了大量篇幅分析闰土形象,用较少笔墨分析杨二嫂,而把“我”只作为一个线索人物放在前二人之后略加评议。我认为这篇文章既然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写法,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塑造了“我”一个正在寻求新路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那么把他作为线索人物来看似乎有点不平“民  相似文献   

7.
提到鲁迅的《故乡》,我脑海里首先跃出的人物不是闰土,而是杨二嫂。的确,虽然二十年过去了,初中时代所学课文也早已忘得差不多了,而独独对《故乡》,对杨二嫂,却记忆犹新。年轻时候的杨二嫂似乎有些好逸恶劳,有些爱臭美:“终日坐着”,“擦着白粉”。而中年时代的杨二嫂就是另一种形象了:“凸颧骨,薄嘴唇”,  相似文献   

8.
公元九七五年。宋将曹彬攻破金陵,南唐后主李煜从帝王之尊一下子变成了阶下囚。但是,这—历史性的变化,并没有能够推翻李煜在南唐词坛上的领袖地位,更没有摘掉他在词中用以抒情表意的白描艺术“皇冠”。 李煜填词,素以白描见长,历来为词评家所称誉。周之绮《词评》说:“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为所及。”这种“清水芙蓉”式的自然美,正是李煜娴熟地运用白描手法所取得的艺术效果。谭丕模先生就认为: “李煜的白描手法是用最通俗、最现实的语言表达了最深沉,最伤感的感情”。胡应麟《诗薮杂编》则把李煜词和温韦词作了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杨二嫂的话:却见一个颧骨很高,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阿呀阿呀,真是愈是有钱,便愈是一毫不放松,愈是一毫不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这里,“圆规”和杨二嫂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在义象上存在相似性,即是借助上下文语境,经过人的逻辑推理,最后实现意义上的关联。杨二嫂是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腰间,没有系裙,张开两脚,正…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是刻画人物的高手 ,他将孔乙己的迂腐寒酸巧藏于“之乎者也”的言谈之中 ,将藤野的高尚品质妙隐于关心中国学生的举止之中 ,手法可谓高妙绝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作者童年生活旨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散文 ,人物并不是文章描写的主体 ,然而稍带一笔 ,简笔勾勒 ,塾师先生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文章对启蒙老师寿怀鉴先生 ,确乎只写了几件小事 ,白描画龙 ,不着渲染 ,然述事声色清朗 ,写人形神兼备 ,尤其叙中融情 ,含而不露 ,有如“犹抱琵琶半遮面” ,让白描后面隐藏的作者崇敬之情更有意蕴。这种融情不露的手法 ,主要体现在以下…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  相似文献   

14.
雷琼 《华章》2013,(23)
“豆腐西施”杨二嫂是鲁迅代表作中《故乡》中塑造出的人物,是一个上世纪20年代典型的妇女。记忆中的杨二嫂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终日坐着,人都叫伊为“豆腐西施”,眼前的杨二嫂已经不施脂粉,颧骨突出,瘦的像图画仪器中的圆规,杨二嫂的变化正是由于社会的变迁所造成,本文主要从杨二嫂的变化中窥探当时社会给人们带来的枷锁。  相似文献   

15.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采用了间接的写人手法,没有对邱少云的外貌和语言做细致的描写,也没有对他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做深入的刻划,仅写了他“一动也不动”的一种静止状态,但丝毫没有减低文章的感染力。为什么呢?我认为在写作方法上有两点值得谈一谈。用第一人称写耳闻目睹的事实。文章中描写“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  相似文献   

16.
荆有麟的《鲁迅回忆》(上海出版公司,一九四七年版)有述:“北大旁听生冯省三,有一天跑到鲁迅先生家里,向鲁迅先生床铺上一坐,将两脚跷起,说:‘喂,你门口有修鞋的,把我这双破鞋,拿去修修。’鲁迅先生毫不迟疑的,将冯省三的破鞋拿去修好后,他还为他取回来,套到他的脚上。可是,冯省三连谢都没有说一句,悻悻地走掉了。鲁迅先生,在每提到这件事时,总是说:“山东人真是直爽哇!’”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书写人物婚变事件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杰出性、传统性及创造性。鲁迅小说书写人物婚变事件的杰出性主要表现为,只要书写,即成为中国现代文坛的“绝唱”;其传统性主要表现在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及放重拿轻的低调修辞方面;其创造性则主要表现在创造性地使用白描手法及放重拿轻的低调修辞书写人物婚变事件及其结果的悲剧性方面。  相似文献   

18.
白描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它指在绘画中不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后引进到写作上 ,则指不加陪衬和烘托 ,仅以俭省的文字直接描绘人物和景物特征的描写手法。由此可见 ,白描的本质特征是写实 ,有真意。正如鲁迅所言 :“‘白描’却并没有秘诀 ,如果说有 ,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 :有真意 ,去粉饰 ,少做作 ,无卖弄而已。”(《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唐宋词中以白描抒情 ,是词人们珍爱的手段之一。这类词 ,远去雕红刻翠之俗 ,纯用白笔勾勒 ,如出水芙蓉 ,淡雅而具自然风致 ,清新之气扑人眉宇。词史上 ,以白描抒情的名家 ,首先要…  相似文献   

19.
在小说《故乡》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讲析往往忽视,讲之有所不及,其主要原因认为在于“抓住重点”,着重讲析的是闰土,而对“杨二嫂”这个次要人物却是轻描淡写,从略一讲地走过场。 写《故乡》小说,鲁迅先生的确在闰土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大量的情节也都是描写闰土的。但是,从揭示主题的需要来看,对“杨二嫂”的描写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只要从作品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闰土和杨二嫂,都是从各自的角度来暴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本质的。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达不到预定的写作目的。下面就“杨二嫂”在作品中的作用,谈一点个人的  相似文献   

20.
我的引路人     
刚解放的那年,政府在古镇兴办了一所民主小学,许多私塾的子弟都跑到那里去,我也接受“改编”,投奔到民主小学王文荪老师门下读书。王老师浓眉大眼,讲课滔滔不绝,把学生的神魂都摄住了。我坐在前排,他的目光常常和我相遇,在那一瞬间,他的眼神是那样的明亮、智慧、威严。我将高小毕业,他奉命上调。许多大同学备了笔记本请他题词。我极希望他也能给我写几句,但我没有钱买象样的本子,就用白报纸订了薄薄的手册,排在人后,等别人都写过了,请他写。他看见我的窘态,却先招呼我上前,打开我的自制手册,用大号金星笔端端正正地写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