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不是人文教学,而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的语用教学。从语言文字运用上看,小学语文侧重语言训练。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中的课文为例,文章从朗读、答疑、解析、模仿、训练五个方面来谈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回归本位的语用教学。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语文学科,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而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因为“情感或态度教学不只是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学校各门学科都包含这方面的任务,因为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的任何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都不能  相似文献   

3.
陆少玉 《广西教育》2013,(13):31-3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一是教师的教学要体现人文关怀,二是挖掘文本的人文思想。语文教师要让人文思想浸润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或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怀,或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文质兼美,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正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教育角度考虑,语文教学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能够充分协调自己的知、情、行,使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这其中涉及的对情绪情感的管理在语文教学中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人们越来越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越来越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情感教育。情感目标指在语文教学情境中要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作者的感情,领悟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6.
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语文教育的人文实践要以人文主义的教学方法为基础。作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所谓“人文主义的方法”,就是感觉和体验,这种“感觉”指的是人的情绪情感。作者从感觉(情绪情感)和学习的主要元素——记忆,两者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探讨和详细说明语文教育的人文实践中的教学方法。语文教育的人文实践体现在:语文教育是一种人生教育,它应该和学生包括教师整个的人生联系起来。具体怎样实践,作者就《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谈谈教学要点,并分析和总结“人生教育”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伊国章 《甘肃教育》2008,(21):43-43
“情”是语文学科的灵魂,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血有肉,他们需要情感的滋润,教师的情感一旦感染了学生,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就是例子。”的确,现行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名篇名作,无论从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谋篇布局还是从用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的运用等方面,无不独具匠心。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是教师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融入情感教育:一是使用语言、音乐营造气氛,促使学生领悟情感;二是利用情境教学,深入分析课文表达的情感;三是挖掘文章背景,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文章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而文学作品的教学在文章教学中又显得尤其突出。近年来,在文章教学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学作品教学的独特性,提出了审美教育,情感教学,意境教学等新观点,都是很有收效的。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就其主要功能来说,重在表现作家对人生的心灵体验和对事物的情感态度,而应用性、理论性文章则侧重于对事物状态和事物的属性的客观性说明,或对某种理性观点、科学规律的抽象分析和论证。这种本质属性和功能的差别相应的又表现为语言特征的差别,因为,语言是文章的载体,而语文教学中对文章分析是绝对不可离开语言分析的。所以,本文将从突出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的本质属性的角度,从语言的层面探讨一下诗歌教学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富于情感的学科。之所以说它富于感情,是因为在语文教材的篇章中都流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便是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诗歌里所写的意象,也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有的文章直抒胸臆,有的文章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其情景中蕴含着景语。丰富的情感,是每篇课文的特点。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该抓住情感教育,不可忽视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堂优秀的语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美以及汉语所特有的音律美。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最好还是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这种思想与情感的交融使得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语文的情感性,体现在课文的思想内容中,也体现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情感,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情感美的教育?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感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敢说敢为,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挖掘教材中的情…  相似文献   

14.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充分挖掘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使语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这有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通过“读”的训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情感流程。一部乐曲总有自己的主旋律,一篇文章总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所以面对这种整体化的情感表现,我们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应有目的地通过“读”,从整体上去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即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或抒发了什么。譬如,我在教学巴金的《海上日出》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惊叹赞美之情,设计了三次自读。1.创览。文中哪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观感,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2默读。用笔划出能说明海上日出的  相似文献   

15.
一、发掘人文因素,陶冶人文情怀语文是一门充溢着作者的思考与审美观念、饱含着浓厚人文情怀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见解与看法。这些情感都蕴含在优美而简洁的语言文字当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披文入情",让学生徜徉在由情感语言文字构筑的心灵世界,达到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朗读、默读、小组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等,让学生进入课文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村的思想内容,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语文教学在德育方面起到应有作用。一、感情朗读.感知爱国情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我们都要从读入手,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叶老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要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教学中,通过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使作者的情是与学生的情感达到心灵上的共振,充分领悟其强烈的爱国激情。如教学《十里长街送…  相似文献   

17.
张新强 《湖南教育》2005,(19):30-31
将课文划分成单元以便于教学,是经过长期的语文教育实践而作出的明智选择。所以,无论语文教材怎样改革,将课文划分为一个个单元(或专题)的做法,仍然被保存了下来。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划分单元的标准大体不外乎两种:依据文章体裁或语体将课文划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言文、诗歌等;依据课文所反映的内容(如人文专题)划分为反映家庭生活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和反映社会生活的等类型。根据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有效地实施单元教学,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可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名曰单元教学的课,已经变了味、走了…  相似文献   

18.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标题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学习课文,揣摩作者的情感基调,可以正确把握文章的题旨,理清文章的脉络,甚至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下面是我关于课文标题教学的一些作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课文是语文教科书的主体。从"工具"层面看,课文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是语文能力历练和语感积累的凭借;从"人文"层面看,课文又是多样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道德熏陶、人格塑造、情感陶冶、审美教育的凭借。本文主要立足于这两大教学功能,具体探讨了范文的选择和加工。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一大目标是让学生去感受文字的魅力.无论散文、诗歌,抑或是小说,在语文的世界里,满溢着的是人类最崇高最深刻的情感,好比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文章的魅力在于以文字形式展现作者的情感世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要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